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吳沙社區-舞出青春、動出活力-社區早覺會土風舞隊













吳沙社區 舞出青春、動出活力-社區早覺會土風舞隊
民國67年5月成立為吳沙社區早覺會,土風舞隊在村內三位精神人物林翠雲、呂芳露及吳陳瑞子號召下,結合玉光村與光武村三村的村民,共同成立土風舞隊,參加人數有50餘位會員。
目前早覺會會員有20幾位是由社區的婆婆媽媽組成,每星期有三天的晚間在四結國小廣場,由會長游阿戒及王陳英子老師,義務性的用心指導,更是相互學習成長的榜樣,大家一起做運動兼修身養性,每當縣內、鄉鎮各項活動,都很積極的參與表演,迄今有超過上百場次的演出。
而表演服裝道具更是以環保的概念取材,學員動手做,發揮到淋漓盡致,感覺新鮮有趣,令我後輩敬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逐漸流失的傳統技藝













吳沙社區 逐漸流失的傳統技藝
早年地方婚喪喜慶最讓人期待的就是聽一場子弟戲,那時真是盛況空前,由地方人士的隨緣募捐、購置器材飾物和學習戲文;有麒麟開、黑四門、羅同掃北、秦始王等等,如今事物已遠,人亦凋零,一場戲都須要人員30多人,所要花費的戲金可觀;漸漸的被歌仔戲所取代,目前子弟戲至今尚保存者彩碑、旗幟、鼓柴、羅花籃鼓等文物,內場人員仍有一位吳灶師,外場人員仍有吳阿賓、魏天枝、吳順意、林榮茸、吳阿順、吳乾坤、蔡天來、吳銅鈴、吳錦斌、吳長生等名,有感傳統技藝逐漸流失,社區著手結合學校傳承推廣此項技藝,其中主唱將吳阿賓老師,說他自幼認識字沒有幾個,完全靠聽力,一遍又一遍的背起來。老師已有七十歲;但他渾厚的唱腔如銅聲之響(男調),另一面特異功夫就是假音(女調),宛如黃鶯出谷。市面上所賣的CD或帶子沒有一個是他的對手,他正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吳沙之寶-吳阿賓老師。
目前本社區每周二、四晚上,總蘭社團員在社區活動中心內,默默的在做文化傳承的工作,將此文化永遠烙印在這塊土地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好吃ㄟ有機米—吳沙也有喔!













吳沙社區 好吃ㄟ有機米—吳沙也有喔!
有機米是什麼米呢?有機米簡單來說就是(一年只一期作,二期休耕),種植綠肥增加土壤有機成分,在生產過程不施人工肥料和不用除草劑,及不灑化學農藥的稻米就叫有機米,吃健康的米就要吃有機米。
  民國83年政府推展健康美食的有機米計畫,本社區村民便極力推動有機米的發展,同時成立-民豐有機米產銷班,根據負責人-游建富的敘述深知,稻作噴灑農藥的『危機與可怕』地方。農藥不但重創土地的地力,同時也造成嚴重的水污染,導致往後「生產者不利」,生產者日復一日接觸高危險及高毒性的農藥,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呼吸到體內,往後的後遺症可真恐怖!
民豐有機產銷班,目前有十七位成員,從民國85年開始生產面積為五公頃地,至今過擴充為五十公頃,產量有三百多公噸,不但質優也是全台灣省有機米首屈代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天然湧泉—四結洗衣棚













吳沙社區 天然湧泉—四結洗衣棚
位於山邊的四結路口,有個天然的湧泉,洗衣棚裡的水清澈無比,水裡的小魚,清澈可見。
據社區耆老吳松春口述,水源頭從山裡湧出,無論寒暑數十年從未斷流過,平常是婦女洗衣、洗菜,夏天更是小孩戲水好地方,也是社區居民相互交流感情的所在地。
當夕陽西下,在此觀看農田耕作的農夫和那金黃色的稻海,深深的烙印在心中,有股想對社區這片美麗的田園奉獻心力,站在山邊還可以看見遠方的龜山島,輝映著吳沙村這片美麗的土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歡樂一夏-社區暑期育樂營













吳沙社區 歡樂一夏-社區暑期育樂營
社區一向注重居民教育;以老人教育、婦女教育、親子教育、法治教育、家庭教育及兒童教育等為首要。尤其每當暑假一到更是首重兒童教育,因此特別開辦社區暑期育樂營,提供社區兒童暑假期間,一個正當休閒娛樂和學習的好環境,也為工作繁忙的家庭解決了不少工作上的困擾。
社區暑期育樂營課程豐富,既活潑又有學習性,深受社區家長肯定;如書法成長營,敦聘四結國小退休主任吳火獅先生親自指導,在吳主任風趣、認真的教導下,各個學員都能習得一手好筆跡。並邀請名昆蟲學家-吳建民老師為社區學童作昆蟲生態解說,在好玩又有趣的自然學習中,不但喚起了童年的回憶,也見識到昆蟲生態的奧妙和價值觀等,都是書本中所無法體會到的寶貴知識。課堂中並搭配了語文常識、生活美語、生活DIY、課業輔導、戶外教學等等不勝枚舉,是每年暑期小朋友的最愛和期待。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吳沙義勇軍-守望相助隊













