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南腳、北腳同齊走、海洋文化再出發













蘇澳大坑罟 南腳、北腳同齊走、海洋文化再出發
本社區於民國91年10月成立,屬新成立社區,民國92年參加宜蘭縣社區總體營造員培訓暨輔導計畫,獲選社區營造點,執行『南腳、北腳同齊走,大坑罟海洋文化再出發』社區擾動計畫,藉由此次系列活動之執行,訓練營造員及營造團隊實際操作外,更是營造團隊與居民互動學習的好機會,讓整個社區有「動起來」的感覺,使居民體驗再認識所謂「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及功能,一起打造維護優質的居家環境,認同並永續經營咱們社區,以做為「大坑罟社區」總體營造的切入點。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社區美食-魚丸&黑草粿













蘇澳大坑罟 社區美食-魚丸&黑草粿
社區居民大部份是從事漁業,每當作業返航,總分些魚獲,有時因吃不完,便製成魚丸,方便保存,而社區屬傳統道教信仰,逢節慶時家家戶戶,總製作各式各樣的粿來拜祭,其中以黑草粿(鼠麴草粿),最具代表,鼠麴草(俗名刺殼)是社區隨處可得野生植物,鼠麴草粿具有特殊香氣及滋味,吃起來口齒留香,是本社區最具特色的傳統小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社區童玩













蘇澳大坑罟 社區童玩
本社區屬傳統漁村聚落,牽罟是社區產業特色,社區居民等待下網的空擋,利用本地原生植物,製作各式童玩把玩,居民間相互教授,成為社區特有一項文化技藝,而每年農曆9月,當東北季風吹起,也象徵今年牽罟即將結束,社區漁閒時期正式開始,居民充分運用,廣?海灘及強勁東北季風,製作各式竹製八角、七十二角風箏,相互競放,『九月九風箏滿天哮』成為早年社區漁閒時天空的寫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先民的智慧-腰操













蘇澳大坑罟 先民的智慧-腰操
『腰操』是早年先民們因應牽罟需要,研發出充滿智慧的工藝產品,其構造簡單,充份運用身體腰部力量,快速纏住罟索將罟網拉上岸邊,早期腰操使用樹皮製作,後改為籐皮編織,隨著牽罟產業沒落及耆老逐漸老化衰微,這項傳統技藝有失傳之慮,社區計劃辦理研習課程,將此項傳統技藝傳承保存。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先後有序索尾針













蘇澳大坑罟 先後有序索尾針
以往社區牽罟極盛時,綿延數公里的沙灘上,約有十餘組罟網同時作業,而每組罟網的船長與漁民皆約定不同的長短螺聲,當社區居民聽到自己所屬螺聲召喚時,立即放下手邊工作跑到沙灘抬出罟寮內的罟網,不僅忙碌也興奮,小時候聽到海螺聲時,顧不得遊戲,低頭就往海邊跑,幾乎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由於可能數組罟網同時發現同一群魚群,同時出海撒網圍捕而衍生糾紛,先民研議以『索尾針』先後(註:索尾針就是罟艚出海放罟網留在岸上罟索固定的木樁),規範圍捕順序,沿用至今,而牽罟的精神是舊時守望相助,傾力合作的精神,正如移墾團體奮力與自然搏鬥的情形,如出一轍。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同心齊力-牽罟













蘇澳大坑罟 同心齊力-牽罟
牽罟曾是早年社區主要產業,早期的社區居民分派人手,全天候守在海邊,發現魚群出現時,便以大海螺號召居民牽罟,罟艚火速出海,撒網包抄魚群,留在岸上的人便腰纏腰操,再齊聲吆喝拉索,同心協力以拔河的方式,使勁將罟網拉上沙灘,只要出力,便可排隊分一份漁穫,俗稱「倚繩仔分錢」。社區居民在團結合作下鼎力相助、漁獲量分攤,表現出和平處世及人情稠濃的哲理,牽罟之樂,樂融融。
「海邊村,海沙崙,海螺聲響起,罟艚入海中,放罟圍魚群,岸頂牽罟索,男女老幼逗陣來,作伙同心來打拼,思古鄉情漁村味,啊—牽罟,期待海墘來牽罟,啊—牽罟,期待大魚入網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社區產業













蘇澳大坑罟 社區產業
社區居民早年以漁業為主,多數居民靠近海漁撈及牽罟捕魚為主,雜作(稻米、花生、蕃薯)為輔,早期宜蘭有句諺語『武荖坑大石鼓、阿兼城水查某、大坑罟臭魚脯』,正描述早年社區牽罟捕魚產業的興盛,隨著時代改變、近年來沿海地區環境,受工業開發及廢水污染影響,沿海地區魚源枯竭,傳統漁業沒落,近海漁撈及牽罟產業已不復見,雖然至今仍保存著這項古早的牽罟作業方法,但大海螺聲早已不再響起了,社區青壯人口大部份投入工廠工作或外出就業謀生,致使人口外流老化,成為社區發展隱憂。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海洋資源&海岸林相













蘇澳大坑罟 海洋資源&海岸林相
社區東臨太平洋是台灣重要漁場,通過蘭陽平原外海的太平洋黑潮,吸引豐富的魚群到龜山島與北方澳山崖之間的海域洄游,昔日社區居民就是依靠近海捕魚為生,而海岸綿延數公里的平坦沙岸地形,提供多樣的海岸生態環境,此處亦可看到海濱潮間帶的沙地地形,高潮線下的區域由於長年來受到海岸線內移及海水的沖刷,幾無植被的高潮線上的沙地則已演替成濱海的草生地,沙地上長著無數蔓爬的馬鞍藤、馬齒莧、月見草等植物,第二線為林地有雜木林及防風林二種,雜木林主要以木麻黃、黃槿、苦楝、林投和小葉桑為優勢植物;防風林則以人工栽種的木麻黃為主,林地內植物生長茂盛,提供野生動物及鳥類優良棲地環境,為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內佔地最廣區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與海爭家園













蘇澳大坑罟 與海爭家園
社區的海岸區域,夏季多吹南風,冬季多吹東北風,黑潮經過附近海域,與北方澳七星嶺山崖形成凸堤效應,海流強勁,隨季風產生的漂沙現象,造成海岸地形的多變化,早年深度長達七、八百公尺的美麗沙灘,是最珍貴的自然資源,近年來隨著氣候改變海岸嚴重侵蝕,使美麗沙灘逐漸流失,雖曾經嘗試以竹籬固沙及拋石固堤方法防治,但終究不敵大自然偉大力量,目前沙灘已剩不到200公尺,如此嚴重的海岸侵蝕現象,是當前社區面臨最嚴重問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蘇澳大坑罟-新馬地區的咽喉-六連水門













蘇澳大坑罟 新馬地區的咽喉-六連水門
位於港口大排匯入新城溪出海口處,是整個新馬地區(車路頭、蘇澳新站以東、新城溪以南、七星嶺以北)排水防洪的總樞紐,由於整個新馬地區先天排水不良,區域內的大小溝圳如馬賽大排、馬賽中排、金萬豐圳,及大小野溪均匯入港口大排,經六連水門排放入海,早期原為一簡易水閘門,每逢颱風或豪雨總因排水不及或海水倒灌,造成港口大排河水溢堤,常有災情發生,民國87年改建為具有防海水倒灌新式六連水門,改善區域內排水問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