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開羅社區-阿束社船仔頭













開羅社區 阿束社船仔頭
船仔頭原本是南門港早年米糧的出口處,也是雜貨、物資的出入口,是羅東重要簡易貨物港口。南門地下停車場完工後,羅東國小提出校園圍牆改建,多出一塊南門港加蓋的空地,原本里長希望能興建里民活動中心,不過因產權屬水利會不能如願。開羅社區參加設計工作,由耆老口述【南門港】、【船仔頭】、【輕便車】、【鹽館】、【詹公橋】樣式,蔡茂發繪圖以小碎石拼成圖騰樣式置於廣場上,阿束社船仔頭遺址,原想擺設船隻,但因圖騰太現代化而作罷,理監事票選原石寫上「阿束社船仔頭」,期能表現阿束社歷史景觀傳承後代。阿束社船仔頭文化廣場的興建,期為了希望生活在阿束社,後代的年輕子弟,能多了解阿束社特色,阿束社歷史文化探尋工作才能開始生根。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開羅社區-阿束社南門港













開羅社區 阿束社南門港
阿束社南門港部分河段,現已加蓋完成,說起以前生活在南門港邊的人,吵架常說:「南門港沒加蓋,跳河最方便」,羅東鎮阿束社邊的南門港,現已變為清潭路了。南門港經由利澤簡出海,因此早年是繁華的商船要道,貨物的進出入口,當年繁華熱鬧時,羅東鎮民也曾在港內辦理龍舟競賽,阿束社吳足女士曾經是羅東女子龍舟隊隊員,談起南門港故事可多了,很多人在此洗衣服、挑水喝、捕魚,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時光已漸漸遠離我們了,但透過老照片的回憶,生活在阿束社的人,都相信歷史的痕跡,依然是可以尋找的。右上圖為南門港圖騰右下圖為早期南門港邊鋼筋水泥屋下圖持旗者為吳足女士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開羅社區-阿束社番仔廟由來













開羅社區 阿束社番仔廟由來
阿束社為岸裡社酋長潘賢文帶領阿束頭目來到羅東開墾,族群應屬巴布薩族番人,1806年(清嘉慶11年)台灣發生漳、泉械鬥,平埔族人協助泉籍漢人攻打漳人失敗後,潘賢文等平埔族人,帶領阿束頭目等流竄來到羅東阿束社,早年來羅東的原住民,除巴布薩族、還有洪雅族、拍瀑拉族、巴宰族、等族,這些都是開墾羅東的平埔族人。現今慈德寺(即羅東城隍廟)裡右殿除有開拓羅東功德主外,還有平埔族賢文、茅格牌位,民國23年由羅東街長陳純精主持重建,當時因日本人佔領台灣不准台灣人建道教宮廟,因此以供俸觀音佛祖名義申請,以佛教之名興建。當年生活在阿束社人,生活漸漸由日本服飾而西化裝扮。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開羅社區-阿束社天地盤輕便車













開羅社區 阿束社天地盤輕便車
今羅東鎮中山路及中正路口,原設有一個天地盤,是輕便車的轉向站,也是早年貨運及客運的交通工具,當時輕便車在此轉向,往北可通往礁溪、頭城,南至蘇澳,東往五結,往西可達三星,日本人統治後開始有鐵路,輕便車便被取代了。早期宜蘭有輕便車、森林鐵路及北宜鐵路三種鐵路交通,輕便車是宜蘭地方發展啟蒙重要工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老ㄧ輩阿束社人的腦海中,輕便車跟人是不可分離的。現在羅東的街道上,看到的是汽車、機車、腳踏車,很多特殊產業也漸漸沒落,在我們懷舊之旅中,輕便車永遠留下時代的見證,少年仔:輕便車看過了沒?看圖想想就知道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開羅社區-長生學與阿束社













開羅社區 長生學與阿束社
開羅社區長生學羅東調整站,設站義診,全體義工慈悲救人,以愛心、耐心、關心與慈悲心為理念,謹遵不求名利、不求回報、無私慾、無貪念的原則,在阿束社推展會務之餘,更積極參與社區公共議題的討論社區福利的服務,例如定期慰問社區貧困老人,整理環境。代表社區參與藝穗節踩街活動,為社區總體營造貢獻心力。上圖為學員慰問老人活動中圖為長生學祖師爺達夕諾納諾達哲學博士(Dasina Nanada)下圖為長生學學習活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開羅社區-羅東公設喪葬司儀服務處













