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群英社區-信老大大眾廟













群英社區 信老大大眾廟
冬螺圳下游與八仙圳會合之處,有一塊長三角地形,延伸入武淵地區,這裡有一座不算很大但造型華麗的廟,即信老大公廟。相傳有一個姓林名信的先賢,壯年時因急公好義,與人結怨而遭擊斃,死後顯靈,後人建立有應公廟祭祀,1981年間,北富地區土地重劃及圳渠改道工程,在施工期間,挖掘到一些前人的骨骸,就地與林信公祖合祀,遷建於此,稱為「信老大大眾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群英社區-冬螺楓情













群英社區 冬螺楓情
三十多年前由附近的張姓人家種植的楓香樹,屬落葉大喬木,樹性堅韌、耐旱、耐風,新綠的嫩芽與楓紅的飄零,樹葉隨著四季變化,經歷多少寒暑的成長,已亭亭玉立,高聳挺拔,不但成為羅莊與群英交界的新地標,更是守護著冬螺圳的閘門與橋頭的尖兵,炎炎夏日,茂盛的樹葉,遮蔽成蔭,已經成為村民乘涼、開講ㄟ好所在。每年農曆二月二日和八月十五,附近的農家,也會在此祭拜水門,以酬謝土地公對地方的庇祐。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群英社區-水圳生態













群英社區 水圳生態
冬螺圳在鐵路東邊的一段,生態豐富,沿岸常可以見到白腹秧雞、紅冠水雞、翠鳥、彩鷸、栗小鷺,夜鷺與各種鷺科水鳥,河底水草甚多,如手掌大的吳郭魚也不少,三、四十年之前還是附近農戶飲用、洗滌及孩童戲水、撈捕魚蝦的好所在,可惜水利當局因為方便管理及維護的緣故,在兩岸都舖上水泥,阻絕了水鳥生存的空間,也隔絕了與人們生活上的密切關係。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群英社區-群英第一店—興萬商店













群英社區 群英第一店—興萬商店
早在九十多年前,在今天羅東文化街進入本社區的冬螺圳旁,就有一間小雜貨舖,當時就叫「頭到店仔」意即第一家店舖,但也因諧音也被稱為「 狗店仔」,第二代經營者,已故的黃興萬老先生,是群英村的老村長,也是昭靈宮的管理員,才學淵博,留下不少重要的村誌,三十多年前遺留下來的老照片猶可看出當時的儒者風範,第三代—-也是現在的主人黃谷槐先生,是現任昭靈宮的主任委員,雖然面臨超商、量販等競爭的壓力,仍堅持著有人情味的傳統「橄仔店」方式經營下去,堪稱是百年老店。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群英社區-信仰中心—昭靈宮













群英社區 信仰中心—昭靈宮
供奉關聖帝君的信仰中心—-昭靈宮,也坐落在冬螺圳邊,日據時代昭和二年(西元1927)時,當時有林賢能等孩童於冬螺圳邊,以泥土恭塑帝君、國姓、王公三尊神像,安奉於鎮永堂,日日膜拜,神威漸顯,其後,信徒提議恭塑金身三尊,並於西元1933年建廟完成。經過1961年的風災破壞改建後,而有今天的風貌,每年春秋兩祭,迎神出巡,慶典活動,熱鬧非凡,每逢元宵節時都會聯合社區發展協會,村長辦公處舉辦猜燈謎慶元宵活動,熱鬧空前,並辦有信徒子弟獎學金,致力於公益事務。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群英社區-沉默的母親之河













群英社區 沉默的母親之河
冬螺圳在鐵路以西至環鎮道路的精華地段都加了蓋,除了可以看到幾個透氣的鐵蓋外,已經很難找到潺潺流水的痕跡,人們需要它,又不想見到它。昔日九份的母親之河,在都市的水泥叢林中,只能默默的潛入地下,但在今日的密集的住宅群中,高大的樟樹,低矮的燈仔花叢,幾家老式民宅,擠身在現代的建築中,隱隱約約還可以看出,昔日傍水而居的光景。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群英社區-粗糠窯













群英社區 粗糠窯
義成路三段一帶,也叫做粗糠窯,據說以前這裡有一家燃燒榖殼的粗糠窯,面積三分地,磚造建築物高七公尺,屋頂以瓦片蓋成。從西元1933年直到1945年秋止,利用輾米廠產生的粗糠,燒製成刷牙的牙粉的原料。其過程:將粗糠堆積於窯中→從最低層開始點火→再層層舖上粗糠→最上層覆蓋濕的粗糠(溫度不會過高而危險)→堆砌磚塊於窯口→讓火慢慢在粗糠堆中悶燒→火熄後粗糠灰才從窯中整理出來。其色澤為白色、粉桃紅,粉沙狀,乾淨、細緻,碾米時加入其中可使米的色澤更潔白,也可利用窯中的溫度烤蕃薯,後因生產過程繁複,漸由石粉取而代之,粗糠窯也就走入歷史,只有在祖父曾於粗糠窯工作過的魏姓居民,孩提時在粗糠窯廢墟旁的舊照片,聊供追憶,在今天密集的商店中,再也找不到一絲舊址的痕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群英社區-冬螺圳的輝煌史













群英社區 冬螺圳的輝煌史
冬螺圳環繞於社區之北緣,也是與羅東鎮的地界線,早期更是通往利澤簡海港的內陸運輸河道,載運貨物的舢舨可以到達此地,沿岸商家林立,清朝時代,二品協台 陳輝煌的後人在此設立義合公館,經營糧食、雜貨的生意,今日尚保存完整的巴洛克式建築—-陳振記,氣勢磅礡,就可看出當日輝煌的風光,其後代人才輩出,如曾任考試委員的陳逸松先生、任本縣五、六屆縣長的陳進東先生及經歷議長、國代之陳進富先生都是傑出的人士,為村里爭光,有群英聚集之氣勢。2003年,林朝全村長率同社區工作人員參訪時,當時健在的陳進富先生還親自為大家述說昔日的輝煌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群英社區-圳渠與農村













群英社區 圳渠與農村
因為鐵路的隔絕,本社區鐵路以東猶保留典型的農村型態,灌溉溝渠密佈,主要的圳渠如冬螺圳、八仙中排、八仙大排、砂港等,都由西向東匯流入冬山河,每一條圳渠都有一些膾炙人口的故事與傳說,其中這條曾經是九份的母親之河—-冬螺圳,更有其刻畫著歷史的人文與經濟的軌跡,千頃的綠濤、孤寂的老竹圍,伴隨著緬懷著逝去的風華。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群英社區-李姓宗祠













群英社區 李姓宗祠
紅瓦飛簷,氣勢雄偉,這座像極廟宇的建築,是宜蘭縣李姓宗祠,由此地的李姓族人,提供土地興建此雄偉的建物,裡面供奉著包含了太上老君李耳、唐太宗李世民等李姓歷史人物和縣內李姓族親的列祖列宗,以顯揚祖德、敦睦宗誼及春秋兩祭,推行社會福利為宗旨,並辦理宗親會員子女獎學金,表露了後代子孫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情懷。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