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樂水社區-社區會議













樂水社區 社區會議
泰雅族群是屬於長老制度,任何部落的大小事情,都必需經過部落的長老協商方可實行之。相對的,部落居民也須遵守協商規範,社區內的事務經過眾多居民熱烈討論及參與活動,讓樂水社區自我發覺自我成長,也使得社區事務蓬勃發展,表現了社區活潑的生命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樂水社區-圖騰錯置的碼崙橋













樂水社區 圖騰錯置的碼崙橋
碼崙橋是跨越了碼崙溪,而連接東壘與碼崙兩部落的重大橋樑工程,往昔在還未興建碼崙橋時,都是闢建小道在河床上,而跨越碼崙溪時,是由部落全體居民,利用粗大的麻竹來興建小型橋樑,但往往因為水勢湍大而沖毀了橋樑,東壘部落的學生為了要到碼崙國小上課,都必須強渡溪水,所以造就了現今部落居民對水性的熟悉度。到了2003年時,縣府為考量交通條件改善的必要性,所以才利用已廢除的原森林鐵道路線來改建興建宜51縣道,也投資大量經費興建本座橋樑,縮短了交通時間與距離,而本座橋樑在當初設計是以圖騰來表現原住民精神。但是,碼崙橋的規劃興建過程中,都未能參與部落意見,而造成圖騰精神的嚴重錯誤,也就是說,橋樑的欄柱是以百步蛇頭來興建表示,錯把排灣族的圖騰放到泰雅族領域中,這就好像「錯把馮京當馬涼」的玩笑。所以,部落的精神必須是由社區居民來認同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樂水社區-森林鐵道之火車山洞













樂水社區 森林鐵道之火車山洞
宜蘭縣山區大都屬於片頁岩地質,所以在開挖交通道路設施時,因為地質破碎鬆動,而時常發生崩塌的現象,日治森林鐵道興建也常如此。觀察這座山洞內部的構造,也可以看出建構工作的毅力與智慧。目前到洞內觀察時,可以清楚看出這山洞的興建是由人工一刀一鑿的手工而興建的,同時在洞內的岩壁也發現了支柱山洞防止洞內土石崩落,而所設置支撐山洞的木柱基座,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山洞內崩塌,可見本區地質的脆弱易碎。而且山洞內還完好如初,若能善加利用與保存,即可做為現今的建築教學教材。而整個森林鐵道沿線大約有6座的隧道,目前因為無人發現與破壞而狀況皆屬不錯。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樂水社區-碼崙田疇













樂水社區 碼崙田疇
樂水社區地處大同鄉境之中心點,而蘭陽溪到此也就開始進入了平原區域,而樂水社區是由蘭陽溪沖刷形成的廣大平原區域。早在日據時期就開始栽種水稻,素有「大同鄉穀倉」之美名,同時因為蘭陽溪水質優良,造就本區域稻米的純淨營養。目前本社區除了栽種無污染純淨水稻外,尚有大面積栽種柑橘、紅肉李、高冷蔬菜、生薑、桂竹、梨、桃等水果蔬菜,社區居民除了少數公職人員外,大都皆為務農。只是社區內並無專業人士或政府輔導機構來輔助改善農業,所以目前的蔬果價值大都不似四季、南山及三星如此具高經濟效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樂水社區-古步道













樂水社區 古步道
古步道是連接森林鐵道樂水火車站與碼崙社區的道路,是以往鄉公所公職人員及碼崙居民的主要道路。由火車站到碼崙部落步行大約須花10~15分鐘。目前步道狀況尚稱良好,係採用本地河床石子級配摻和水泥鋪設的,應有50年以上的歷史,而道路本身在日據時期就早已興建了。碼崙部落的居民為了下田耕種,以及公職人員為了上班而行走的古步道,曾經為他們記錄與承載了許多記憶,雖然現今已有寬大的宜51縣道可替代古步道,但是古步道的整治維修尚有其價值,期許因為古步道的再維修,而能夠與串連記憶喜樂的時間相對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樂水社區-三山國王廟













