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水鳥新樂園













蘇澳大坑罟 水鳥新樂園
社區周邊土地因近海及排水不良,每逢大雨或海水倒灌即淹沒,致使耕種不易,民國80年代養殖業興起,社區周邊土地紛紛投入養殖草蝦,全盛時期日以繼夜,養殖池水車的打水聲不絕於耳,也為社區居民帶來可觀收入,奈何好景不再,近年來養殖草蝦受病菌影響不易養殖而棄養,棄養養殖池成為水生動植物豐富的濕地,由於位處隱密成為水鳥覓食休息新樂園。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新城溪河口生態













蘇澳大坑罟 新城溪河口生態
新城溪河口位於社區最北端,溪口有3個河道匯集,南側的河道連接港口大排通往無尾港水域,河口因潮汐變化及淡海水交替,生態豐富,而位置偏僻,又具隱密性,因此常吸引上千隻雁鴨成群在此避風棲息,每當季風來臨或氣候變化,常見稀有鳥類過境或迷鳥光臨,是觀察生態及賞鳥的好去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堤防步道













蘇澳大坑罟 堤防步道
民國50年間、那定颱風侵襲,狂風暴雨致使新城溪水位暴漲,使原本脆弱的南岸土堤潰堤,滾滾洪水、橫掃存仁及大坑罟地區,大水沿社區北方缺口,瞬間淹沒家園,水深及一樓高,歷經數日,社區居民深信,是玄天上帝顯靈,、引導洪水由社區東北方入海,免於社區遭受更大的災難,洪水過後政府緊急於潰堤處,修築一道新的堤防,連結至新城溪上游堤防,確保安全,堤防沿途景觀原始,咸豐草黃白色的小花如地毯般鋪陳路旁,與大海、河川、稻田、青山相爭豔外,尚可瀏覽整個新城溪流域生態,觀海望山均宜,是個難得的休閒空間和最靜謐的身心放鬆好所在,而堤防是極佳的單車道,希望能夠連結武荖坑風景區及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發展休閒產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多變的水文-無尾港的由來













蘇澳大坑罟 多變的水文-無尾港的由來
社區周邊河川均源自新城溪,歷年來對這條河川的稱呼有猴猴溪、馬賽溪、武荖坑溪、及新城溪等,緊鄰社區南方的無尾港原為噶瑪蘭志略中所記載的「馬賽港」,日本時代因為海防的需要引導部份河水從舊頂寮附近出海,因此造成原出海口水量遽減,民國50年間山洪爆發,新城溪堤岸潰決土石淹沒農田,洪水沖毀無尾港出海口水門。洪水過後進行農地重劃,將原功勞埔至港口段的河道填平,並將溪水全部引到頂寮附近出海,造成無尾港原出海口淤塞,變成一沼澤湖泊。早年,因為這裡雁鴨群集,堪稱獵人們的天堂,這些獵人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將這條位在北方澳崖角下,沒有出海口的河港,稱為「無尾港」。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滄海桑田憶往昔-忘憂湖













蘇澳大坑罟 滄海桑田憶往昔-忘憂湖
社區早年擁有東西向縱深廣闊沙岸地形,由於全球溫室效應影響,海平面上升,海岸流失嚴重,加上民國47年噶樂禮颱風過境,將整個海岸沙丘沖失三分之二,民國50年代連續幾次大颱風,新城溪潰堤,河流改道,遂將整個海岸沙丘沖走(也沖走住戶房屋),由現在的「忘憂湖」附近出海,「忘憂湖」原是沙丘,河水將之沖去,形成一個大水池,後來河道又改回原處出海,「忘憂湖」外又淤積成新的沙丘,形成新的防風林,目前社區住戶離海岸高潮線,只有三、四百公尺,「忘憂湖」池底有湧泉湧出,長年池水不乾,疑是七星嶺之泉脈,由於距離海岸只有二、三百公尺,每當颱風過境,海水會漫過沙丘灌入,隨季節變化形成海、淡水特殊生態景觀,生態池內水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每年侯鳥季節時,總吸引水鳥成群覓食,屬於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範圍,四周設有賞鳥步棧道,及平台涼亭,靜宓的景緻,加上可以遠眺形成多層次的風景,自然環境良好。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傳統建築藝術-石頭厝













蘇澳大坑罟 傳統建築藝術-石頭厝
早期社區居民廣泛使用「黑石板」作為建材,舉凡房屋、水溝、圍牆、等都可用黑石板舖設,因為黑石板在澳仔角海邊很容易取得,而且石板較茅草耐風,對早期居民而言,用石板搭建住屋兼具有防災與防敵的優點,因此被廣泛採用,社區居民大都利用漁閒或農閒的時候,用罟艚或人力車到澳仔角附近採集黑石板,等累積到一定量後,居民們便相約「換工起厝」,目前在社區中,仍可見到一百多年歷史的石頭厝,石頭厝牆面透露著先民的建築藝術,隨著時代進步,傳統石頭厝建築都已改建,目前尚有幾戶,零星保存。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社區守護神-兵將













蘇澳大坑罟 社區守護神-兵將
自古以來,人們即相信神靈的存在,漢人的兵將信仰由來已久,戰國時期所崇信的四靈,即是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護城,立四方以鎮煞。而後從易經演化而來的五行術數,以四時與方位,訂生剋之理,教人上合天命,下應人事,趨吉避凶;漢人神道信仰中的顏色方位,五行生剋,從此確立,一直流傳到現在,早期社區在東、南、西、北、中,建崗哨,立兵將守護社區,祇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幾年前兵將已集中安奉在廟宇前面,青白紅黑黃五面令旗立於廟前,代表五營,每逢農曆初1、15或年節,村民會準備「菜飯」祭拜兵將,稱為「犒將」;祭拜後焚化「刈金」與「甲馬」,代表兵將的薪水與戰袍戰馬,年關的「謝平安」儀式,是兵將最快樂風光的時刻,村民抬神轎從四方請兵將回到廟前,大大犒勞一番,廟宇前人神的互動,熱鬧非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社區大代誌













蘇澳大坑罟 社區大代誌
每年農曆3月初3是社區信仰主神玄天上帝聖誕,是社區年度大代誌,籌備工作更是全體動員,除傳統歌仔戲演出外,更舉行盛大出巡遶境及過火儀式,當晚的祝壽典禮莊嚴隆重,除了社區全體居民參與外,鄰近各團體廟宇也都組隊前來祝壽,而每年的這一天,更是外出謀生的遊子返鄉的日子,除了參與活動外也是與家人團聚的日子。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海防第一線-大坑罟安檢站













蘇澳大坑罟 海防第一線-大坑罟安檢站
社區東鄰太平洋,綿延數公里長的海岸線及位於南方澳漁港及蘇澳港入口處,是海防的重要據點,早期原為空軍防砲營,沿岸設置各型防砲陣地或砲塔,目前已隨著海岸流失而遭大海吞沒,殘留數處遺跡見證歷史,目前由海岸巡防署,設置大坑罟安檢站負責沿岸海防工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大玄廟活動中心













蘇澳大坑罟 大玄廟活動中心
位於大玄廟的後方,是棟兩層樓的建築,佔地約一百多坪,於民國81年興建,總工程費約500多萬元,全部由社區居民自行募資捐建,除了提供廟方使用外,也借予社區發展協會舉辦各項活動及研習課程使用,是社區聚會的場所,也是社區居民情感交流的地方。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