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群英社區-傳統手工藝留住過去













群英社區 傳統手工藝留住過去
懷念早期的生活方式,竹圍下編織著竹器,九十歲的莊阿協老阿公(鱔魚伯),說著古早時的種種,流露出稚氣的笑容,彷彿還是昨天的事,捕魚蝦、忙農事,沒有苦,只有那消逝的快樂回憶。莊許阿旁老阿嬤手裡自己做的竹扇,就是冷氣機,炎炎夏日,「一扇在手中,萬慮皆成空,舞動有清風,打死蚊仔公」是今日的人所難以體會的。早期農家生活的清苦,農忙時的艱辛,黃素美女士用思念搭建回憶,用童趣構置童年,茅屋、草埒、曬榖,她都可以隨時讓它呈現在眼前。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群英社區-社區媽媽與家政班













群英社區 社區媽媽與家政班
本社區因為人多,媽媽教室的家政班也分成A、B兩個班,成員都是街坊鄰居,三不五時,就召開聯合班會,聯絡感情,同時出遊或請專家演講婦女新知方面的議題,平時互相切磋廚藝,分享拿手好菜的做法,學習拼布等手工藝,她們也協助農會推廣農特產、美食,社區辦理活動時,更包辦了全部膳食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好幫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群英社區-十八式氣功













群英社區 十八式氣功
國際太極十八式氣功,是一項適合各種年齡階層的運動,尤其是婦女及老人,因此在各地蓬勃的推展,本社區因為人數多,分為群英及八仙兩個支會,分別由林一元會長和劉建智會長帶領,在天橋下及活動中心活動,兩個支會的成員都越來越多,社區辦活動時,兩會的會員都會一齊來共襄盛舉,是社區最有力量的動員團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群英社區-水上蛟龍—龍舟隊













群英社區 水上蛟龍—龍舟隊
每年快到端午節的時候,本社區都會有一群人自動出錢出力,成立龍舟隊,參與端午節的龍舟競賽,在鄉、縣甚至全國的比賽,都曾經奪到錦標,社區龍舟隊的成員,由社區內四十歲以上的男、女混合組成,其中更有七十歲阿嬤級的女選手,每個人的耐力、鬥性及好勝心,令人折服,比賽時社區的媽媽們更會組成啦啦隊,把社區的凝聚力發揮到最高點。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群英社區-活潑多元的讀書會













群英社區 活潑多元的讀書會
成立了七年的社區讀書會,能夠不間斷的運作至今,大家都認為是奇蹟,從起先一些不知道什麼是讀書會的人,湊合起來,由讀書協會的賴輝珠老師帶領之下,學員也經過流失與沉澱,到今天成員中已經包含有現職教員、退休老師及各種專業階層,可以自力運作,會長輪流當,課程自己排,每位學員都是老師,貢獻自己所知,與大家分享,因此課程多元化,除了每期必讀幾本推薦的好書外,手工藝術、健康美食、生活知識應有盡有,大家都在學習中成長,也樂在其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群英社區-瑜珈健身













群英社區 瑜珈健身
七年前就成立的瑜珈研習班,至今學員將近四十人,能有這些成就,都是張素嬌老師,本著為自己的社區服務是福份的精神,從起先不到十個人,不收費用,不計得失,一手帶起來的,每週兩堂課未曾間斷,她說:練瑜珈需要有恆心與毅力,只要有心,不分年齡,任何場所,任何時間都可以做,常練瑜珈不但可以強身美容,增加免疫力,對心靈及精神上更有莫大的助益,健康勝於一切,運動是健身的不二法門,保持身心健康更可讓兒女沒有後顧之憂。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群英社區-鄰長聯誼會













群英社區 鄰長聯誼會
本村有七十一個鄰,村長與鄰長之間的聯繫,就成了一個問題,因應這個難題,首創成立了鄰長聯誼會,定期聚會,由會長及多位副會長,分組聯絡,協助村辦公處政令及村務的宣導,也積極參與社區和昭靈宮舉辦的各項活動,反映基層民眾的聲音,在六千位的居民之中,架起了溝通的橋樑,每一位鄰長都是社區的義工,也是紀錄社區點點滴滴的活歷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群英社區-社區之寶—長青會













群英社區 社區之寶—長青會
群英人多,團體也多,長青會的成員就有三百多位,兩三個月就有聚會,端午節都會包粽子送與弱勢團體,每年也有辦縣外觀摩活動及各項的關懷講座,讓老人們活得更快樂,更有尊嚴。因為人多,在冬螺圳旁,以群英的居民為主體,跨鄉鎮也成立一個南英老人會,和社區長青會一樣,社區如果辦活動,她們都會提供經驗,每一位都是社區的顧問及義工,他們的聚會場所,就是社區工作人員的挖寶之處,可以說每位老人都是社區之寶。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群英社區-張彩美豐富的畫中人生













群英社區 張彩美豐富的畫中人生
大灶煮飯、挑餿水、斬豬菜、飼豬、養雞,這樣的場景,只能成回憶,但七十多歲的林張彩美歐巴桑,卻能用畫筆,一筆一筆地紀錄下來。自小就喜歡塗塗畫畫的她,早年喪偶,含辛茹苦,獨力將孩子們拉拔長大,而且都有很大的成就後,才無師自通的開始學畫,她說起先連洗畫畫的漆筆要用什麼油,都得請教油漆師傅,一切都靠自己摸索,二十多年來,作品無數,參加過畫展,也得了獎,作品只送給兒女和至親好友,概不出售,從兒時回憶的片段,割稻、捕魚、農村景色,到現在遊覽過的世界風景,都可入畫,她的才能與精神,令人不得不肅然起敬。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群英社區-冬螺圳水源













群英社區 冬螺圳水源
冬螺圳上游原來銜接大光明圳支流,後來因地勢隔絕及水源流失,水利局就在鹿埔接近清溝段設立抽水站,加上清溝一帶豐富的地下湧泉,冬螺圳的源頭就由這裡源源不絕的流出,沿岸的排水溝及密集住宅區家庭廢水的匯入,漂流在水面的雜物及異味,實在難以聯想昔日的繁華,尤其在進入鬧區都加了蓋成為道路,在穿越過鐵路後,重見天日時,它又擔起滋潤農田的大任,在與十六份圳及八仙圳合流後,注入武淵圳,匯入冬山河而進入大海,在短短的幾公里的流程,它發揮了排泄廢水、承載交通、農田灌溉的功能,人們積極的利用它,卻不懂得珍惜,昔日九份的母親之河,你的嗚咽人們聽得見嗎?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