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孝威社區-偶像劇拍攝聖地─設計師的家 孝威社區 偶像劇拍攝聖地─設計師的家 設計師的家休閒民宿,座落於孝威社區綠意盎然稻波中,展現後現代極簡風格建築,是否勾起似曾相識的記憶,原來是眾多偶像劇和廣告的拍攝場景。午後悠閒時光,坐在晃盪的搖椅上,藍天、白雲、稻田圍繞下,微風徐徐吹送著,體驗偶像劇夢幻場景的魅力。傍晚時分騎著民宿提供的單車,馳騁於田野風光和龜山島競速,追逐著緩緩入地平線的夕陽,晨光灑落滿地。豐富、多樣親手製作的中式或西式早餐,自製豆漿亦是自家後院栽種的作物,化作餐桌上健康養生的菜餚,提供一天滿滿元氣。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孝威社區-松仔下的守護神─國姓公 孝威社區 松仔下的守護神─國姓公 座落於孝威村東面的新安宮,相傳已有百年歷史,裡頭供奉的主神為開台國聖─鄭成功,聽當地耆老說:由於松仔下地勢較低,所以每到颱風季節就會淹水,造成當地居民很大的困擾與不安,因此每次只要有災情發生,聽說祂─國姓公就會顯靈來幫助這些居民渡過難關,所以是當地居民們主要的信仰中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孝威社區-社區精神指標─神農大帝五福宮 孝威社區 社區精神指標─神農大帝五福宮 位於孝威村九十二城內,是社區居民的主要精神指標與宗教信仰,廟內供奉的主神為神農大帝,相傳祂有三兄弟,建廟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六日是神農大帝聖誕,社區居民都會自備壽桃跟壽麵還有其他貢品來恭賀祂,並且感謝祂對孝威村的庇祐。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孝威社區-民以食為天─五結鄉農會倉庫 孝威社區 民以食為天─五結鄉農會倉庫 五結鄉農會倉庫座落於孝威村,斥資3億多元建造完成,是全台稻米乾燥量最大的貯藏中心,也是全台設備數一數二的糧倉中心,更是重要的後端品管中心。從2009(民國98)年9月27日成立夢田觀光米廠後,除了從事生產稻米外,更能提供大眾一個兼具知識性、教育性以及休閒性的場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孝威社區-古早味的美食─割稻飯 孝威社區 古早味的美食─割稻飯 早期農村社會每到農忙時期,多數的居民就會相互換工幫忙插秧跟收割的工作,因為都是互助型態,沒工資可領,所以主人家就會煮一些料理來宴請這些人吃飯,也就是所謂的割稻飯。像是白斬土雞、菜脯蛋、鹹菜鴨、菜炒魷魚、五花肉切片……等等,還有點心部分像是米苔目、粉條、仙草跟麻糬,來感謝他們辛苦的幫忙。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孝威社區-紮根種希望─社區植樹活動 孝威社區 紮根種希望─社區植樹活動 由於地球暖化現象日趨嚴重,為了能讓社區民眾能夠有新鮮的空氣與優美的居住環境,因此由社區舉辦紮根種希望活動,動員社區老少一起來社區種樹,除了能美化社區環境外,也能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藉由活動的參與再做個環保宣導,真可謂一舉數得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孝威社區-古早的碾米廠【土壟間】 孝威社區 古早的碾米廠【土壟間】 位於孝威村入口處的有一間日式的碾米廠,創立於1949(民國38)年,是地方早期將稻穀脫殼成稻米的主要集散中心與銷售中心,裡面的稻穀脫殼機,由日治時代傳承至今尚在使用中,更於1964(民國53)年由吳俊標先生接手繼續經營,改名為正昌碾米廠,仍正常營業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孝威社區-臘肉、鴨賞和滷肝達人 孝威社區 臘肉、鴨賞和滷肝達人 林讚添先生居住在孝威村松仔下,幼年時跟隨父親從事養鴨農作,由於早期農業社會經濟狀況不是很好,所以家中有冰箱的人並不普遍,肉類保存並不容易,所以他便研發將新鮮的鴨肉製作成鴨賞,更將新鮮的豬肉做成臘肉、香腸等各項產品。讓鴨肉跟豬肉能夠延長食用期限,他所製作的產品經由口碑相傳,除了外縣市訂購之外更外銷到國外,讓每個人吃了個個都讚不絕口,所以便有了「臘肉添」的封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孝威社區-稻草人製作 孝威社區 稻草人製作 孝威社區受到縣政府文化局委託辦理稻草人的製作,而社區的媽媽與阿公們,都一起來共襄盛舉,每天一大早大夥就會聚集到社區報到,邊做邊聊天。藉由製作過程來回憶兒時的快樂與點滴,讓社區的年長者喚起童年時的無憂無慮,也讓年輕的一輩對以往的農村社會又多了一層認知。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孝威社區-割稻趣 孝威社區 割稻趣 每年的七月是稻米收割期,而五結鄉屬於稻米之鄉,所以鄉公所為了讓年輕一輩的學子們,能夠暸解早期農村耕作的辛苦,委託孝威社區共同舉辦來割稻趣活動,請大家一起來體驗與回味農業社會時期耕作與收割的情形,讓大家能夠更加惜福與感恩。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