開羅社區 羅東公設喪葬司儀服務處
宜蘭縣婚喪喜慶民俗禮儀研究協會溪南羅東公設司儀服務處,緣於前宜蘭縣政府、縣長游錫 先生任內,大力推動宜蘭縣公設喪葬司儀人員培訓,民國86年宜蘭縣公設喪葬司儀人員57名,正式在宜蘭縣推動公設喪葬司儀服務,羅東鎮公設喪葬司儀服務處,就設在開羅里,首先在阿束社地方服務開羅里民,然後正式在羅東鎮推廣公設司儀服務,目前業務以公祭司儀、婚喪禮儀諮詢服務為主,歡迎羅東鎮民申請司儀服務! 電話:(03)9572368上圖為遊民辦喪事中圖公設司儀成立下圖為貧民辦理喪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開羅社區-開羅十八式氣功研究班













開羅社區 開羅十八式氣功研究班
民國89年10月8日,開羅社區成立國際太極十八式氣功研究班,90年3月31日羅東分會成立,是為羅東分會的基本會員,要特別感謝宜蘭縣國際太極氣功十八式吳義雄先生及開羅社區理事長蔡益田先生對本會的支持。歷屆會長及九位義務指導教練:江木珠、何廖清雲、張麗玉、謝秋雄、陳文琴、蔡東益、方銘志、吳秀英、劉秀錦等及全體會員的熱心參與打下基礎,帶動溪南各地支會成立。修練宗旨最重要的是『健康』、『團結』、『友誼』,練功過程重呼吸,因其吸入清氣、吐出濁氣,可去病延年、營造健康長壽之道。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開羅社區-民國50年代阿束社婦女生活照













開羅社區 民國50年代阿束社婦女生活照
民國50年代,阿束社傳統婦女,開始漸漸接觸現代文明,地方傳統女性思想及生活也漸漸現代化,而當年物質生活雖然無法和現代經濟成長相比,台灣人的生活現在已進入更高層次文明,生活已脫離貧窮,可是當時生活困苦的人,生活是快樂知足的,廖秀娥說:阿束社人在食、衣、住、行、育、樂、豐盛溫飽之下,已不知道貧苦生活是怎麼過了,阿束社婦女能勤儉持家,致力節儉,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如果回到從前的生活,我相信沒有人會願意再過貧窮的日子,阿束社婦女生活品質更進步,現代化越文明,更要想想,老一輩的人辛勤付出,現在仍生活在這裡的人,肯定能夠感受她們生活的辛苦。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開羅社區-社區簡介













開羅社區 社區簡介
羅東鎮開羅、東明、開元三里昔日統稱阿束社。南門港生活點滴故事多,洗衣服、挑水喝、游泳、捕魚、划龍舟,早年是繁華的商船要道,經由利澤簡出海,船仔頭是米糧出口處,也是羅東重要簡易貨物港口。還有鹽館、詹公橋,耆老口述,碎石拼成圖騰在文化廣場。輕便車天地盤,北通礁溪、頭城,南至蘇澳,東往五結,西達三星。城隍廟番仔廟,供奉賢文、茅格先人牌位。右圖為阿束社鳥瞰圖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群英社區-編織群英夢













群英社區 編織群英夢
身為群英人,一直認為這裡只是一個平凡的傳統農業與工商業混合區,但為了辦活動,如2003年的社區報編輯、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編織群英夢』活動,和編製2005年社區日曆的過程時,深入各階層訪談,接觸地方的耆老,才發覺群英之所以稱之為群英,有其深遠的意義,經過一連串的活動—-社區巡禮、畫我社區比賽、傳統竹藝的傳習到成果展,可以感受到蘊藏在裡頭的那股無形的動力,每個人都在內心編織同樣一個夢—-那就是一個優質的生活空間—-一個你、我理想的新故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