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湯圍社區-褒來褒去褒袂煞













湯圍社區 褒來褒去褒袂煞
日治時代之前,當時地方鄉土蠻流行相褒歌,歌仔戲當時還未出現呢。六、七十歲年紀以上的耆老們,對相褒歌仍保留著鮮明的記憶。每當唱起相褒歌,彷彿時光倒轉回到青春少年時。尤其是男女交往對話情歌,探親作客問候,更能將相褒發揮到淋漓盡致之境地。當然也適用在間接損人、罵人、或抬槓的場合。去年五月在玉石文康中心,由湯圍文物工作室舉辦「礁溪相褒歌研習班」教唱活動,吸引了數位本地擁有相褒才藝的耆老們,如美雲、阿柔、玉惠、月美、阿照、長庚…等。同時也安排「相褒歌之旅」與坪林鄉同好作交流。雖然當天7月1日正是敏督利颱風開始入侵台灣之際,場內雙方較勁你來我往,褒到欲罷不能,氣氛熱絡,但外頭卻是一陣風一陣雨,令人印象深刻。今節錄相褒歌二則如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湯圍社區-修身養性元極舞













湯圍社區 修身養性元極舞
每天一大早,天剛亮,在德陽宮前的廟埕就已聚集了一群身穿紅衣白褲的婆婆媽媽們,優美熟練地跳著元極舞。自從來跳元極舞後,身體的老毛病大為改善,也造就了互相學習成長的機緣,趁著每天固定的時間,大伙兒來相會作運動也兼修身養性。從921那年的10月11日起,在當年已73高齡的吳李阿修老師指導下,至今已六年了,老師精神鑠矍,令我後輩敬佩。從第一天九人開始,不到一個月就陸續吸引了三、四十人,至今也累積了近八十人。民國89年3月6日正式成立為礁溪德陽隊,故每年的三月為週年慶。在隊長王熏的帶領下,積極參與縣內鄉鎮各項活動,表演元極舞迄今有超過30場次以上的演出。由於元極舞的舞姿動作音樂皆一致,故他隊的元極舞人,有時旅遊至礁溪,也會加入隊伍一起跳,讓人感覺新鮮有趣!所以德陽隊可是愈跳愈起勁的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湯圍社區-蘭陽好厝邊—湯圍社區健康營造













湯圍社區 蘭陽好厝邊—湯圍社區健康營造
民國89年4月23日星期天,一大早德陽宮前旗幟飄揚,拜亭內正在進行身高/體重/體脂肪/血糖/血壓/膽固醇/骨質密度/子宮頸抹片/乳癌篩檢等九個項目的「九合一篩檢」,結果出爐後,發覺膽固醇異常者甚多,於是接著又舉辦「挑戰膽固醇200—健康新煮張」之活動。民國88年起在衛生署及宜蘭縣衛生局推動「社區健康營造」的政策下,湯圍社區的保健志工們經常受訓,研習衛生保健醫療等常識,也成立定時定點的德陽宮血壓站。志工們不分行業、年齡及教育程度,都有一顆熱心服務追求上進的真誠心。民國92年SARS全民量溫度行動中,剛好發揮了專長。又民國92年9月首創「戒菸班」,成功教化鄉民高讚鄉、李文欽、李阿火等完成戒菸行動。在大家的用心努力之下,湯圍社區健康營造不但是礁溪鄉衛生所的最佳助力,更是你我的蘭陽好厝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湯圍社區-百歲人瑞—張林蕉菩薩













