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松羅社區-社區簡介













松羅社區 社區簡介
本社區位於蘭陽溪支流松羅溪左岸,拳頭母山東南走向之支脈山麓,海拔約一百七十公尺,為大同鄉第五大社區,東北面臨接崙埤村,西南與英士村相鄰,東南與蘭陽溪為界,面積725平方公里,居民散居大部分為原住民,少部分為居住在玉蘭社區之閩、客人。居民主要務農,以茶葉經營為主,其他作物為輔。近幾年來由於茶葉市場低落,本社區與其他社區一樣,靠農不足以維生,年輕人大多出外謀生,致外流人口甚多。原住民傳統產業無法解決其經濟困境及社會需求,故政府輔導民宿為未來原住民地區發展之新趨勢。本村較具盛名的有巴杜民宿、松羅小築、狩獵者民宿等,並提供餐飲服務,增益其經濟收入。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新南社區-小小解說員訓練













新南社區 小小解說員訓練
小小解說員訓練是社區於民國93年5月第一次辦理的培訓活動,由新南社區發展協會承辦,文建會主辦,新南國小22名學童參與,課程內容包含社區踏查、哈密瓜及南瓜成長過程、廟宇文化、曳引機體驗、社區的人、文、產、地、景資源介紹等。社區發展需要更多社區居民的投入,小小解說員培訓由社區未來的主人翁來介紹、解說自己的社區。訓練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使小朋友對於社區有更深入的了解,一方面對於社區未來的發展可激出更多創意的點子,我們深信,新南社區的小小解說員訓練課程,已將社區希望的種籽種植在小小解說員的心田裡,並慢慢的滋長、茁壯。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新南社區-運輸車隊打開銷售通路













新南社區 運輸車隊打開銷售通路
新南村原以水稻種植為主,其餘小區塊則分別栽種一些自給自足、自家食用之瓜果雜糧蔬菜,自從民國72年引進哈密瓜及民國49年起,逐年擴大面積種植之青蔥、白蒜,在蘭陽溪下游高灘地栽種成功後,有零星農戶自行用最簡便的交通工具腳踏車,載運至宜蘭市場批售,更有進軍北部市場的趨勢,於是運輸車隊成立,大型運輸工具是產銷的棟樑,始得南北農產品有了溝通的管道,更打開了全台廣大之銷售通路,青蔥、白蒜、哈密瓜的高品質,頗受家庭主婦青睞,打響了台北市場的知名度,更帶來新南地區之經濟奇蹟。「哈密瓜的故鄉」,新南村的「蔥仔厝」名號不逕而走,運輸是最佳的媒介,實功不可沒。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新南社區-南瓜隧道













新南社區 南瓜隧道
初夏,宜蘭的太陽輕拂大地,蘭陽溪閃耀著點點金光,與溪畔黃沙上翠綠的新疆哈密瓜相互輝映,這就是哈密瓜的故鄉,壯圍新南。數著足印,沿著蘭陽溪畔的青草堤防走去,目光不自覺的停留在千百個奇形怪狀的南瓜身上。不待人遲疑,主人林旺山親切爽朗的招呼聲傳來,旺山南瓜隧道的熱情好客,正如蘭陽平原的陽光、綠地。除了來自千里之外的新疆哈密瓜,在這裡落地生根,結出纍纍的瓜果;多情的海風還穿過南瓜隧道濃密的綠葉,輕搖著各式各樣的玩具南瓜,圓的、長的、彎的、扁的、短的,披著五顏六色的玩具南瓜,如孩童般淘氣的盪著鞦韆,似乎在低唱著蘭陽的傳奇。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新南社區-向瓜類博物館前進













