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新南社區-社區簡介













新南社區 社區簡介
阮來為你介紹新南,壯圍鄉南端,南隔蘭陽溪畔,北隔振興中排又名「番仔圳」,東隔宜蘭河口,西鄰美福村。總面積3.152平方公里,人口約1,207人。日據時期的新南社區是由新興、霧罕及南興等三個聚落所組成,之後取「新」興、「南」興,合稱為現在的新南村。民國67年(1978年)行政區調整,將頂南興劃入美福村,而茄苳林部份則劃入本村,使行政區域更形方整。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建軍社區-九十三年中秋烤肉歡唱晚會













建軍社區 九十三年中秋烤肉歡唱晚會
九十三年的中秋節前夕,社區第一次舉辦「烤肉歡唱晚會」,藉由發傳單、貼海報將訊息遍佈社區角落,烤肉結合卡拉OK歡唱帶動起居民的熱絡情誼,那份屬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橋樑,在這次活動的參與下,想必對於社區的發展、人際溝通上更邁進了一步。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建軍社區-連德成橄仔店













建軍社區 連德成橄仔店
位於泰山路上的「連德成」橄仔店,至今已歷經四代的經營歲月,婚、喪、喜、慶辦桌前,「總舖師」總會到店裡掛貨張羅所需的食材,每年三大節,端午節、農曆七月半、過年,從鄰近村里的人潮延伸至員山鄉的大三鬮、內城甚至大湖底、二湖、崩山湖到雙連埤的人都聚集於此大採購,從早忙到晚貨物進進出出一天不知賣了多少雜貨?不得而知,在旁人眼裡,總是生意好得不得了。橄仔店除了提供日常生活所需品柴、米、油、鹽、醬、醋、茶外,更是居民聊天、話家常,猶如現在的報紙與廣播電台的前身,負責消息的獲得及散播功能。在生活愈是便利的現代社區中,是否也隨之遺忘過去濃郁的人情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建軍社區-在做取糧的總舖師













建軍社區 在做取糧的總舖師
陳兆麟自幼便喜愛圍繞在祖父與父親身旁觀看以精妙的手藝變換出各道佳餚。由於父親從小灌輸要珍惜每樣食材,將他們發揮到最大的極致,以及擅用身邊有限的食材,要達到「在地(做)取糧」的境界,才算是一位好的「總舖師」。他舉了幾道宜蘭菜為例,說明這樣的境界。「糕渣」是運用高湯這樣簡單看似無用的材料變換出的一道宜蘭道地美食,即可見當時總舖師節儉中的巧思;「肝花」則是運用豬肝等材料,用網油包裹食材的宜蘭名菜;「日月雙撇」是在物質缺乏的年代所展現的烹調藝術,運用宜蘭特產鴨蛋剖半糊上餡料油炸再剖半成為四分之一的節省食材做法;「芹菜丸」則是運用棄置的芹菜頭所做成的美味點心。這些道地的宜蘭美味菜餚的背後巧思其實正是拮据年代社會情境的還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建軍社區-創新廚藝回饋社區













建軍社區 創新廚藝回饋社區
「渡小月」由陳進祥先生創立於民國五十八年。之所以取名為渡小月乃是陳家人連同祖父輩共四代人皆為外匯「總舖師」,而總舖師每年農曆的四、五、九月為外燴餐飲業的淡季,即俗話說:「四、九、五月雞啄沙」。為了順利度過此時季而命名。原本在宜蘭市西門的「渡小月餐廳」於民國九十一年八月正式遷入建軍社區,由於家族的世代傳承,使得渡小月餐廳仍保留著道地宜蘭風味的傳統做法;並加入創新的用心巧思,屢獲國內外烹調廚藝眾多獎項。另一方面,現任主廚陳兆麟老闆也擔任建軍社區發展協會媽媽教室烹飪家政班的義務指導老師,回饋社區地方的貢獻功不可沒。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建軍社區-空軍飛行測候所