湯圍社區 百歲人瑞—張林蕉菩薩
民國前6年出生的張林蕉老婆婆,高齡101歲,身體仍然硬朗,頭腦清楚,聲音宏亮,雖然不識字,卻出口成章。在她的腦袋裡,彷彿有座圖書館般,藏著許許多多的勸世歌、相褒歌等等。早年,她家從瑞芳搬到頭城,又搬到宜蘭市,最後到礁溪德陽路來住,至今也超過半世紀之久了。老婆婆年輕時,位高權重。因為老先生是個木材商,生意忙,而老婆婆不僅是老先生的得力助手,而且還要張羅家務事。所以老婆婆當年為人明朗,做事勤快,持家有方,可是地方上的要角呢!「垃圾不落地」政策推行前,80歲那年她就投入環保,還影響鄉民共同做資源回收。同時也將所得全部捐獻慈濟,幫助別人,令證嚴法師深受感動,稱讚她是「環保菩薩」。民國91年大愛電視台特地將張林蕉老婆婆之德行,寫成連續劇劇本,名為「背影—阿婆的故事」,共有10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湯圍社區-幾米的老家在這裡













湯圍社區 幾米的老家在這裡
深秋的早晨,聆聽一隻蝴蝶最後的歌唱…老礁溪人還記得德陽路上小巷裡的「軍中樂園」嗎?當時接待的客人以美軍軍官為主,不是一般大兵進得來,故算是礁溪早期發跡的店。後來更名「嘉賓莊」,老老闆為廖火土先生。前年已轉手經營,改建為「和風溫泉館」。廖老先生深受日本教育影響,對子女教養極重視,故子女皆有很好的發展。海內外著名的繪本畫家幾米的年少時光,便是在嘉賓莊渡過。嘉賓莊素雅的平房,並不特別顯眼,大門玄關較氣派些。前庭後院都很大,有幾株老樹,梧桐、木棉、柚子、紅心芭樂和不知名的阿公樹。幾米和姊姊小時候,就在這裡閃來鑽去飛奔著玩耍,那時的嘉賓莊多了小朋友的身影和笑聲。精瘦有勁的廖阿爸,突然出現,表情嚴厲地趕著幾米快去唸書,而圓潤慈祥的阿姆,呵護著小孩子先洗澡吃飯。民國93年宜蘭縣文化局慶祝成立20週年,有邀約幾米辦畫展,去年8月不知你曾「遇見幾米」了嗎?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湯圍社區-陳金華獨門絕藝—竹字天書













湯圍社區 陳金華獨門絕藝—竹字天書
寫個字沒什麼,會竹編不稀奇,而用竹子來「寫字」,卻不簡單。住在礁溪農會附近的鐵路平交道邊,興農路頭「桂成竹行」,今年已75高齡的陳金華師傅,他的獨門絕藝便是竹編字。他親自上五峰旗瀑布附近山區尋找桂竹。他說,若不是自己上山挑選的桂竹,大多不合用。砍回的桂竹,要先乾燥。國字的形體結構要先掌握好,每一筆劃都用竹釘牢牢固定著。因字的筆劃,多半是不規則的弧形,所以製作時的火候、力道大小全憑經驗拿捏,稍不留意就烤焦甚至斷裂。同時還必需運用竹節點,才能把死板的竹子,繞編成柔與力的字,寫一個字通常得花上一兩天的功夫,往往一撇,就要「寫」整整一上午了。陳師傅是南投人,十八歲時到沙鹿學藝,歷經辛苦的學徒生涯後,一刀一鎚慢慢地白手起家。如今陳師傅的兒女均事業有成,生活不虞匱乏,然而他仍守著桂成竹行,沉浸在「竹字天書」的奧妙趣味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湯圍社區-礁溪公學校校歌













湯圍社區 礁溪公學校校歌
礁溪的溫泉 湧出的地方五峰山高聳 龜山島戴霞模糊學校的附近 楓樹林茂盛這個溫泉呀 就是我的寶貝至誠的溫泉 充滿著這裡顯現為禮容 又成為勤勉親切也誕生 公德心發芽這個溫泉呀 就是我的生命(校歌之作詞/作曲原為日本人,已不可考,翻譯為吳茂金2004.04.01)創校於民國前2年的「宜蘭公學校礁溪分教場」,初期借用協天廟上課,後設於礁溪國中現址,民國5年正式獨立易稱「礁溪公學校」。民國42年,為防河堤氾濫遂遷校舍至今校址。民國91年舉辦90週年校慶時,當年89歲高齡之吳茂金,回想起日本時代校歌,並交給張月娥老師重新寫曲,被遺忘的日本校歌才得再重現。民國93年1月15日,在礁溪國小校史館落成典禮「楓葉香,溫泉情」盛會中,學校特地安排耆老校友們,帶領礁小合唱團等,步行重回舊地,進行「感恩尋根之旅」,又再度揚起礁溪公學校校歌於舊校園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湯圍社區-皇帝













