社區日曆-建軍社區-社區居民健康檢查













建軍社區 社區居民健康檢查
宜蘭縣衛生局所舉辦之蘭陽好厝邊巡迴社區健康檢查,里長請鄰長對每戶居民發出通知單,促請里民關心自己的健康,以預防勝過治療的理念積極關心里民的健康。本社區雖鄰近市區多家大型醫院,里民仍把握來社區服務的機會,排隊接受健康檢查。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建軍社區-聚落型態的變遷













建軍社區 聚落型態的變遷
六十年代以前,金六結庄的土地十分之八都是稻田及菜園,遠遠望去綠油油的一片,晨昏的景象與新鮮的空氣,更是怡人,一年兩季的插秧及割稻的工作必需多人組隊才能勝任,左鄰右舍的壯年人就相互換工來做,用餐過程中也順便評比那家的菜餚做的最豐盛,各個拿出最好的菜來請客人。庄內遇有婚喪喜慶時,所有的人必須放下私人的工作協助參與,完成婚喪喜慶後再回去做自己的事,有如大家庭裡吃大鍋飯的感覺一樣,非常有感情與溫馨。隨著時代繁榮與進步,原本的田園變成一棟棟的高樓與別墅,人口也不斷的快速成長,形成一個新的都會區,皇家別墅社區就是典型之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建軍社區-走過歷史的足跡













建軍社區 走過歷史的足跡
泰山口圳清澈的圳水,魚蝦悠遊於其中,楊柳垂條彷彿正向著人們招手寒暄,這是一個小孩們夏天消暑的最佳去處,也是物質缺乏的時代下婦女洗衣的好場所,泰山口圳確實孕育出當時社區居民相互照顧、相互關懷之心。曾幾何時,圳水變為暗夜哭泣的工廠污水與家庭廢水,一直以來被居民所遺忘,曾經陪伴我們長大的泰山口圳,在社區意識的抬頭,以及環境保護的覺醒之下,一群熱心的社區人士,決定還給她原來就屬於她的美麗容貌,在大力的推動下,讓社區居民的環保意識甦醒,漸漸的,我看到了希望,泰山口圳漸漸上 的模樣,期盼她能風華再現,展現出曾經緊緊扣住社區居民的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建軍社區-活力水圳,夢想起飛













建軍社區 活力水圳,夢想起飛
隨著社區參與社區總體營造員培訓課程以來,社區以泰山口圳改造為社區總體發展的起始點,並以其周圍特有的歷史文物空間—如空軍飛行測候所、機堡以及宜蘭河濱自行車道、河濱公園等等的空間景觀改造,作為屬於社區未來的休閒藍帶。我們期待,當泰山口圳再次孕育著自然的生命時,社區居民漫步在水圳二側的人行步道上,在夏日清風徐來的傍晚裡,耳聽蛙鳴,眼觀夜鷺的寧靜夜裡,彼此噓寒問暖,享受生命的親和力,人與人間之距離,將不再遙遠疏離,而是更緊密的靠在一起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建軍社區-泰山口圳













建軍社區 泰山口圳
民國九十二年初,當社區派員參加宜蘭縣政府委託宜蘭社區大學辦理社區營造員培訓時,針對建軍社區做資源調查後發現,泰山口圳與當地居民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為讓社區總體營造有著第一次的萌芽,特別召開社區住戶大會,會中大家一致決定:將泰山口圳的相關議題,作為社區總體營造的第一個啟發點,於是,透過社區居民的動員及與相關單位的對口聯繫,開始計畫將水圳週遭環境與景觀作初步的改造,我們辦理了水圳二側環境清理、植栽、南屏國小學童繪畫及了解社區環境及水圳邊人行步道的鋪設,將新的生命力注入水圳,也讓水圳再次融入民眾的生活當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建軍社區-石敢當













