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吳沙社區-杏林老樹-四結國小













吳沙社區 杏林老樹-四結國小
四結國民小學創設於民國4年4月1日,初為宜蘭工學校四結分校,在辛仔莊姓民房上課(現在宜蘭市筊白里吳沙路省道旁)當時學生祇有29位,嗣後校務日有進展,校舍興建竣工即遷入現址就讀,民國7年4月1日離開公學校獨立設校,校名「宜蘭郡四結公學校」,民國34年11月22日派蘇江標為光復後第一任為校長,民國35年5月校名改稱為台北縣礁溪鄉四結國民小學,民國39年本縣行政區域調整方案實施於10月10日本縣正式成立縣治校名隨之改為宜蘭縣礁溪鄉四結國民學校,民國58年奉令改稱校名為宜蘭縣礁溪鄉四結國民小學。
在全校師生秉持四大教育目標-快樂、健康、踏實、關懷下,屢次獲得最高殊榮,如「宜蘭縣93年度校務評鑑特優」、「教育部93年度教學卓越獎」(實察與體驗創意教學)等等。目前設有普通班16班、資源班(學障)1班、附設幼稚園1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面紗內的奧秘-碉堡實錄













吳沙社區 面紗內的奧秘-碉堡實錄
本社區轄內,共有7座碉堡,位於礁溪鄉宜5線(山腳道路)上之碉堡其隧道是約在民國30年時所構成,據耆老吳萬歷口述,當時他才14歲(現為78歲)也被徵召參與構築工事,只是日軍尚未不及使用就戰敗投降,而留下這一座珍貴的歷史遺蹟。
所見碉堡,大多為鋼筋水泥所建構之五角形碉堡,共築有3處機槍口,內部隧道總長116.3m,呈V字形,在石床旁各設水井1口,為儲水槽備用,水深90cm,水質尚稱清澈,其洞內生態有蟑螂、蝙蝠、蜘蛛及罕見的蚺蚰等生物。
碉堡經探索後已有完整的紀錄及編輯,成為本社區發展生態旅遊與史蹟保存重要資源。所有相關資料將妥為保存並提供做為鄉內國中、國小之鄉土教材,同時積極申請經費開發為吳沙社區之特殊景點,俾利社區未來之整體發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掀開神秘面紗-吳沙碉堡













吳沙社區 掀開神秘面紗-吳沙碉堡
儘管戰爭已遠離
但它依然矗立在千山萬水間
訴說一段又一段
悲滄難忘的傷痛
銅牆鐵壁在歲月下洗禮
已是斑駁殘缺
刀槍不入的思維
欣然成為蝙蝠的天堂
不輕易撥動的心弦
仍在黑暗中迴響著
一次又一次
一遍又一遍
槍口外的農家依是慶豐收
今是昔非早已無可論斷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灌溉、經商運河-公埔港













吳沙社區 灌溉、經商運河-公埔港
早期來此開墾樹林叢生,黃德記圳開墾艱辛;厝前厝後全是樹林如茄苳樹、楓葉樹、九層吹樹等。樹頭深達地平面有3-4公尺高,因經商貿易交通難行,並由水源頭龍潭湖(原有18甲地寬的土地水庫)以帆船經由公埔港擋門為卸貨登船站,再經淇武蘭->竹安->頭城-出海口。
在日治時期(五圍)宜蘭市,黃氏有錢人至四圍公埔營造擋門,並在宜蘭設有店舖黃德記,而後將公埔港取名為黃德記圳也是本村水田灌溉重要的水資源。
黃德記圳為本社區主要灌溉渠圳,其水源來自龍潭湖,渠圳流經擋門頭,與公埔港聯結,成為早期經商運河貨物集散地,貨運經公埔港,再經淇武蘭、竹安,由頭城出海。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屹立城仔中的魏姓家族













吳沙社區 屹立城仔中的魏姓家族
魏姓家族祖籍係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洋坪領后祖厝人氏,於清仁宗嘉慶年間(約西元1800年左右),由其來臺祖先媽喜(魏氏第十五世祖)背黑色遺牌一面(魏氏第十二世祖純厚公世系),媽賜(魏氏第十五世祖)背金色遺牌一面(魏氏第十二世祖元國公世系)聚居於中壢一帶,後隨開蘭先賢吳沙公至四圍(即今之吳沙村)觀其山明水秀,位置蘭陽平原之中,三面背山倚嶺,東部面臨波濤怒吼之太平洋,遂於此定居,現今已傳至二十二世祖,族人約有二、三百人,其中人才倍出,不乏教師、鄉民代表等,其族世代務農,故亦保留不少農村文物。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百年土埆厝-林氏家族之古厝













