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先民開拓史-城隍廟













蘇澳大坑罟 先民開拓史-城隍廟
據社區耆老轉述,城隍廟係先民落戶開墾時,挖掘出許多無主屍骨,集中存放祭拜,初期以有應公稱之,隨著社區開墾面積增加,挖掘出的無主屍骨遞增,經族人決議於現址新建一座大眾爺廟集中存放祭拜,民國80年間六合彩盛行,入夜總吸引眾多的彩迷競相求取名牌,蔚為奇觀,民國85年仲夏,社區居民發現大眾爺神像不翼而飛(據信是被失意彩迷偷走),經社區居民奏請玄天上帝,動金輪(神轎)尋找,於港口大排中,尋獲已遭毀損神像,經眾人合議,請示玄天上帝降鑾指示,將大眾爺升格為地方城隍,並重塑神像至今,城隍廟位居社區西北方入口處,四周林木蒼翠,環境清幽並設有涼亭,是居民休閒好地方。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信仰中心-大玄廟













蘇澳大坑罟 信仰中心-大玄廟
大玄廟是社區信仰中心,供奉玄天上帝,明末清初先祖大陸渡台時,由中國褔建省漳浦縣大坑村寺廟分靈供奉,主神玄天上帝神像,用福建鑑湖底泥加墊木塑成,極為特殊,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大玄廟初期是以茅草搭建而成,後改為木造,日治昭和11年(1936),在現址興建一小型廟宇,民國87年社區居民感念神恩,籌畫改建大玄廟,在改建經費尚未著落下,毅然發包動工,所幸在社區居民群策群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及玄天上帝神助下,經費募集順利,歷經3年,斥資近三仟萬元,於民國90年底完工,安座入廟,成為周遭社區居民茶餘飯後的話題,對於大坑罟討海人,輸人無輸陣團結合作的傳統,豎起大拇指,改建後的大玄廟美輪美奐,位處社區中心最高點,成為社區的地標,主神玄天上帝神威顯赫,信徒滿天下,經常有來自全國各宮廟進香參訪,成為社區對外交流重要窗口,也是社區居民精神寄託所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社造推手-社區組織













蘇澳大坑罟 社造推手-社區組織
大坑罟社區原隸屬於存仁社區範圍,由於地理位置、聚落型態及產業結構均有所不同、早期大坑罟居民甚少參與社區活動,民國90年間,有感於地方發展之需,提出申請另行成立社區發展協會,經多方努力終於民國91年10月間成立大坑罟社區發展協會,社區現有會員102人,社區理監事20人,義務總幹事1人,義務社工員13人,媽媽教室32人,太極氣功研習班35人,大玄廟管理委員會21人,大玄廟誦經團30人,守望相助隊65人(與存仁社區合組),一起為大坑罟社區總體營造齊力打拼。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系出同源血濃於水













蘇澳大坑罟 系出同源血濃於水
蘇澳大坑罟與頭城大坑罟祖先是一同來台,早期因發展所需,分散兩地,但系出同源血濃於水的同根情誼,深植兩社區居民心中,每年逢農曆正月13日及3月3日,兩社區供奉主神聖誕,兩社區居民組隊相互慶賀聯誼,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成為兩社區特殊傳統文化,民國91年蘇澳大坑罟成立社區發展協會,民國92年11月,在縣政府及陳金德立委協助見證下,蘇澳大坑罟社區與頭城大坑罟社區,結盟為兄弟社區,期望兩社區在未來社區營造發展,相互扶持協助,分享經驗,使系出同源血濃於水同根情誼,更加鞏固。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社區歷史沿革-玄天上帝&關聖帝君













