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永光社區-永安宮—居民精神支柱













永光社區 永安宮—居民精神支柱
  蘇澳永安宮供奉延平郡王、開漳聖王、廣澤尊王,並以開台國聖延平郡王為主神,緣於1927(昭和2)年2月,有牧童劉龍純、陳心婦、張烏番、張保等四人。肇基於牛埔仔(現蘇澳水泥廠籃球場舊址)牧牛,以泥土戲塑神像三尊,分別尊為開台國聖、開漳聖王、廣澤尊王,並建一寮棚供奉,作為同伴膜拜。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牧童們赤誠感動天,神靈真降,威靈顯赫,逐引地方關注,時有王石頭者,邀集鄰里商議,恭請開台聖王、張公聖君、古公三王,以神轎鑾駕重選牛埔仔之牛寮邊,現台灣水泥蘇澳廠現址,採用石頭、土角、木樑、紅瓦等築立廟宇,重塑木質雕像,焚香敬獻茶果。
  1941(昭和16)年,日人擇定牛埔仔逐漸台灣水泥廠,本廟被迫三徙於過溪仔(本廟現址),並定名為「永安宮」,神威顯赫,保佑四境,屢現奇蹟,信眾遽增,以迄於今是為緣起。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光社區-社區土風舞—可愛阿嬤舞群













永光社區 社區土風舞—可愛阿嬤舞群
  為提倡社區婦女們正當休閒活動,藉以調劑身心,增進社區居民情感交流,藉予重建倫理道德,建立正確之人生價值觀,因此於2001(民國90)年成立了永光社區「媽媽教室土風舞隊」,隊員約五十人左右,每當社區或公所辦理文康活動時,即由會長率隊參與,呈現社區婦女們之具地方特色之表演風格,藉由民俗藝術表演展現了地方多元文化活力之美,並配合政府提倡文化休閒活動,充實社區婦女們優質生活。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光社區-社區傳奇人物-書法老師













永光社區 社區傳奇人物-書法老師
  熱衷書法的傳奇人物—徐中和老師的父親「徐綾傑」,筆名徐南陽,係五結鄉公所總務課長。終戰後遷居蘇澳鎮定居,並轉任台灣水泥公司蘇澳廠擔任文書股長,因對書法有興趣,曾於1935(昭和10)年參加日本「正鋒」書法會會員,1941(昭和16)年,因中日戰爭牽連,該會活動停罷,俟1955(民國44)年該會恢復運作,並積極招募會員,成立「蘭陽分會」,推展書法會務,1980年榮昇「正鋒正傳」,並設法教室提升蘭陽地區書法水準。由於父親對書法之熱愛,徐老師小時因父親耳濡目染薰陶下,對書法情有所鍾,屢在學校展示書法成績,畢業後執教時於學校推廣書法並任教授老師,退休後業餘兼授社區、鎮立圖書館及蘇澳國小書法老師,帶動蘇澳地區書法氣息,功不可沒,目前蘇澳地區興趣於書法者不在少數,希望長江後浪推前浪,將書法發揚光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光社區-清兵古墓群













永光社區 清兵古墓群
  清兵古墓群基地位於本社區內,蘇澳火車站西南側,從火車站蘇港路轉入永光路,眺望日月宮醒目的建築身影,基地緊鄰日月宮忠靈塔間,附近毗鄰白米社區、土敏國小,基地內清兵古墓群之墓碑、遺骸等因遭嚴重毀損,目前物品巳移設忠靈塔內供奉展示,戶外展望廣場及古墓展示區則是以舖面、陶板及解說等形式呈現清兵古墓與駐紮蘇澳的過往史,為考量避免基地內過於陰暗,不宜種植大型樹種,儘量既有植栽的運用,適度的地形調整,保持基地內植栽及設施物,降低環保衝擊古蹟公園,以圍塑基地內清幽素雅之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光社區-歲月痕跡—小火車













永光社區 歲月痕跡—小火車
  1971(民國60)年台灣經濟剛起飛,台灣水泥公司及台肥公司於本社區開設鐵路路線,每日大量運送水泥、石礦及肥料原料等,當太陽躍升社區居民即可瞧見忙碌的火車,每當看見火車往返穿梭本社區,即像似載著滿滿的社區居民無限希望及工作機會,但好景不常,1986(民國75)年左右公路興築,卡車運輸漸漸取代鐵路運輸業,因而逐漸沒落,目前該段鐵路已全面停駛,留下的只有讓居民無限懷念及歷史記憶的鐵軌,已無法再聽到昔日火車之笛聲,留予居民的是歲月如梭之痕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光社區-太極氣功十八式—太極運氣現景













