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樂水社區-野溪瀑布(二)













樂水社區 野溪瀑布(二)
地處碼崙溪的野溪支流,步行距離舊宜51縣道約5分鐘。瀑布高度約為10米,是碼崙部落飲用水資源的源頭。瀑布下有一直徑約20公尺的深潭,瀑布沖刷而下,有如飛龍沖天之勢的強湍,其水源終年不枯,瀑布四週及其聯外道路都林木成蔭,徒步在步道中可以充分吸取到芬多精,尤其在盛暑時期,能使人涼爽直透心底,是一最佳的避暑地點。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樂水社區-野溪瀑布(一)













樂水社區 野溪瀑布(一)
本處野溪瀑布位於新舊宜51縣道附近的野溪上游,離舊51縣道步行約為5分鐘,這座瀑布在雨季時期常成為雙龍瀑布之姿,而此瀑布也因為溪水沖刷之故,自然將山壁鑿成雙疊瀑布,其景觀非常漂亮,不由得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時這座野溪瀑布也是東壘部落生活飲用水資源的源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樂水社區-竹屋基礎搭建













樂水社區 竹屋基礎搭建
透過本次興建傳統竹屋的機會,在部落長老的教導帶領下,讓部落的中壯青年再次學習傳統建築技藝,現今採用鋼筋水泥的建築方式,相對的,也讓我們失去了許多存在你我間的人情味與互助合作的精神。希望透過此次傳統竹屋的搭建,讓部落居民再重拾建屋的興趣與信心,同時也提昇社區的凝聚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樂水社區-竹屋搭建取材













樂水社區 竹屋搭建取材
搭建傳統竹屋的首要工作,即是先要瞭解主建材-桂竹的特性。根據耆老表示,先民在考慮使用桂竹為建築材料時,往往都因為桂竹生長彎曲的因素,而使得竹屋有漏雨之慮,所以,屬於先民大自然的智慧就因應而生-桂竹之公與母的分辨。也就是在桂竹剖半時,必需先視桂竹的彎曲方向,彎曲方向與刀面成平行劈開,而較為駝背的半部份為公的,另一半則為母。因為如此的密合度才為緊密,這是先民的智慧,大部份的部落青年早已遺忘,所以在經過此次的教導機會,也將這智慧加以傳承保留。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樂水社區-傳統竹屋﹕瞭望台













樂水社區 傳統竹屋﹕瞭望台
原住民族群對於其傳統生活領域,都有強烈的保護使命責任,因為生活領域就是代表著獵場、耕種區域、生活的區域範圍,同時也意含著族群共有生活財產的領域。所以在防範其他部落族群的侵擾時,大多都設有瞭望台來警戒,而瞭望台都是立於地面上且視野寬闊。本次興建瞭望台是利用社區總體營造工作計劃來執行,期望透過這次活動的機會,也讓大家瞭解泰雅先民對於傳統生活領域的重視,同時也教育社區居民對於自己家鄉的關愛能夠更加提昇。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樂水社區-傳統竹屋













樂水社區 傳統竹屋
根據部落耆老口述,泰雅族先民的居住建築,是由半穴居的木頭屋開始,之所以採半穴居的建構方式居住,應該是考量山風吹襲的因素,這種建築方式與蘭嶼的傳統房屋相似。近期,建築觀念因摻和了對居住品質改善與建材使用的因素,所以改採以桂竹為主建材的房屋,這種建築構造,無論是在通風、採光、舒適上都有重大的轉變。當時就連臥室都是採用桂竹片為床而構建大通舖,憶起昔日睡這種床鋪的情景,往往在清晨起床時,都還能清晰看到背部有著竹片與竹片隙縫痕跡。更好笑的是,睡覺時偶而會因翻身的動作震動了竹片而被竹片夾到肉,突然的驚醒及迅猛地搓揉,這都成為現今的歡笑記憶。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樂水社區-社區服務工作













樂水社區 社區服務工作
原住民部落的「換工」與「合作」是社區互助的最佳表現。以往農業社會需有多數的人力資源,方可促成事業的成功,所以也造就了當時的換工(幫工)合作的互助合作方式。樂水社區長久以來,只要是屬於社區活動,每戶幾乎都派出一人來合作完成活動的工作。這種愛鄉愛家的互助合作精神,現今也只有在農事區域或原住民部落中才能見到這種合作的發揮。試想台灣在進入開發國家之林的分際,也應該要維持這等互助合作、相互關懷的精神,讓人民自發自覺的精神再度發揮,創造更強大的台灣生命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湯圍社區-湯圍憶往













湯圍社區 湯圍憶往
…這些年來礁溪變化很大,兒時景物只餘留在記憶裡…只有泡在大湯裡,記憶才會逐漸清晰。礁溪溫泉─我們叫它“湯仔城”。有一條溫泉湧出的溫泉溝,我們稱它「湯仔城溝」。大澡堂在湯圍路,從台電公司旁的小路走進去,經過礁小宿舍,在湯溝上,鄉公所蓋了一個簡單的紅磚建築。於是乎這個天然浴池,就成了當時最旺的泡湯所在。那時臺九新路尚未開通,周圍還是稻田,附近居民到了傍晚,都來這裡洗澡。紅磚建築內的溫泉溝兩岸,一個挨一個,赤身裸體排排坐,有抹肥皂的,有擦毛巾的,有正在泡澡的。由於水很燙,洗澡是很舒服,可是要泡湯,就非有耐熱功夫不可,比比看誰較耐燙耐泡,就成為大夥兒最常玩的遊戲。另外,比噴水也是年輕人最愛玩的遊戲之一。有人會雙手取水,然後翻掌將水從手腕處噴出,有人會單手握拳在水面上,拳頭一壓一縮,水就從拳心處噴出,水若能噴出一個人高的,必能博得大家的掌聲。此外當下雨天,水位高又不會燙,便可在湯溝裡游泳。而水很急,若能逆流而上的,頓時即成為英雄,眾人的安可聲口哨連連不斷吆喝著…。…許許多多的湯圍憶往,縈繞在內心裡,是揮不去我對大眾湯的愛戀情懷。(以上文章節錄自徵文優選獎,作者:林耀祖)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湯圍社區-社區電影院













湯圍社區 社區電影院
民國92年10月21日星期二晚上六點半,是湯圍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的第一場次的活動。鞭炮聲中,節目準時開始。在成功新村的武聖廟廣場,首先由元極舞礁溪德陽隊表演,接著由六結社區地方鄉土戲曲研習班演唱。主要節目即放映「八投里仁」和「船仔頭的故鄉學習魅力」等社造影片,此係大二結文教促進會義務幫助的。當晚還特別安排美食餐點,由社區媽媽們料理,還有「湯圍溝溫泉公園模型與設計」之說明會。活動吸引了社區民眾前來,不過並不是為這精心策劃的社區電影,而是大包小包,邊吃邊打包。等到電影放映時,在一片漆黑當中,一個個卻不見人影。有人說:「順便帶回去給小孩子吃平安!」。可愛可恨的社區人呀!不要誤會,這可是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活動,跟廟是一點兒也沒關係!也許是不該在廟的廣場前放啥電影吧!但為了社區好,我這營造員想一想,最後決定:跟他們拼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