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深溝社區-深溝閤蘭社、長壽俱樂部、大鼓陣—鬧熱采采的陣頭













深溝社區 深溝閤蘭社、長壽俱樂部、大鼓陣—鬧熱采采的陣頭
深溝有三個資深的樂團,就是『深溝閤蘭社』、『社區長壽俱樂部』以及『三官宮大鼓陣』,這三個陣頭時常出現在村內之婚、喪、喜慶和廟會等場合,也常為社區活動添加熱鬧氣氛。但陣中成員皆年事已高,如果沒有新血的加入,恐怕會出現後繼無人的窘境。社區居民需要關心及參與,讓這些傳統樂團能繼續傳承下去。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深溝社區-連接三星與員山的『葫蘆堵大橋』













深溝社區 連接三星與員山的『葫蘆堵大橋』
原本三星和員山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堤防構築之前,深溝葫蘆堵一帶即為三星鄉所管轄。後來因興築堤防,阻隔了兩地居民的互動,且造成感情的疏離。葫蘆堵大橋的通車,讓深溝成為宜蘭縣兩大都會區的交通樞紐。除了交通便利外也讓社區居民和三星鄉的親友往來更為密切。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深溝社區-守望相助隊-捍衛社區的勇士













深溝社區 守望相助隊-捍衛社區的勇士
葫蘆堵大橋通車後,社區交通便利,來往車輛大增,基於交通及治安問題,社區居民合力募款,於民國89年10月成立守望相助隊。之後陸續協助警方偵破多起竊盜案件,大大改善社區治安問題;同時也肩負起社區居民婚喪喜慶時的交通管制與人力支援,充份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深溝社區-『永慶商行』─深溝六十年歷史的「古早柑仔店」













深溝社區 『永慶商行』─深溝六十年歷史的「古早柑仔店」
隨著時代的變遷,台灣傳統的雜貨店(俗稱柑仔店)正逐漸沒落,而被新興的大賣場或便利商店所取代,傳統柑仔店成為現代人們懷舊的老店。
從早期的煙酒櫃、舊香煙、火柴盒、樣品酒、玻璃罐、金柑仔糖、廣告布條……等,種類繁多,不勝枚舉。凡是跟柑仔店有關的東西,都有人收藏,可能是老柑仔店和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息息相關,目前深溝「永慶商行」柑仔店由第二代張秀偉先生經營。早期社交場所缺乏,扮演流通的「柑仔店」,自然成為村民茶餘飯後的聚會所也是最佳的消息傳播站。幾乎所有資訊與生活用品都可以在柑仔店裡找到。現代的便利商店雖然應有盡有,可惜從前那股濃濃的人情味已消失不見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深溝社區-興起中的『庭園餐廳』與『景觀民宿』













深溝社區 興起中的『庭園餐廳』與『景觀民宿』
本社區原本是以種植稻米為主的傳統農村,近年來鄉村務農的人口逐漸老化,而農作的收入也愈來愈差。經過社區總體營造的規劃,加上社區居民的共同努力,讓傳統的農村社區搖身一變為美麗的花海園地;更讓不少年輕人投資開設具有特色的「庭園餐廳」與「景觀民宿」,不但讓整個社區變得更活潑更有朝氣,而且也成為宜蘭農村的一大特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深溝社區-傳統農業的演變













深溝社區 傳統農業的演變
早期深溝境內之農地由於地下水非常豐沛,終年湧泉不斷,農作以芋頭、水稻為主。芋頭曾因品質優良,在深溝地區出產的芋頭還大有名氣。後來由於水位變化及排水設施完善,青蔥、番茄和生薑等成為主要的農作物。昔日的農民都年事已高,又缺乏年輕人投入,二期休耕幾達百分之百。於是社區農民就利用休耕農地種植景觀綠肥,朝向休閒農業發展,為本村再造生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深溝社區-溪埔─昔日的遊戲場













深溝社區 溪埔─昔日的遊戲場
溪埔(蘭陽溪河床)-在沒有電動玩具的年代,是社區小朋友最大的遊戲場所。早期生態豐富,溪埔沙地上滿佈野兔的腳印,除了游泳、釣魚、抓蝦外,還可到河床的沙洞抓燕子。當河床的西瓜採收完成,瓜農會把比較不良的西瓜棄收,提供給居民撿拾西瓜,廣大的西瓜園就像一個尋寶地,處處會有驚喜,常常都能滿載而歸。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深溝社區-土礱間─走入歷史的碾米廠













深溝社區 土礱間─走入歷史的碾米廠
早期「土礱間」對農民來講是很重要的行業。不管是稻穀的收購或碾米加工,甚至家中沒米時,還可以預借白米於收成時再加利歸還。「土礱間」和農民的生活便息息相關。今工業發達,新機械取代了舊式的「土礱」,便利的「包裝米」,讓傳統的「土礱間」沒有生存的空間。雖然已經走入歷史,但依然存在於大家的記憶之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深溝社區-幽靜的『重劃公園』













深溝社區 幽靜的『重劃公園』
「重劃公園」乃是縣政府於本村進行農地重劃時,將一部份之土地規劃成一處公園用地。施設完成後提供居民一處良好的休憩場所,但因地處偏僻,還未發揮其更多的效用。園區內目前由社區義工隊負責打掃與管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