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深溝社區-水圳大排













深溝社區 水圳大排
以往的大排水圳,除了提供農田灌溉之外,由於水質清澈也成為游泳戲水的好去處。農閒時居民會在大片野薑花的河岸「槓紅屁股」(抓白腹秧雞),或於河中捉魚、釣螃蟹。現在由於農地重劃,生態盡失,到處闢建水泥溝渠。近2年來社區推動營造工作,積極和水利會溝通協調,也獲得水利會回應,盡量保持生態及加強河岸的綠美化,希望能慢慢讓大排及水圳恢復自然生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深溝社區-火車港仔-五分車加水站遺跡













深溝社區 火車港仔-五分車加水站遺跡
聽老一輩的人說,以前整個深溝、蓁巷、內城等村落內都以種植甘蔗為業。為了運輸甘蔗,便建設小火車(五分仔車),從內城的「蟳管仔埤」(今太陽埤)經過蓁巷到深溝,再經「火車港仔」抵達浮洲。因為小火車行駛時需要水,為補充水量便設一加水站。先建水圳引水到「火車港仔」,再以傳統人力水車將水引到高台上,讓小火車得以加水運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深溝社區-蔗?—古早製糖工廠













深溝社區 蔗?—古早製糖工廠
「蔗?仔」是深溝的舊地名之一,如今大家還是如此稱呼它,但是連地方的耆老都沒有親眼見過蔗?的模樣。據說清朝時代就有蔗?的存在,並利用社區豐沛的水源為動力。
今三福廟(三官宮前身)要蓋新廟時開挖地基,在舊廟原址挖到以前榨甘庶汁用的石墩,證明這個地方以前是蔗?。當年蔗?已不復見,僅留石墩。可惜當時出土的數座石墩如今僅存一座,其他已不知去向。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深溝社區-員山鄉農會-深溝分部













深溝社區 員山鄉農會-深溝分部
本部為第九屆理事長張永河先生,因配合地方需要,大力爭取上級主管機關核准,協調地方人士張李敏子無償提供土地,於民國75年6月成立「深溝分部」。其主要業務為肥料及良質米的銷售、養生奶販售、蔬菜集貨場、稻榖收購、碾米廠、農保業務、信用部業務及自動櫃員機等。深溝分部員工6人,服務深溝、惠好、七賢、蓁巷等村之農民約四千餘人;「深溝分部」在現有基礎上不斷提昇服務品質,期許協助地方更加繁榮。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深溝社區-深溝淨水廠-水的故鄉













深溝社區 深溝淨水廠-水的故鄉
深溝淨水場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為「臺灣自來水公司第八管理處」第一大場區,腹地23公頃,其中人工設備用地僅占園區的十分之一強,故仍有大片原始涵養林區未經人為破壞,為蘭陽平原僅存的原始林地。鄰近尚德、內城、蓁巷社區,位處台七省道旁交通便利,是一籌設水文化館的最佳地點。
深溝淨水場自日治時代昭和7年設立第一座供水設備,分別於民國51年、59年、68年及79年先後進行了4期大型擴建工程,才有今日規模。近年來更取用粗坑溪之地面水源,補滋場內地下水之取用水量,供給宜蘭市、壯圍鄉、員山鄉、礁溪鄉等地民生用水。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深溝社區-財團法人佛教普門醫院─深溝分院













深溝社區 財團法人佛教普門醫院─深溝分院
財團法人佛教普門醫院附屬深溝普門精神慢性病分院,是獲得行政院衛生署醫療發展基金所興建的醫療機構,於民國86年完成醫療大樓的建築工程,並對外營運。服務對象分別為慢性病、精神病和長期需要醫護技術照護之失能者。其附設護理之家是蘭陽地區優質醫護團隊,曾榮獲衛生署「護理機構優等獎」與宜蘭縣親善服務品質獎,該院與社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使居民對健康的意識提昇,並認同「有錢無錢擺一邊,身體健康擺中間」的理念,健康的身心即是最大的財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深溝社區-員山鄉立托兒所─社區的搖籃













深溝社區 員山鄉立托兒所─社區的搖籃
於民國90年4月落成啟用,將深溝、七賢、惠好、尚德、內城、蓁巷等村的老舊托兒所合併,於新建的托兒所上課。早期各村的托兒所都設於活動中心或老舊建物之中,環境不是很理想。深溝地區農地重劃後,鄉公所取得土地興建,由於收費合理、離家近,所以很多家長都將孩童送往托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深溝社區-消失的社區活動中心













深溝社區 消失的社區活動中心
由於前社區理事長方旺朝先生,四處奔走,取得地主同意及爭取上級補助款,於民國76年6月完工後啟用。活動中心除了提供開會、投開票所使用外,也成為老人營養午餐的供餐場所。民國70年間更為社區青少年提供了一個運動打球的好地方。雖然沒有教練指導,但大家無師自通,大大提升了運動風氣;並於民國72年組成宜蘭縣首支社區棒球隊,參加宜蘭縣棒球錦標賽。如今配合學校體育館興建,活動中心已於民國94年6月拆除,學校、社區變為一體,少了活動中心,多了個體育館何嘗不是社區之福。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深溝社區-深溝國小-花海中的校園













深溝社區 深溝國小-花海中的校園
本校於昭和16年(民國30年)3月設立於「員山第一公學校深溝分教場」,並招收新生入學。同時利用「吧荖鬱部落集會所」(今惠好村所在)及「上深溝部落集會所」(今蓁巷村所在)分別授業。昭和17年(民國31年),新建3間教室竣工,學生增至4班,乃遷入新校舍及原「下深溝集會所」上課。昭和18年(民國32年)4月1日,「深溝分教場」奉准獨立設校,改稱「深溝國民學校」,班級增至6班,學生450名,首任為校長伊東廣先生。
「深溝國小」向來重視啟發學生對環保教育的認知,並努力為學校及社區營造優質生活環境。配合推動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培養學童地球村觀念;也為配合全球環境教育改革,實現環境永續發展的理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深溝社區-廢墟變公園













深溝社區 廢墟變公園
未整理前斷垣殘壁、雜草叢生是這裡的最佳寫照,經左鄰右舍共同討論、出資,雇用怪手將荒廢已久的傾倒房舍清掃整理,地上雜物清理乾淨後,留下了未倒的牆面,大夥一起出力進行改造,將廢墟變公園。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