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大福社區-愛心媽媽志工隊













大福社區 愛心媽媽志工隊
我們社區有一群天使臉孔、菩薩心腸的校園志工隊,她們支援學校各項活動推展,如交通安全指揮、來賓接待、晨間故事、校外教學、圖書整理、醫療檢查等等,都是他們自願來幫忙。尤其是交通指揮,是一群美麗的團隊,不但個個長得漂亮,更有愛心,他們每天一早,風雨無阻,站在路口,帶著微笑,守護學童安全。她們的笑臉有如一股暖流,注入小朋友的心田,相信她們這份愛心,將在小朋友心田裡生根發芽。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由鄉間邁向國際













大福社區 由鄉間邁向國際
大福國小目前擔任宜蘭縣溪北地區英語資源中心學校,負責規劃本縣各項英語推展活動。全校自一年級起每週有兩節英語課,有外籍老師駐校服務,小朋友每週至少要學會兩句英語會話。全體師生一起學習的氣氛特別濃厚,效果也特別好,小朋友都愛英語,也都有表演的機會,民國94年參加全縣國小英語教學成果發表會,得到第一名,並辦理校外英語教學觀摩會,由全校老師一起擔任演出,邀請家長參觀教學成果發表會,希望將所學融入生活中,親子一起學習,由學校帶動社區學習英語的風氣。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鼓聲震天













大福社區 鼓聲震天
為了發揚傳統藝術,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大福國小自民國93年起成立太鼓隊,請縣內太鼓教師賴顥文蒞校指導,每位三年級學生每週要上一節訓練課程,配合強烈的節奏,學生精神抖擻,非常專注,是結合力與美非常好的課程。學校也培訓了兩位有證照的種子教師參與訓練。太鼓隊成立不到一年,成效斐然,學校慶典、社區廟會、鄉內學校聯合藝文展、時潮社區活動,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表演,也曾應邀到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表演,頗獲好評,是目前縣內國小少有的太鼓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福慧泉湧的大福兒女













大福社區 福慧泉湧的大福兒女
大福雖小,卻是溫馨而和諧;這裡兩百位小朋友,在全體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配合之下,個個術德兼修,福慧雙全,在人格的涵養上,就像湧出的清泉般,源源不絕的成長進步。
樂觀、前瞻、團隊學習,主動創新,溫馨和諧,是簡淑琴校長經營學校的願景;多元活潑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求學精神;重視一人一藝的社團活動,近年來陸續成立了古箏、二胡、笛子和揚琴及太鼓等樂團,對傳統藝術的推廣,成果輝煌,經常應邀到校外表演,頗受好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大福國小50年校慶













大福社區 大福國小50年校慶
大福國小住於壯圍鄉大福村,恰在頭城、壯圍及礁溪三鄉鎮交界,東臨太平洋,是一個風景秀麗、民風淳樸的小農村。日本時代明治36年(1906),本村設立了頭城公學校大福分教場,同年4月獨立為大福公學校。昭和11年(1936)實行集中教育,將大福、過嶺、土圍三所公學校,合併成為古亭笨公學校,民國35年,再設立大福分校,直到民國41年8月,才正式獨立為大福國民學校。50年來在前輩們的苦心經營下,為地方培育許多優秀傑出校友,更奠定優良校風的基礎。期待將來,共同攜手合作,邁向優質新大福。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新校舍的誕生













大福社區 新校舍的誕生
民國70年濱海公路拓寬,位於路旁的大福國小首當其衝,拆了一排教室;因校地狹窄,收購民宅又阻礙重重,於是買農地變更地目建新校舍,費時2年才建好。民國72年5月舊校舍廢除,遷移到新校舍上課;小朋友最高興了,操場大了好幾倍,有寬敞的跑道可以賽跑,有球場可以打球,有遊樂器材可以玩,又利用校友們捐贈的錢,購買電化器材,間間教室有音響、有電視。這些是舊校舍無法享受到的,讀書環境完全改觀。在民國70年代,大福國小是全縣設備最好,最漂亮的小學。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老校舍













大福社區 老校舍
民國30年代,地方士紳捐錢、捐地設立大福分校,民國41年獨立為大福國民學校,到了民國50年,已有十幾間木造蓋黑瓦的簡陋教室。小小的操場上,光禿禿看不到一根草,還有一排民房橫亙在操場上。民國50、51年連續兩次強烈颱風侵襲,教室無一完整,後來分配到兩間平頂的美援教室。直到民國60年代中期,才全部改建成鋼筋水泥教室,學生最多達18班。民國70年濱海公路拓寬,位於路旁的8間教室被拆,校舍四周被民房包圍著,無法在原地擴建,只好遷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今日大福













大福社區 今日大福
一條住了上百年、彎曲窄小的老街,到了民國70年被闢成濱海公路,路旁的三、四十戶老舊房舍無一倖免被拆,但卻是千載難逢、重建家園的好機會。街道兩旁紛紛改建成2樓以上的洋房,老校舍的校地也由建商收購,改建成6樓社區型住宅,馬路後面的矮房子,村民跟建商合建,在巷道內也出現了一排排3樓住宅。不到5年光景,居住環境完全改觀,嶄新而閃耀的大福社區,出現在濱海公路旁,成為濱海公路上最漂亮的村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老街懷舊













大福社區 老街懷舊
40多年前的大福老街,寬僅約七、八公尺,兩旁有三、四十戶人家,除了一、兩棟二樓建築外,其餘全是低矮的老房舍。街上有一家製冰廠,一家碾米廠和理髮舖,還有五、六家小店舖,馬路西邊的補天宮,還是一間坐東朝西的小廟,西南邊是大福國小,東南邊是派出所和天主教堂。學校每逢重大慶典都要遊行,因為老街太短了,不到二十分鐘就走完,因此乃從田間小路繞到時潮再從車路頭回來,拉長行程為一個多小時。老街生活的點點滴滴,和那純樸寧靜的身影,都成了難忘的回憶。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社區藝文展覽













大福社區 社區藝文展覽
民國93年6月26日,是本社區補天宮女媧娘娘誕辰,由本社區發展協會主辦了一項藝文展覽會,展出280多件攝影、美術、書法和手工藝品。作品均由社區人士和學生提供,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因社區經費有限,除了做畫框的部份經費外,其他全由作者自掏腰包,提供作品參與展出。老舊的社區活動中心,空間狹窄,牆上層層疊疊的掛滿了三排作品,顯得非常擁擠,會場擠得水洩不通,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這次藝文展在本社區算是創舉,別具意義。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