新南社區 向瓜類博物館前進
新南農業區於二十多年前,由蔥改種植為哈密瓜開始,一直由批發市場及轉交專業販賣商販賣,價格常任人宰割。於是在7年前提倡休閒農業同時,希望遊客到生產區了解整個哈密瓜生長、瓜類生態等,進而有了哈密瓜資訊館構想,未來將朝全年開放的瓜類博物館前進。而館內呈現各種哈密瓜的種植過程,及它的成熟度,如何來挑選品質優良的瓜。介紹各種瓜的解說、瓜的品名、瓜類的甜度。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新南社區-官兵冰品













新南社區 官兵冰品
長久以來,「冰」是老少咸宜的消暑良品,口味及技術也一直在日新月異,創新改變,目前夏日節氣的水果產品中,壯圍鄉新南社區出產的「哈密瓜」,聞名全省,芳香甜度第一,位於本社區內的「官兵冰品」,利用創新括冰技術,製造出綿綿細細的冰品,並研發調配出保存原味的夏日鮮果—哈密瓜原風味的新鮮嫩冰棒、冰沙、冰淇淋及葵瓜子製造的鹹冰棒等,以衛生製冰機具與隔離廠房製作,一律採用沸騰之開水,衛生、品質都是第一。多種沁涼口味,讓你一口接一口,讓你來一趟新南,也能嚐得過癮,吃得健康。來新南別忘了順道來呷冰喔…。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新南社區-現代牛沒犁拖













新南社區 現代牛沒犁拖
俗語有一句話:「要做牛,不怕沒犁拖。」指人只要願意做事,就不怕沒工作做,也是鼓勵人求上進,這也是做人的本份。但今日農村做牛可真沒犁拖。本社區理事長黃國添回想22年前剛回來從事曳引機代耕工作的心酸與苦楚,可說是人生的谷底,但是不服輸的宜蘭性格,讓他的工作很快有了起色,一點一滴的耕耘至今已過多年,也體驗人生不同的事情。他常鼓勵青年,要有信心、努力不放棄,就有機會成功。種田有三個有趣的階段,民國40年代,竹圍草垺最多,是有飯可吃,女人要選夫婿就選有飯可吃的,民國60年代時,做田不做親,因為種田辛苦,現在又不同了,家有田地越多,則是大家選擇的對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新南社區-三川匯集河口生態













新南社區 三川匯集河口生態
新南社區由北至南有宜蘭河、美福大排、蘭陽溪,三川匯集後出海,有半鹹淡水,又受漲潮、退潮的影響,所以出海口及宜蘭河兩岸、蘭陽溪床,蟹類特別豐富,有招潮蟹、無齒螳臂蟹、清白招潮蟹等,還有有趣的空中撈魚,這種魚叫烏魚、烏葉魚,所以這裡也是釣魚的好場地。鳥類也將這裡當做自已的家。秋時,白額雁、豆雁、瀆鳧、金斑、 、小辮 等,在新南都有他們佇足的蹤影,一年四季各種鳥類都有,是個賞鳥的好地方。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新南社區-小而美的黃金故鄉













新南社區 小而美的黃金故鄉
社區最早以農業為主,土壤良好,適合種植各種蔬菜及瓜類,從春蔥、夏瓜、秋鳥、冬蒜,又有草莓園及不須使用農樂的洛神花,更有南瓜隧道、冰品等。目前社區正朝規劃為休閒農業區而努力,以產業結合文化、觀光休閒、創造地方就業,留住人才,達到自力更生,成為小而美的黃金故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新南社區-蘭陽溪口鳥類生態













新南社區 蘭陽溪口鳥類生態
新南社區位於蘭陽溪口的西北方,以水田為主,春播夏收,秋冬是休耕的狀態,蘭陽溪口因受太平洋潮汐的影響,每日漲退潮兩次,水田因此是大群水鳥度冬的地方。新南國小五年級的特色課程—飛舞的精靈,應九年一貫教學,建立生活化教學內涵,結合豐富的鳥資源,發展鄉土教材,經由過程的認知與實踐,了解新南地區鳥類生態現況。並透過行動研究,培養熱愛鄉土、愛護動物、保護環境、尊重生命的情操,兼具休閒及教育功能。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