吳沙社區 吳沙義勇軍-守望相助隊
成立於民國86年;社區居民有感社區治安,急需民間另一股自衛力量投入,協助警力維護社區,保護區內居民生活和財務等安全無慮,因此毅然決然成立吳沙社區守望相助隊。
成立至今秉持愛護家園、堅守社區安危為己任,不分男女老少,尤其以社區隊員更是積極參與隊務,巡守社區治安死角,確保社區居民平安,成為警力上最佳左右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黃鶯初啼社區萌芽













吳沙社區 黃鶯初啼社區萌芽
民國93年5月至94年5月,社區派員參加宜蘭社區大學和仰山文教基金會東區培力活動中心的營造員培訓,針對吳沙社區的人、文、地、景、產等多項資源調查後,社區將文化資源方面做一系列的探索,結合學校辦理畫我社區及了解社區環境,為社區總體營造加入新生命,也為老舊樹枝再度萌發新芽。
我們期待社區營造的啟動是社區所有居民共同擬造的,而不是少數幾人的空間,希望透過居民的認同,能再次給予社區團隊的支持與勉勵,大家一起彼此噓寒問暖,享受生命的親和力,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社區與居民更緊密的靠在一起。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先人智慧厘語













吳沙社區 先人智慧厘語
六月厝山頭尾子冬看海口:
第一期稻作時,會不會下雨,就看五峰旗方向的山上有沒有烏雲密佈,有就會下雨,第二期稻作時,就要看海邊,若烏雲密佈就會下大雨。
天空如帽罩頂般,就知道會不會下雨了。
一、 前雷後雨、落未濕土:先打雷,後下雨,雨大部分下的不大,地面土就不會濕。
二、 春朦晒死鬼,夏朦做大水:意即春天時,大地霧氣很濃,表示有大太陽,假設是夏天霧氣很重的話,就會下大雨而成水災。
三、 暗公飛入山,笠仔棕簑拿來穿:意會下雨,必須穿起雨具。
暗公飛落海,笠仔棕簑拿來彩:不會下雨,可卸下雨具了。
※ 述說一段淒美的故事,龜山若戴紗帽,目屎滴未離(台語):
話說宜蘭城守護神,玄天上帝的兩個大將軍,龜將軍和蛇將軍,情同兄弟,龜將軍把它的妹妹鯉魚公主,婚配給蛇將軍,倆人在島山過著一段快樂的時光,但好景不常,蛇將軍必須接受上帝的安排,離鄉背景來守護宜蘭沿岸的居民安全,不得不離開他美麗的妻子,故每當鯉魚公主想起他的情人,霎時龜山島上就會有一層薄紗罩頂,淚水像雨水一樣落未離。所以人們在第二期稻作期,尾冬的氣候就會看龜山島是否有紗帽罩頂,就可知是否會下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辛勤播種中的吳沙國中













吳沙社區 辛勤播種中的吳沙國中
早年吳沙地區學子要就讀國中,必須遠赴礁溪國中,無論時間或安全常另家長憂心忡忡,民國60年地方有設校促進委員會,終於在民國63年成立「礁溪國中吳沙分部」。
從無到現有科技設備,一路走來艱辛困難,靠的是歷屆校長師生共同努力及家長配合,使得校務蒸蒸日上。
民國79年成立歌仔戲研習社,經台北明華園指導,初次公演「鐵膽柔情雁南飛」轟動各界,也為傳統文化傳承帶來一線生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跳躍的精靈-跳鼓陣













吳沙社區 跳躍的精靈-跳鼓陣
四結國小為創設一校一特色,民國79年成立跳鼓陣,請實踐學院舞蹈系教授蔡麗華女士蒞校指導,當時的隊形包括「四門陣」、「開花合圓陣」、「什花陣」、「蜈蚣陣」、「龍門陣」、「孔雀開屏陣」、「娘傘穿鑼陣」、「衝四角陣」……等基本隊形變化。
楊彼得主任、陳淑菊老師,依基本隊形變化再衍生更為複雜的舞蹈動作,其動作之跳躍進退蘊含著無限的青春活力,所展現的各種陣式隊形更含有吉祥的意味,國泰民安,同時亦象徵著我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習性。
由於這群可愛的小朋友表演深具特色,於民國81年受邀至總統府參加國慶民間遊藝表演,頗受好評,願這群可愛跳躍的精靈繼續為學校、社區跳出永遠的活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