樂水社區 三山國王廟
日治伐木時期,因為需要大量工人的因素,造就了許多閩南、客家、外省族群的進入。根據地方耆老口述,原本在日治時期即有小型石頭砌的土地公廟設置於東壘部落,爾後來到國民政府時期,為了因應閩南族群的擴增,而在目前廟址擴大興建,並且與客家的三山國王合併成現今的三山國王廟。由此可看出,當時樂水社區的族群間共存共榮的融合關係。當時閩南、客家族群大都居住在東壘溪旁,碼崙溪旁火車站附近,而外省族群係因擔任鄉公所職務關係,大都居住在碼崙部落內的員工宿舍中,與原住民共同生活。當時樂水社區的居民約近千人,是鄉內最大最繁榮的部落,而今因時空環境的變遷,大多數的閩南、客家、外省族群都已搬遷,但是在宗教信仰與宗親關係的牽引下,這些外出的閩南客家族群都會在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來到三山國王廟祭祀聚會,並且回憶往昔在廟前廣場「殺豬公」、「演歌仔戲」的榮景光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樂水社區-森林鐵道樂水火車站













樂水社區 森林鐵道樂水火車站
1906年(民前6年),日本理蕃警察路過梵梵山隘勇路時,就發現了太平山森林資源的豐富,到1914年由中里 正來調查踏勘太平山森林資源,而當時的營林局很快的擬定計劃,於1915年開始建設開發太平山林木方式,終點到達員山大三鬮的營林局宜蘭出張所貯存。爾後由於蘭陽溪水時大時小,很難把握生產量,而且也遇到了台灣電氣興業株式會社要在現在的27公里處計劃興建攔水壩來引水發電,所以加速了開築鐵道的計劃腳步來運木。在1921年確立了鐵道路線到羅東後,歷經3年的興建,於1924年興建完成通車。當時火車由土場為起點,樂水因腹地廣大,遂成為木材堆置場及轉運站,站內除了設有主要行車鐵道外,另有一條貨物木頭輔助轉運鐵道,同時也興建了大型的蒸氣火車頭加水水塔,可見當時樂水車站在林木鐵道的重要性。火車站附近尚有雜貨鋪、郵局、理髮店、麵館、檢查哨所等設施,以當時的規模而定,樂水車站與三星車站、羅東車站等同為全線鐵道的大站。目前火車站已淹沒在宜51縣道旁,廢棄且無人管理,誠屬可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樂水社區-國小歡樂畢業典禮













樂水社區 國小歡樂畢業典禮
原住民純真的年代,終有蛻變成長之時,期望在老師、親友家長的祝福之下,你們能夠在未來的日子中努力成長與競爭。但是也別忘了你那最質樸的會心微笑,因為你們傳承了先民所賦予的責任,要為自己的族群與家鄉盡一份身為原住民的傳承責任。加油!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樂水社區-樂水分校













樂水社區 樂水分校
前身為日據時期之濁水教育所,當時除接受日本教育外,還特別尊視日本的武道軍訓課程,在衛生教育上也特別重視,因而逐漸改變原住民傳統生活方式與習俗,如今接受日本教育的地方耆老,還特別感念往日的嚴謹教育與生活方式,對日方非常的感佩。目前學校已改建成鋼筋水泥樓舍,而學校週邊的樹林,也都是當時日治時期所植栽的,現今學校全體學生約有40人,已不復往日眾多學生嬉戲的榮景,現在已改為大同國小樂水分校,主要是家長為尊重孩童教育,都讓其子女到都會區的學校接受教育,再如此下去,或許有廢校的疑慮,這將是地方上教育資源的損失。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樂水社區-百年樟樹













樂水社區 百年樟樹
樟樹的位置位於學校校區內,其確實年齡為幾何?無人可知,只知道在國小設置時,即見其樹立於此。樟樹在日據時期亦是重要樹種,而這棵樟樹處於校區邊緣的懸崖旁,因其樹根深植並盤固深土中,對於水土保持有其重要地位,此處昔日也是棄置垃圾地方,學生每每早上打掃整理教室後,都得漫步穿越操場來到樟樹旁傾倒垃圾。輕撫著老樹幹也聽它搖動樹枝的碎碎細聲,這是老樹在訴說細聲,也是老樹在訴說著它的心中語。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