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吳沙社區-田頭田尾土地公-吳沙福德廟 吳沙社區 田頭田尾土地公-吳沙福德廟 吳沙福德廟(又稱吳沙村貢仔崙),創建於明治44年(1911),祭典日期為農曆2月15日和8月15日。據當地耆老莊先生口述,原先是莊姓祖墳中供奉的神像,土地公是由石頭所雕刻完成,現已隨祖墳遷下山供奉在廟中,平日香火鼎盛,是村民的守護神,也是人們普遍的心靈信仰,俗諺:「田頭田尾土地公」,土地公被奉為福祿之神。福德廟前有棵老樹(雀榕),為縣政府列管為保護樹木,約有百餘年之久。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三興宮 吳沙社區 三興宮 三興宮奉祀保生大帝,祭典日期(農曆)3月15日。因神蹟廣傳,是先民從福建漳州渡海到蘭陽平原拓墾時奉祀的保護神,當時醫藥不甚發達,四境民眾有病痛都到三興宮神前卜問,神蹟甚為顯赫,故膜拜民眾從早到晚不絕於途,是當時的信仰中心。因年代久遠舊有房舍剝落腐朽,在民國79年集資重建,莊嚴的廟貌如殿前石雕,採用本省觀音山石材,請本地師傅工匠費時3年在廟前廣場搭寮精工細琢而成。殿門五扇採用大陸紅豆杉板材及樟木精雕門神,再由本地師傅彩繪金泊,神像木雕由大陸採購,由本地師傅組裝而成,可謂美侖美奐。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吳沙媽祖-澤蘭宮 吳沙社區 吳沙媽祖-澤蘭宮 澤蘭宮廟中主神奉祀開基天上聖母金身「湄洲媽祖」,陪祀神:左配三官大神、神農大帝、魁星爺、中壇元帥、右配福德正神。既乾隆38年(1773)吳沙公由原籍福建漳浦縣隨身崇奉來台,23年後由三貂嶺攜奉入墾宜蘭的神尊,後來一直供奉在吳沙舊大厝內,因此被稱為「開蘭聖母」已有二百年多歷史。嘉慶3年(1798)吳沙死後,族人在吳化的帶領下繼續向南拓墾,行至四圍堡,看見附近地勢高,平原寬廣,於是築土圍而居,以開墾四圍、武暖附近土地,當時暫厝聖母在工寮內,為眾墾民的守護神。日治初期由於香客出入眾多,日人誤認為是圖謀抗日的集會所,於是縱火焚燬廟宇,幸好當時吳氏族人冒險搶救媽祖神像,民間傳聞此奇蹟,信仰愈加深厚,雖廟宇被燬,但信仰猶在,於是村民們決議,暫時供奉在吳家公廳,並成立一個「媽祖會」。由於神像尚無一間固定的廟宇可以安奉,當地信士林榮吉曾經許願,如果出外經商順利,即捐出私有地以為媽祖神像重建基地,果然如願以償,林信士於民國79年實踐諾言,擇吉動土。民國80年10月竣工,佔地800多坪,並命名「澤蘭宮」。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開蘭吳沙夫人紀念碑 吳沙社區 開蘭吳沙夫人紀念碑 開蘭吳沙夫人姓莊名梳娘字勤慈、於乾隆16年(1751)10月20日出於福建省漳浦縣、生息岐軒之術、佐父懸壺濟世。於乾隆38年(1773)夫人與吳沙攜手渡海來台。嘉慶3年季冬吳沙逝世;夫人矢志守節、繼先夫未盡之遺志、領導姪兒吳化等,繼續開墾四圍、五圍諸地,夫人因日理墾務、積勞成疾,於嘉慶13年(1808)11月30日駕鶴西歸,享年五十有七齡。 夫世之賢婦相夫齊家者實多、然能助夫渡海來台涉蠻荒深入蛤仔難開疆拓土,為炎黃子孫奠定萬年之基者蓋亦少矣,後世宜以民族巾幗英雄尊之。墓碑建於民國67年季夏(西元1976年),位於宜蘭縣礁溪鄉吳沙村開蘭路78號旁(吳沙社區活動中心前),以觀音山石建造,刻製工法以陰碑刻製,碑文為〈開蘭吳沙夫人墓碑記〉,尺寸大小:長為62公分,寬為30公分。碑文策劃為當時裔孫吳旺橘,吳煌活貢獻土地,宜蘭縣政府文獻課長林萬榮敬撰,頭城鎮公所技士何文成敬書,頭城鎮公所技士鄭炳輝設計,輔使整座碑文完整呈現,其功匪淺。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開蘭第一人-吳沙故居 吳沙社區 開蘭第一人-吳沙故居 宜蘭舊稱哈仔難,早期被形容為「地處萬山之後」,屬於平埔族噶瑪蘭及泰雅族生活空間,早期泰雅族有馘首祭典與其他族群非常緊張。