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大福社區-活力十足的娘子軍













大福社區 活力十足的娘子軍
大福社區的婦女,紛紛走出廚房,積極參與社區的各項活動。她們的成員約有40人,跳元極舞健身,也跳國際標準舞交誼。每當社區有慶典或鄉內有活動時,都可以看到她們俐落的身手、曼妙的舞姿。另外她們利用夜間空閒時,每週上課一次,學習插花、製作餐點和手工藝品,成果展出時作品琳瑯滿目。此外,學校的愛心媽媽志工隊、補天宮的誦經團,都可看到她們的身影。這一群美麗的娘子軍,讓我們的社區更顯得活力十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台灣寺廟金蘭會













大福社區 台灣寺廟金蘭會
民國80年間,在方文科先生精心策劃領導下,於台南鹿耳門聖母廟成立寺廟金蘭會。其目的是促進結盟寺廟之間的感情,使寺廟交流日趨密切、更加團結。金蘭會的作為深獲政府、社會大眾及宗教團體的肯定,結盟寺廟有52間。宜蘭目前參加的有冬山草湖玉尊宮、南方澳南天宮、壯圍過嶺保安宮,和大福補天宮等四間,各寺廟輪流舉辦會員聯誼會。民國93年3月3日輪到大福補天宮舉辦第38次聯誼會,全省結盟會友熱烈參與,補天宮也籌劃了精彩節目,招待貴賓。使各友宮均受到賓至如歸之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威靈顯赫的女媧娘娘













大福社區 威靈顯赫的女媧娘娘
補天宮奉祀的女媧娘娘,香火鼎盛,顯靈事蹟很多。傳說民國33年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佔據本宮,盟軍飛機投下三枚炸彈,準確投向本村中心,忽有一道彩雲從西向東掃去,使炸彈全落在沙灘上而未爆炸,村民都說這是女媧娘娘顯靈,使得村民倖免於難。
每年農曆5月初9日為女媧娘娘聖誕,是日舉行隆重慶典活動,並舉行過火儀式祈求平安。女媧娘娘神威顯赫,各寺廟紛紛組團參拜,終年絡繹不絕。民國91年11月,香港寶泉庵和菲律賓馬尼拉寶泉庵組團回本宮進香謁祖。使本宮聲名遠傳海外。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補天宮













大福社區 補天宮
補天宮供奉女媧娘娘。傳說祂有造人和補天之能;祂先造動物再造人,又以婚姻結合男女,讓人類繁衍後代;遠古時代,水神和火神戰爭,火神打輸,一頭撞上支撐天地的不周山,造成天地傾斜崩裂,女媧煉五色石補天,終於挽救天地間的一場浩劫。1828年5月間,有村童到大福海邊玩,忽見海面漂來一尊金光閃閃的神像,底座刻有「浙江女媧娘娘」等字,村童供奉在一間草寮中,後來興建小廟奉祀。至清咸豐6年(1856),建了一座坐東朝西、三間土牆木造廟宇。民國53年改建為坐西朝東,後來再經兩次擴建,才成為今日的規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細說淵源













大福社區 細說淵源
古時候,本村北邊有打馬煙社、南邊有哆囉美遠社二處平埔族社,各倚沙崙傍河水而居,漢人則在兩個番社之間開墾。這個墾地因地勢低窪、容易積水,所以稱為「大堀」。大堀庄原隸頭圍堡(頭城),日治初期改稱大福,大正9年(1920)宜蘭改設三郡時,劃歸壯圍堡(壯圍鄉)。改名大福至今已有百年,但宜蘭的老一輩人還是習慣稱這裡為「大堀」。另外,早年本地有製糖的「蔗?」,因此也稱「蔗?底」;而農作物及貨物須走十三股大排水運,水陸轉運的路頭就叫著「車路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來去大福













大福社區 來去大福
大福村位於頭城、壯圍、礁溪三鄉鎮的交界,是壯圍鄉最北邊的村莊,東鄰大海、北接頭城竹安,西與礁溪時潮、玉田為鄰,南與壯圍新社、過嶺為界,是一個風景秀麗、民風淳樸的濱海村落,土地面積約1.8497平方公里,有十三股大排貫通南北。由於土地全屬沿海窪地,故早年曾飽受淹水與海水倒灌之苦,待礁溪防潮閘門及十三股大排閘門完工之後,水患已歇,居民遂得以安居樂業。
本村有15鄰641戶,總人口2316人,居民以務農、養殖、討海為生,民風純樸。走台2線濱海公路或192縣道,遠遠看到一片高高的樓房,和路旁的補天宮、濱海渡假村等顯著地標,就到大福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Welcome













吳沙社區 Welcome 2005國際童玩節親善大使
台灣 台灣 is so good. 山明水秀處處好風情
歡迎您們到此來散心 Welcome Welcome
宜蘭 宜蘭 is so good 清涼有趣宜蘭童玩節
炎炎夏日何處去 宜蘭是個好地點 Welcome Welcome
大伙兒揮汗努力練習,就是為了接待「關島—天堂文化舞團」,終於盼到了接機的日子,全體社區居民總算能為國民外交盡棉薄之力,並藉由童玩節的接待交流,拓展社區居民的國際視野,看到社區居民的全心全力投入,我們也看到了吳沙社區的未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人文古物、民情風俗-吳沙文化藝術季













吳沙社區 人文古物、民情風俗-吳沙文化藝術季
吳沙歷史文化如何傳承,唯有從年輕一代紮根,「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乃是現任莊理事長漢銘先生的社區發展理念。
「有夢最美」,有理想就該去實現,社區第一次的「吳沙文化藝術季」在民國94年5月30日舉行;整個社區全部動了起來,雖然天空不作美下著大雨,卻無法澆熄興奮的熱誠,眼見人潮不斷湧進,參觀社區志工努力完成的轄區展板、四結國小的社區文化古蹟踏訪寫生、幼稚園童稚的捏陶、新鮮的拓碑、古老的「風鼓」、「自轉車」、「八腳眠床」以及國立特殊學校的「鼓舞」、四結國小鑼鼓喧天的「跳鼓陣」,將沉寂已久的社區,驀然喚醒,注入了另一股不一樣的活力。
爾後的5月就是屬於「吳沙社區」的節日,將吳沙公困苦耐勞,不怕艱難的精神給予發揚光大,更是吳沙社區「凝聚力」的結晶。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薪火相傳,久久不息-社區慶重陽













吳沙社區 薪火相傳,久久不息-社區慶重陽
每年一度的九九重陽節活動,深受社區居民的認同及鼓勵,在社區營造工作力量的推動下,增加了不少的勉勵和支持,使得社區工作團隊成員更具信心,是我們最大的安慰。
在整個活動過程當中,社區的長青俱樂部以漢樂演出,各團隊為敬老活動盡心盡力表演和社區美食的供應,也為村內65歲以上耆老準備特別的敬老贈品,以活動的方式,透過長者智慧的傳承,喚起年輕一代繼起永續經營社區的香火。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吳沙社區-活力十足的社區團隊













吳沙社區 活力十足的社區團隊
由社區裡的婦女、老人及樂意參與活動的人士們各別組成的團體,有元極舞、十八氣功、外丹功及活力有勁的土風舞、有氧舞蹈等班,各班成員選定時段,在社區廣場及學校廣場,每天定時的做一系列有益健康的活動。
社區團隊經常受邀縣內、鄉鎮公所等登場表演,目前表演已有上百場之多。參加活動更可增進人與人間的情感交流。有句話說「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吳沙社區居民本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全民大家一起動,希望無限。而社區團隊也為社區營造工作付出無限的心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