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內城社區-工藝薪傳-結繩技藝













內城社區 工藝薪傳-結繩技藝
中國結,一條細細的長繩,流傳長達數千年,除了繩結本身的實用功能外,這其中維繫著豐富的內涵,好似聯繫著內城多民族居民之間的情感交流。由於編結使得一個個變化無窮的花結巧藝充滿美感,亦能從中悟出更多人生道理。中國結不僅造型優美、色彩多樣,同時作品的命名,如「雙壽」、「雙喜」、「鳳麟呈祥」、「鯉躍龍門」、「福壽雙全」、「萬事如意」、「吉慶有餘」、「方勝平安」…等,都具有中華民族特有吉祥美滿的象徵。
社區在地方耆老巧手傳授之下,將這門傳統工藝在社區發揮的淋漓盡致,增進社區的文化內涵。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內城社區-盡職的守護神-土地公伯













內城社區 盡職的守護神-土地公伯
社區內有3座土地公廟分布在太陽埤旁、三甲、蛇龍山下,前二座廟是管理平地的土地公,蛇龍山下的是管理山區的土地公,如何分辨土地公呢?根據耆老所言,拿柺杖的是管山的、年代最久是三甲的土地公廟,最早是供奉在百年茄苳樹下的洞內,後來因為樹洞漸合就遷至三甲旁的山腰上用草屋搭建,又因抵擋不了風吹雨打,才遷移至目前所在地,由居民共同出資興建。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內城社區-最貼切的老地名、山名













內城社區 最貼切的老地名、山名
社區內有許多舊地名,有些舊地名由於有人居住,還能朗朗上口,而有的已漸漸的被遺忘。像是內湖即意靠山內的湖(大坑埤)、三角坑、大坑(山與連接的坑間)、公山(工工整整的山)、蛇龍山(小山脈從內城綿延2、3公里至大湖)、三甲(三面環山的平原三角形)、橫山頭(群山中所橫貫出的山脈)、猴洞壁(猴群嬉戲的山壁)等等,就如同耆老們所說,以前不識字,出外工作或到山裡砍柴,朋友間相約前往等待時,就要善用這地形地物的名稱,久而久之就習慣了,還有許多古地名:如竹篙厝、黃仔底、站壁、山給仔、鉛坑仔、相思林、水源地……等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內城社區-內城市集—過去與現在的對比













內城社區 內城市集—過去與現在的對比
民國33年第一間雜貨店誕生,是由已故簡火金先生創立,至今已傳至第三代經營;民國34年第一家碾米廠成立。國民政府搬遷來台,在社區內設立軍營,為了提供這些軍人消費,陸陸續續的開設了第一間理髮店、早餐店,至今社區內各行各業林立,不過在過往歲月中也有許多行業沒落凋零,像老榮民的燒餅店、煎餅店、牛肉麵店因無人傳承而消失。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國40年至民國70年間盛行的特種行業如理容院、按摩間、澡堂、茶館等,由於歲月的老去而不復見,往事只能回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內城社區-老鄉的手藝—麵食小天地













內城社區 老鄉的手藝—麵食小天地
民國38年政府撥遷來台,當時許多老兵在本地(榮源國中)駐紮,隨著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而本社區就成了這些外省老兵第二個故鄉了。隨著思鄉之情不斷浮現,部份手藝不錯的老兵便開始製作故鄉的小吃食物,以解思鄉之苦,尤其在麵粉類的食材變化最多,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水餃、包子、饅頭、燒餅、?菜盒、手桿麵、手工拉麵及蔥大餅…。口味上也變化很多,如老張牛肉麵、吳伯伯饅頭店、甘肅蔥大餅等等,這可是本社區的特色之一哦!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內城社區-晶瑩剔透的農特產品













內城社區 晶瑩剔透的農特產品
本社區以好水聞名,水質清涼冰冷、清澈如鏡,而這好水常年不間斷的灌溉農民所生產的農產品-水稻、蕃茄、芋頭、香魚。水稻,經過農民細心的照顧及清新宜人的空氣,個個碩大肥美、香Q甘甜、晶瑩剔透。水稻是社區主要農產品,由於在良好不受污染的大自然環境下生產,粒粒飽滿、白嫩透明,吃過的人都到本地碾米廠指定要內城「山泉米」;而蕃茄及芋頭的品質良好,盛產時供不應求。另外本地出產的香魚肥美鮮嫩、肉質甘甜,養殖場有5家之多,均銷售到國內外各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內城社區-農業轉型的舵手-休閒產業













內城社區 農業轉型的舵手-休閒產業
本社區有許多轉型的特色產業,如以田野風光為主題的內城農場、以香魚及生態為主題的鳳凰宿咖啡民宿、以馬術文化為主題的宜蘭馬場民宿、以復育螢火蟲為主題的桃花源、以提倡享受幽靜,陽光與花草之樂為主題的青靚河畔民宿、以香魚養殖為主題的大坑漁場、以造型景觀為主題的上美園藝花園、有種植火龍果的幸運草果園及三角坑果園、有種植桑椹的內城桑椹園等等,社區休閒產業正慢慢的增加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內城社區-耆老技藝-糖龜













內城社區 耆老技藝-糖龜
「糖龜」是古早的節慶祭品,這種半世紀前的童玩小吃,在現今社會已經面臨消失的宿命,糖龜已難得一見,幸好,還有像民藝工作者黃清潭等有心人努力與薪傳,我們才能繼續品嘗糖龜的甜蜜。黃清潭少年時正值台灣的日治時代,16歲時曾被徵調到日本神戶學電機、修汽車,光復後返鄉沒有工作,他偶然在市場上看到有人製糖龜販售,好奇與感興趣下學得這項技藝。他希望能推廣與保存此傳統技藝不致失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內城社區-愛不分國界-天主教善牧學園.基督教聖召會













內城社區 愛不分國界-天主教善牧學園.基督教聖召會
民國40年加拿大籍的宣教士麥約翰牧師,為關心安慰許多隻身在此的孤單老榮民,而開拓了基督教聖召會,除了有固定的禮拜聚會之外,還設有「兒童課輔班、國中輔導班、親子成長、心靈或人際關係、婚姻輔導」等等。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宜蘭善牧學園,自民國87年起,接受宜蘭縣教育局委託辦理中途學校,設立主要目的乃為協助因個人、家庭或學校等因素,而中輟的青少年學生使其有個學習的地方。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內城社區-社區安全尖兵-內城派出所.民防.義警.守望相助隊













內城社區 社區安全尖兵-內城派出所.民防.義警.守望相助隊
內城派出所於民國92年改建為現代化建築,轄區為內城及蓁巷、中華等三村,本著「警察眼中的小事,就是民眾切身的大事」,透過結合全民力量,維護社區安全,使盜賊宵小不作,所以由社區居民組成義警小隊及民防分隊,協助維護社區治安。社區守望相助隊成立於民國88年,由社區內熱心的居民所發起,是以敦親睦鄰,結合地方義工,運用社會資源,協助維護地方治安,提高舒適生活品質,營造平安有愛之優質社區,創造溫馨有情之祥和社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