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香員宅-林寶春圳 香員宅 林寶春圳 林寶春圳於嘉慶17年二月(西元1812年),由林國寶、林秀春等開設,武荖坑水源往西北經阿兼城、香員宅、冬瓜山、補城地、奇武荖、珍珠里簡。匯流冬山河出海,總長30,705公尺,灌溉面積3,315.677甲。林寶春圳、林吉記圳,除了灌溉、排水之功能外,水圳流經之處,在地方形成自然環境的特色。林寶春圳擋堤(閘門)此位置為以前所謂『鴨母埤』,因近來水利工程將所有以前土堤(岸) 改為混凝土,改變了生態環境,不符合自然生態工法,也改變地形地貌,因此趁此營造社區機會,留下歷史的記憶。讓村民滿懷思念之情。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香員宅-林吉記圳 香員宅 林吉記圳 林吉記圳於嘉慶12年10月(西元1807年)由詹阿闕等所開設,源頭由武荖坑向東北流經阿兼城、香員宅、冬瓜山、奇武荖、補城地、林和源圳。匯流冬山河出海口,總長31,090公尺,灌溉面積為3,774.415甲。林吉記圳與林寶春圳,從武荖坑引水進入此兩圳進水口,近幾十年前建造現代化水閘門,遇到風災、雨水期時,攔砂進入圳裡能使得免阻塞,讓水圳進水功能正常。該圳水質很好,早期沒有自來水,村民依靠水而居,所以水圳對本村民貢獻可想而知。水圳生態魚類很多,如溪哥、大肚、鯽魚、蝦、毛蟹、鰻魚等,是一條很漂亮又有歷史的水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香員宅-香和奇人兵器收藏家 香員宅 香和奇人兵器收藏家 本村村民吳阿 先生為古代兵器收藏及製造者,對於古兵器有深入的研究,讓後代子孫多認識,也知道古代的戰事,士兵所用的兵器,也可提供教學教材之用。兵器是士兵在戰場上,直接來殺傷敵方的武器和破壞敵方,作戰實施的器械和裝備,無論是在類型上,還是形制上,以及性能上,多而複雜,作用不一。提起我國古代兵器,自然會聯想到「十八般兵器」,而「十八般兵器」來源於通指多種武術技藝的「十八般武藝」之說。十八般武藝是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鞭、 、撾、殳、鈀、綿繩套索、自打。前十七種所指兵器之名,而第十八種則為徒手拳術,是現代所謂的「國術」。上圖為與兵器同時展示的百年化妝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香員宅-罕見舊農具︰絞繩器 香員宅 罕見舊農具︰絞繩器 本社區村民絕大部份以農維生,因此早期之農家麻繩用途很多,如米蘿、犁田腳車、勾仔索、牛索(牽牛用)等等。需要的麻繩必須自家絞。而目前工業發展,機械絞繩很多又方便,所以現在會絞麻繩的人也不多,甚至可說沒有,當年絞繩器也失傳,早期他們對農家貢獻很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香員宅-無怨無悔的環保義工 香員宅 無怨無悔的環保義工 村裡有一群美化環保的尖兵—-環保義工,有他們的付出才能有本村環境的整潔,進一步配合政府政策,減少垃圾,資源再利用,能使焚化爐及掩埋場的使用年限延長等等。因此進行資源回收工作時,雖然每一位義工很辛苦,但是看到回收分類完成時,臉上那種喜悅是從內心發出。環保義工同時也做了預防登革熱,消除積水容器之工作,也替政府消除傳染病之源,對社會貢獻是無窮的,也教育村民重視環境衛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香員宅-山藥 香員宅 山藥 本村的農民種植山藥已有20餘年之久,有很豐富的栽培與管理經驗,目前個人種植的面積不是很廣大,他們很堅持本地野生種,重視有機栽培,生產山藥的品質優良,很受消費者的喜愛,口感極佳,營養豐富。近來國人很重視保健之道,據現代醫學研究,山藥含有澱粉 、蛋白質、脂肪、糖類、膽鹼等多種維他命和礦物質。它能預防膠原病的發生,保持消化道、呼吸道的潤滑,所以醫學科工作者稱之長壽因子。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香員宅-冬山茶 香員宅 冬山茶 在日據時代日本人鼓勵村民種植茶葉,請唐山老師傅授製茶技術。村中種植茶葉者佔全村90﹪,佔全鄉約70﹪。製好茶天氣要好,不能下雨,也不能太炎熱。沙質土壤最適合種植茶葉。製茶技術要精練,才能製出好茶。日據時代到光復後,是台灣茶葉外銷全盛時期(約30年),台北的淡水河第五水門邊,數十間茶行,收集全國的茶葉,經選茶,包裝等作業後外銷,為茶葉的集貨場所。替國家賺取很多的外匯。當時人工製作包種茶聞名全國,佔農產外銷很重要的角色,銷到中國、日本、英國等地區,所以稱為創匯產業,本村村民生活因此才慢慢改善,後來因工業發達,遭受煙害和人工短缺等因素才逐漸沒落。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香員宅-香和田園 香員宅 香和田園 我國以農立國,雖然近幾十年來發展工業,但本社區內仍可見到田園綠油油的大地,表示生氣蓬勃,村民與大地有活力,本村村民曾經有百分之九十為農民,靠生產稻穀及農產品維持生活。早期稻榖以日曬乾燥,目前人工短缺,要看到此景象並不多,所以社區保有古早味道很濃,值得回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香員宅-耆老訪談 香員宅 耆老訪談 資源調查,耆老訪談及耆老座談,是很重要、不可或缺的工作之一,能從耆老口述中,說出歷史的記憶及軌跡,讓歷史真實故事呈現在後代子孫的面前,可使後代子孫能瞭解祖先,先前為子孫所付出,所做的豐功偉業,將根留給下一代。訪談主題如下:1.日治時代之輕便車道經過功用。2.歷史人物如日治時代保正是現代村長之演變。3.香員宅歷史之各項當時情景。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香員宅-慈心華德福小學 香員宅 慈心華德福小學 實踐華德福教育,為孩子創造理想成長空間,一直是慈心華德福實驗學校努力的方向。在多方攜手合作下,本校成為台灣第一所由政府委辦的小學,並於2002年8月進駐香南現校區。位於本村西邊香和路與香南路交叉口。依照校方的願景,這所學校將會發展為含括一至六年級、每學年兩班、師生總數三百人以內的教育空間,孩子們在這裡生活、學習、遊戲與探索,而校園本身也是個逐漸成長空間;為此在環境塑造上,保留了孩子可以創造改變校園的可能性,在時間上也有短程與長程的計劃,期待環境與孩子共同成長,乃成為本校將秉持辦學之馬拉松接力延續教育的活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