吳沙社區 百年土埆厝-林氏家族之古厝
台灣三大姓;林姓是大姓氏之一,村內百年古厝,林氏宗族在乾隆中期所建築第十三祖克恂公、開基公、始祖公初至公埔觀其一地山名水秀,縱橫田野遼闊,位於蘭陽平原之中心。背山面海,西望鵝頭山地勢平穩,東望龜山雄峙海中或為天然屏障,北鄰蘭陽八景之一礁溪溫泉,西南接風景怡人之龍潭湖,適於安居耕作,由淇武蘭遷至本村四圍堡庄(四城)迄今已有二百多年之久。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憶往古今-城內大瓦厝













吳沙社區 憶往古今-城內大瓦厝
四城大竹圍、大瓦厝,即目前三興宮周圍附近,即今姓吳仔底;住著有三間上千坪的大瓦厝,建材以石材、木材從大陸福建進口,共花了三年才完成。
在嘉慶13年間(1808)和宜蘭市中山路昭應宮同年建築,大小房屋一百多間,穀倉就有十多間,當時厝周圍有三層的竹圍環繞(大竹圍-長枝仔竹、綠竹、刺竹),三面臨河,前面設有活動橋控制出入,後面留有出入門,各有防護設施,房屋前端設有鎗口(古稱兔仔耳),防備土匪之入侵,巷道口是用石頭鋪成,排水溝及溝邊均以石板砌成。
建材當時由大陸水運從烏石港進入,經淇武蘭河至黃德記圳港到公埔港口,再由鴨母船搬運到貢仔溝(台語音),至護河上岸,當時稱為宜蘭首座寬廣的大瓦厝。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思相起中的城仔













吳沙社區 思相起中的城仔
蘭陽平原上的聚落,反應著各地區的人文與自然背景。由於近山的區域特性,加以屬漢人移民入墾起點,聚落景觀上呈現相當明顯武裝防禦特色〈在居住地種植刺竹或建造土角厝或石頭厝〉。
本社區中以姓吳仔底、姓林仔底、姓游仔底、姓莊仔底、姓魏仔底等聚落合組成城仔,在城仔中可以看見早期先民力努力開墾痕跡,如城港的古井、水門、土角厝…等,更是城仔的一大特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吳沙石頭公-協合廟













吳沙社區 吳沙石頭公-協合廟
石將軍、石公、石府軍或石敢當,是善男信女對其尊稱,古時候膜拜石頭為神,是人類對天地萬物的敬仰之情、在民間信仰中石頭公是小孩子的安護神。
據本村耆老吳萬歷口述:石公廟由來相傳有百餘年左右,早年吳沙地區樹林茂盛,在石公廟現址上有一棵碩大無比老相思樹下,有顆石形特殊、顏色奇美,而每逢下雨時都不會淋到雨,因此神蹟顯赫、威名遠傳,經地方人士祈杯同意砍倒老樹,變賣所得恰好興建石公廟,運用日治時代興建吳沙碉堡剩餘磚石,地方熱心人士集資再次興建,由於神蹟遠傳蘭陽以外,第3次在十方信士推動,在民國65年興建樸實美麗-協合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佛教的信仰中心-正覺寺、照光寺













吳沙社區 佛教的信仰中心-正覺寺、照光寺
正覺寺,俗稱「佛祖廟」,創建於民國35年。
正覺寺中的主神「千手如來佛」,在日治時期,原先是供奉在山上,後來寺中主人買土地,建造了正覺寺,並把神像移下來供奉,在廟中供奉是日治時代的神像。
照光寺前身為淨蓮精舍,創辦於民國74年夏。
原名淨蓮精舍因空間場地不敷眾生之需要,覓現址興建照光寺,以迎合未來眾生修行之需求,採以中國傳統式建築樣式,並保留古代建築特色,象徵照光寺莊嚴肅穆的精神。於民國92年11月23日順利完成。
照光寺期許能發揮對社會教化,除了弘揚佛法外,並能提供一般眾生做朝聖、佛學講座,既修身、修行成佛之道場,弘揚佛法於世,發揮釋迦牟尼佛普渡眾生之精神。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