吳沙,清雍正9年(1731)生於福建漳浦,誠信篤實,豪爽重義氣,成功結合各族群通力合作開拓蘭陽平原。吳沙公堅毅奮鬥蓽路藍縷精神如下:1.族群和諧的精神:糾合漳、泉、粵三籍流民團結一致、合墾宜蘭。2.人道的精神:噶瑪蘭患流行病,不趁人之危,出方施藥,救人無數。3.大公無私的精神:結首分田、出單招佃,將開墾之田地分給墾民。4.守法的精神:協助官府堵緝林爽文餘黨。由縣府及鄉公所主導將故居重新規劃整修,以做為提供後人追思與景仰的殿堂。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吳沙社區地理風情 吳沙社區 吳沙社區地理風情 吳沙社區位於礁溪鄉西南部,北隔黃德記圳接白鵝村,東以宜蘭線鐵路與玉光村、光武村為鄰,南以四城二結橋接宜蘭市,西南接龍潭村,全村面積6.0787平方公里,人口數2912人,社區居民以農為主,從商為副。吳沙社區活動中心,建於民國75年,經由村長吳金盛先生、社區理事長及全體理監事、鄰長決議並發動村民,踴躍捐獻購買面積633平方公尺,於民國75年10月25日落成。使得社區居民辦理各項慶典、活動、集會、運動有一個很好場所,更是居民情感聯誼交流平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吳沙村的歷史沿革 吳沙社區 吳沙村的歷史沿革 本村在清道光15年(西元1835)十二堡時期,屬於淇武蘭堡四圍庄。光緒12年(1886)劉銘傳清丈區域,則改四圍堡四結庄。日治時期於明治34年(1901)查訂區域,仍名四結庄。大正9年(1920)改為四結大字,隸屬於礁溪庄。光復之後,改四結大字為四結村,隸屬於礁溪鄉。民國39年根據行政區域調整方案,再將四結村改為四城村。民國54年礁溪鄉行政區域調整,原四結村以地名不吉利,乃改為詩結村。民國80年為了紀念宜蘭縣開拓者吳沙,乃定名吳沙村至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賢文社區-陽光活力的賢文社區 賢文社區 陽光活力的賢文社區 賢文社區經現任洪秀謹理事長戮力推展,各種社團如火如荼展開,首先登場的是「媽媽合唱團」,由一群愛唱歌的媽媽組成,無論〈愛拚才會贏〉還是民謠均能「朗朗上口」。天剛亮,大夥兒跟著元極舞音樂舞動,頓覺老毛病均已痊癒,人也年輕不少。老師我的主枝擺那裡,副枝插什麼花,學生專注的學習神情,令人感動。一盆盆婀娜多姿的花,是社區媽媽的傑作,透過媽媽教室,學到了不少東西,可說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賢文社區-社區運動會 賢文社區 社區運動會 為凝聚社區居民向心力,於民國93年(2004)舉辦屬於賢文社區的運動會。整個社區居民都動了起來,趣味競賽時「兩人同心協力」看似簡單,卻需持有共患難的精神。「穿針引線」都是75歲以上的老人參加,那真是一項絕活,不用戴眼鏡就可把線穿過去,這項競賽的意義,是藉著上一代智慧累積的成果,由耆老穿針引線傳承下一代,才有現今安和樂利的社會。雖然運動會經費有限,但不影響興緻,藉著肢體的互動,賢文社區居民的心亦緊緊綁在一起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賢文社區-藝穗節 賢文社區 藝穗節 為迎接宜蘭縣國際童玩藝術節大批觀光人潮,羅東開啟了「2002年-夢遊仲夏夜」活動序幕。羅東是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初期以林業為經濟來源,可說是「木頭小鎮」。為行銷羅東地方特色及夜間文化活動,吸引童玩觀光人潮留宿羅東,連續舉辦3年藝穗節,成效卓著,不但帶動了羅東週邊商圈發展,並塑造羅東成為一個活潑的城鎮。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