蘇澳大坑罟 社區歷史沿革-玄天上帝&關聖帝君
根據「陳氏大族譜」中的記載,大坑罟的先民係住在中國褔建省漳浦縣鑑湖地區的大坑村,明末清初,為了呼應鄭成功反清復明的行動,便暗中遷移台灣,並由村中的寺廟分靈玄天上帝及關聖帝君2尊神像及2組罟網,由於不敢公開,所以隨行的人數並不多約24人、先民來到台灣船隻由頭城大坑罟地區登陸落戶,由於早期頭城大坑罟地區腹地不足,經族人商議,另覓他處發展,經沿海岸尋找,發現蘇澳大坑罟其地形地貌,與褔建大坑村相似,遂決定其中一部份(12人)留在今頭城大坑罟地區,其餘(12人),沿海岸帶著一組罟網,步行至今蘇澳大坑罟地區定居落戶,所供奉2尊神像,玄天上帝及關聖帝君,則由族人擲筊請示,玄天上帝由遷移蘇澳大坑罟族人供奉,關聖帝君則留在今頭城大坑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社區簡介(地理位置)













蘇澳大坑罟 社區簡介(地理位置)
大坑罟社區位於宜蘭縣蘇澳鎮內,在蘭陽平原南端,西邊與存仁社區隔港口大排連接,北界武荖坑溪(新城溪)出海口,東濱太平洋,綿延數公里長的沙灘海岸線,蘊含豐富的海洋資源及海洋生態環境,南邊緊鄰無尾港廣大的沼澤溼地,由於位於秋冬季候鳥過境的必經路徑上,加上溼地特有的水生動植物資源,提供了鳥類食物來源,因此本社區周邊溼地成為台灣地區主要的雁鴨度冬區之一。本社區是一個漁村聚落,面積約5公頃,位在東太平洋海岸沙丘旁,其最大特色是其坡地地形,所形成的聚落空間,地勢居高,視野展望佳,住戶房舍沿坡地地形興建,住屋以座東向西呈長條狀排列,家家戶戶有庭院,穿梭在其間,令人時有驚艷,社區聚落內尚未有都市計畫道路開闢,仍保有完整地理紋路。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深溝社區-三興廟













深溝社區 三興廟
早期先民入蘭開墾都會隨祀神像以祈能保佑身家平安,當年至葫蘆堵拓墾的先民組織「神明會」,每年舉辦2次「土地公會」。而後大家努力為土地公建造一居所,積極發起村民出錢出力,共同興建這間「三興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深溝社區-洲子保安宮













深溝社區 洲子保安宮
保安宮原本叫「保民廟」,一般人都叫「洲子廟」,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早期用土牆、甘蔗葉蓋成,供奉『三界公』,當時成立「三界公會」,所開墾的土地有些便奉獻給神明,稱為「三界公地」;最多時達四、五十甲地,後來被管理人私吞變賣,只剩如今廟地。之後因信奉「三山國王」的人日多,由信眾出錢蓋廟,因此也奉祀「三山國王」,今「三界公」與「三山國王」並列於廟中,讓村民共同參拜,祈護國祐民,合境平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深溝社區-三官宮













深溝社區 三官宮
傳說約在民國前,有一年,颱風把現在廟前的大樹連根拔起,但是這棵樹卻從根部兩旁長出新芽重新活了過來。當時的孩童沒有什麼娛樂,常在樹下玩耍,便隨意捏個土偶擺在樹幹凹處,久而久之土偶竟有神明附體。有一天孩童又在樹下玩耍,頑皮地弄壞土偶,附在土偶上的神明即顯靈,托夢村民「意在原本樹根之地作為住所」約民國30年,村民集資蓋了一間高度約5呎,門寬約4呎多的小廟。後來改建為「三福廟」,民國89年重建為現今的「三官宮」。由於「三官宮」的重建,凝聚了村民的心,進而協助推動社區社區工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深溝社區-尾牙來拜













深溝社區 尾牙來拜
每當颱風洪水來臨,村民即組織巡守隊,輪流看顧堤防,深怕堤防潰堤,造成居民生命財產的損失。曾有一次洪水來臨,大水沖毀了部份堤防,村民合力砍竹補堤,依舊阻擋不了大水的沖蝕,眼看堤防即將潰堤,於是地方士紳就請來神明,於堤岸上祭拜。說也奇怪,祭拜的香插到那裏,潰堤就止於香之前方。過了一會兒,大水漸漸退去,而移往蘭陽溪中心,化解了一場災難。之後每年之尾牙日村民必於堤岸上祭拜,流傳至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