湯圍社區 皇帝 建協天廟
礁溪協天廟建於清嘉慶9年(1804年),迄今已達202年。清同治6年(1867年),鎮台使劉明燈總兵巡察噶瑪蘭廳時,見此地為吉穴且楓樹參天,遂紮營安歇廟後。傳說其部署無知,爬上廟後楓樹亂砍枝葉為薪,按楓樹為神樹,無人敢折損,因此觸犯神威,全體部署均染上怪病,無法行動。故劉鎮台大怒,旋即整衣冠服,步上正殿神前,在中門舉足將靴尖踢戶限時,言道:「草芥之神,焉敢作孽,本官一蹴使其神離光散!」睥睨仰望,關聖帝君顯靈怒目注視,劉鎮台大驚曰:「真神也!」即下跪虔求赦宥不敬之罪,誠心許願曰:「若蒙聖恩庇佑完成出巡任務,當奏明皇上加封…。」祈禱完畢,旋出廟歸營,病倒的官兵差役豁然痊癒。越年回朝,遂奏請清廷賜封「 建協天廟」御匾一面,現仍掛於廟中門之上方。民國92年農曆9月23至10月2日,舉行建廟200週年慶祝系列活動,合併全國勁舞和卡拉OK大賽,全鄉熱鬧沸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湯圍社區-太子爺廟德陽宮













湯圍社區 太子爺廟德陽宮
清嘉慶年間,隨吳沙前來開拓湯圍,福建漳州的墾民為求太子爺庇佑,奉祀金身一尊於此。迨嘉慶12年,正式興建廟宇,取名「太子爺廟」。清咸豐9年春,因廟宇樑棟腐朽,信徒鳩資興建,歷時年餘。竣工後廟正名「德陽宮」,取哪吒太子受皇帝賜封“德陽”之名。此後南北各地之太子元帥,紛紛到此認祖分香,德陽宮便成為全台首廟。每年重陽節太子爺聖誕前後,來自全台的參拜者絡繹不絕甚為熱鬧。傳說早先在廟前廟後均植有大榕樹,有婦人要去洗衣服,便帶孩子至廟膜拜想暫託一下,即稟告太子爺幫忙看顧。過了一陣子,該婦人回來接孩子,其孩兒告知,說大樹下有一小朋友拿著鈴鐺陪他玩耍呢!那婦人四下張望,不見人影,一抬頭正仰望太子爺神尊,於是恍然大悟,原來是太子爺化身的呀!(傳說提供者:鄭林秋子)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湯圍社區-成功新村與武聖廟













湯圍社區 成功新村與武聖廟
祖先來自浙江和福建的大陳義胞數千人,還有各省避難者總共有上萬人,自民國44年2月8日元宵節當晚,撤退到台灣來。民國45年2月29日有516人,被分配到礁溪,成功新村是依大陳島成功鎮之里名而命名的。當時被分配到成功新村的,大多有從事工商的底子。根據武聖廟主委黃荷生所言,當時他本人每個月要上縣政府去,領516口的米油鹽等糧,後來最多時有上千人。到民國60年代,有很多子弟上大學,新村開始有了很大的改變,就是年輕一代漸漸地移出去,也有的過世了。這裡的每一家,他都很清楚,現在僅剩17戶。原本在成功新村有一間公房,供婚喪喜慶用,民國80年大家決定建廟宇,奉祀從大陳帶來的關公菩薩,名為「武聖廟」。建廟資金全是黃主委向各地大陳人募集來的。開光大典那天,所有的大陳要人都過來,人數達千人。這雖是12年前的大事,不過黃主委仍記憶猶新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