建軍社區 空軍飛行測候所
日治時期,本里部份區域為練兵場所在,後改為民航機場,盧溝橋事變以後才改為軍用機場,用以訓練神風特攻隊,因此飛機起降終需仰賴測量天氣後所得的結果,以作為飛行與否的依據,亦因此而建立空軍飛行測候所。飛行測候所就建立在泰山口圳一旁,前方更有百年木麻黃老樹陪伴,三者之間形成互依共存的獨特景觀,亦可想見在日治時期,本地當屬相當空曠且水質優良、景色怡人的區域,不僅如此,在這古老的歷史建築物裡邊,所蘊藏豐富的歷史記憶與情懷,當是老一輩的人們見到這碩果僅存的建築物時,所產生濃濃情懷及回憶的所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建軍社區-金六結仔的輕便車













建軍社區 金六結仔的輕便車
金六結仔的輕便車(鐵)道則是屬於宜蘭城連接員山(堡)路線的中間一段,沿著泰山路及泰山口圳興建的輕便車(鐵)道雖早已不復存在,但社區的耆老仍能回憶起當時輕便車統合平原各鄉鎮及運送物產、聯繫產業設施有極大的便利性,隨著宜蘭線鐵路通車後,輕鐵遂逐漸沒落。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建軍社區-機堡













建軍社區 機堡
太平洋戰爭時,日軍在本里原民用機場改建成軍用機場(俗稱北機場),同時在機場附近旁建築了許多堅固的飛機掩體(或稱機堡),作為藏匿軍機之所,以避免遭受美軍攻擊。當時軍機白天都被推至員山竹林或機堡內,機場上則放置宜中或宜農學生製作的竹製假飛機,以引誘美軍掃射,當美軍掃射幾次發現有假後,已耗費了不少的彈藥,而真的戰機則安然在機堡內。機堡作為保護及躲藏軍機之用,因此特別堅固,同時在上方更以土覆蓋及植栽,以作為欺敵之用,機堡長度約十五公尺,正面寬且高,是為機頭停靠處,背面較狹小是為機尾放置處,軍機由機堡正面、由倒行方向推入,機堡前後均不設牆以方便人員之進出。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建軍社區-金六結臨時垃圾場













建軍社區 金六結臨時垃圾場
民國七十八年四月員山鄉民不滿宜蘭市在枕山垃圾場超量使用而不守信遷移,發動自救會攔阻清潔車過境,經市長吳攀龍斡旋才和平落幕。接著金六結臨時垃圾場惡夢就從此開始,由於縣內尚未有大型焚化爐,要找到適當的地方掩埋,實在困難,剛上任的林建榮市長為了解決垃圾危機,就利用各種管道找上金六結營區後方的一片土地,濫竽充數的做為臨時垃圾場,超量使用九年才遷移,其間堆放的垃圾根本沒有掩埋,只用少許石灰灑在上面而已,撲鼻的惡臭隨風飄向四處,影響附近的生活品質,雖也有數次抗議行動,但為了顧全大局,還是非常理性的忍耐到停用為止,也許本社區居民比較有肚量,施比受更有福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建軍社區-時代演進的差異













建軍社區 時代演進的差異
建軍社區在五十年代時,庄頭內若遇有婚喪事宜,耆老或意見領袖指揮分配工作,不論男女老少總動員,有誰會做總舖師(當時很少外燴師傅)?誰會做孝服?誰能搭帳棚(供活動場所)?壯漢負責到庄內商借碗盤、桌椅(當時沒有出租業者),婦弱老幼負責清洗碗盤、清洗菜類之工作(右下小圖),各自就位義務性的忙得不亦樂乎,共同完成事誼達成任務。短短的四十年相隔,今天人、事、物變遷與差異太大了,都是現代式的輕便型桌椅與外燴師傅包辦的菜餚(主圖)及專業搭設的棚架。時代進步是方便多了,但少了人情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