永光社區 太極氣功十八式—太極運氣現景
  氣功,它起源於人類生產勞動,古代人把這種鍛煉稱之為吐納,指的都是武術鍛煉方法,氣功大而禦敵興邦,小而強身健體,養生醫病等。氣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健身術,並可增強體質達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目的,社區為帶動居民晨間運動提升免疫力及抵抗力,增進里民健康,養成規律性運動習慣,加強身體新陳代謝,疏通筋脈,調和血氣,1997(民國86)年成年立了「太極氣功十八式聯誼會」,目前會員約五十位左右,每天清晨各自於公園會合運氣調息,以提升社區老人健康至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光社區-社區環保尖兵-環保志工













永光社區 社區環保尖兵-環保志工
  本社區為了美化社區環境,讓社區煥然一新,因此成立了「永光社區環保志工隊」,隊員約60餘人,在理事會運作下,每月定期打掃社區各角落環境及剷除里內空地雜草,無形中帶動了居民自動配合清掃家園,讓社區環境耳目一新,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質。閒暇之餘並配合公所執行淨灘活動,給遊客一個舒適之休憩好場所,「社區環保志工隊」成立後,社區環境巳令周遭里民刮目相看,是個充滿生氣、全民參與環保之社區,頗獲好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光社區-蘇澳石礦













永光社區 蘇澳石礦
  1945(民國34)年台灣進入國府時代,日本人遣送返國,留下各礦區,准予自由許可申請開採,1949(民國38)年,翁鳳鳴與友人申請設立「蘇澳石礦實業社」,從事大理石及石灰石之開採,作為民間建材、地磚【板】之用。至1961(民國50)年,台灣工業突飛猛進,石灰石需求量大增,除了製造油漆、塑膠、橡膠等原料外,用途擴大至煉鐵、燒製石灰及燒等工業,故帶動蘇澳石礦業榮景,工廠林立,創造了史前未有之居民就業機會。公司當時員工即達200餘人,石礦產量達約二萬公噸,對蘇澳鎮早期經濟活動,扮演著重要角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光社區-士敏國小













永光社區 士敏國小
  士敏國小位於白米溪畔,居砲台山下,依山傍水、景色壯麗,本校設於1909(明治42)年3月,名為「台北州蘇澳尋常高等小學校」,學生95%為日本子弟、5%為特殊階級與仕紳子弟。在終戰前學校附近即設有水泥廠,戰後臺灣水泥公司蘇澳廠接辦為員工子弟學校,後為紀念這一段校史,即以水泥【CEMENT】英語譯音「士敏」為校名,至1948(民國37)年5月改由臺北縣收歸為縣立,命名為「臺北縣士敏國民學校」,1950(民國39)年10月宜蘭縣設治,更名為「宜蘭縣蘇澳鎮士敏國民學校」,俟1968(民國57)年8月政府實施九年國教,校名更為「宜蘭縣蘇澳鎮士敏國民小學」至今。居民大多從事礦石加工業,後因石灰石礦漸竭,環保抬頭、就業不易,致人口外移嚴重,近學校積極結合白米社區文化資源,發展本校特色相關課程,其中以「皮雕及木屐舞蹈」較具特色,表演邀約不斷,頗獲好評,營造社區集體生活價值。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光社區-社區居民休閒場所—永光公園













永光社區 社區居民休閒場所—永光公園
  永光公園原係台灣鐵路局員工宿舍,北迴鐵路開通後,本鎮繁榮不再,蘇澳鐵路局員工漸移他站,宿舍無人居住而成空屋,由於久未整修塌陷而拆除,居民見大片空地,只好有效利用種植各類蔬菜。後由鐵路局收回作為轉運站【運載石頭之堆積場】,時代變遷與沒落,轉運路漸無功能,該筆土地任其荒廢、雜草叢生,於是當時林鎮長與吳里長共同努力下,1991(民國80)年爭取施設社區休閒公園至今,目前巳成為社區居民早晚休閒之好場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