建軍社區 石敢當
據說封神榜裡的姜子牙樂於提拔別人,將廟內所有神職全數都冊封給別人,自己沒有神職官位,只好委屈做石敢當,所以石敢當雖然官職不高,但天下的神明都要尊敬祂三分。位於本里轄區裡(原七結巷)就是現在復興路三段渡小月大餐廳前就有一座石敢當,相傳於約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當時庄內有很多事不順遂,經崁仔腳三清宮王祖指示在庄內立碑供奉石敢當保護庄頭,鎮壓煞氣,從此庄內風調雨順、合境平安。隨著時代的進步,舊庄頭裡矮厝拆掉改建新式的公寓別墅及大餐廳,石敢當也住進別墅,享受現代化的豪華,繼續為庄頭看守,但已獲信眾冊封為「石先師」。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建軍社區-宜蘭高中往日情懷













建軍社區 宜蘭高中往日情懷
「宜中」是宜蘭人的驕傲,老校友林燈陽曾撰文追懷:時光荏苒,自從民國三十九年踏出宜中校門迄今,不覺已逾半個世紀。當年十多歲之莘莘學子,如今均屆「從心所欲不踰矩」之年。撫今追昔,往日情景,歷歷在目,恍如昨日。校長五島陽空,體格魁梧,道貌岸然兼教漢文。英文課之大澤老師,上課中不時插入詼諧幽默之話語,使教室之氣氛盎然有趣。下課後全校學生打赤膊由教官帶領,浩浩蕩蕩從渭水路沿中山路到吳沙路來回跑步。週末除軍訓外亦參加軍用機場跑道的構築整修,或編造欺敵用的竹製戰鬥機及種植蕃薯等。多年來宜中校友在政經各界叱吒風雲,位居要津者不知凡幾。長江後浪推前浪,但願後繼者不僅青出於藍更要勝於藍。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建軍社區-宜蘭高中一甲子













建軍社區 宜蘭高中一甲子
城南本校創始於民國三十一年四月卅日,名為「台北州立宜蘭中學校」,於市區宜蘭小學校(今宜蘭市公所)東側,木構屋三間,收學生一百餘名,建制四年卒業。林姓興德會捐金六結旱田四甲餘為校址,時戰事方殷,未能既建校舍。後臨時教室毀於戰火,乃遷至宜蘭區署(舊宜蘭縣政府大禮堂)上課。卅四年十二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派陳保宗為校長,並更名為「台灣省宜蘭中學」,廢四年制,易為「三三」六年制,收高初中學生,遷出區署,商借國校校舍上課。卅五年八月,李袓壽繼任校長,卅六年八月於現址建平房教室,漸次擴展。高初中十七班,粗具規模,始訂校歌,校徽,並以「全校一家」為校訓。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建軍社區-安康托兒所













建軍社區 安康托兒所
和社區互動良好的「安康托兒所」是林素珠女士於民國七十一年所創設的。園地原是佈滿石頭和雜草,在林所長的先生和公公辛勤規劃灌溉下,現在已成為一片青翠的綠色草地。理想寬闊而自然的教學遊戲空間與環境,以及學校對於孩子教學與教養的重視所做的努力,讓托兒所獲得九十三年宜蘭縣托教機構評鑑五星級獎。本所和社區居民也有良好的互動,提供場地給每年定期召開的建軍里里民大會,讓社區的居民共同參予社區年度事項的討論,並舉辦年終抽獎活動。期待這一塊土地繼續帶給孩子們更好更多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永遠這麼翠綠。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建軍社區-宜蘭市立托兒所民負班













建軍社區 宜蘭市立托兒所民負班
本班原址在五結仔靈鎮廟金亭旁的矮民房,教室窄小,每學期收托幼兒人數都額滿,多次擴建計畫未能成功,此時本里建軍段正好有三分市有地被市公所收回,民國八十九年九月爭取內政部和省府補助,加上自籌經費,動工興建一棟兩層樓208平方公尺歐洲城堡式建築,於九十年十一月十八日竣工,九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撥給本班開啟使用。美崙美奐的教室,聳立高大的椰樹,提供幼兒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