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大福社區-出人頭地的青年楷模













大福社區 出人頭地的青年楷模
在物質生活和文化資源極度匱乏的偏僻小村,村裡子弟讀大學的並不多,能讀到博士的更如鳳毛麟角。大福村民企盼多年,終於盼望到三位博士:鄭勝隆君便是其中一位。其父親鄭進男先生,家住本村9鄰,是個道地的莊稼人,以務農、打零工維生,早年還去討海,靠著微薄的收入,省吃檢用,栽培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勝隆君也很爭氣,自大福國小畢業後,一路苦讀到成功大學博士班,並獲得國科會獎學金赴德國進修,回國取得博士學位後,目前在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服務,專精高溫金屬材料焊接研究。其勤勉好學的精神,堪為青年人的好榜樣。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阿嬤的巧手













大福社區 阿嬤的巧手
今年66歲的林阿伴女士,是本村大福國小的退休教師。她退休後迷上摺紙造型藝術的創作,她最先用廣告紙、包裝紙、月曆紙做造型較簡單的鳳梨、天鵝、茶壺等,後來又用撲克牌、四色牌、香菸盒作出花瓶、葫蘆、糖果盒,動物、帆船等,色彩美麗,唯妙唯肖。她又用撲克牌裁成約一萬張小紙片,組成一隻高110公分的大花瓶,裡面不用支架,每張紙片用白膠黏起來,難度很高。看過她作品的人都嘖嘖稱奇:「想不到廢紙經過阿嬤的巧手,竟能做出那麼精美的藝術品!」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養蝦業的興衰













大福社區 養蝦業的興衰
鰻魚養殖結束後,代之而起的是養蝦業的興起,最先養草蝦,後來病蟲害無法克服,才改養斑節蝦和白蝦。宜蘭的斑節蝦在冬季飼養,品質最佳,頗受日本市場歡迎。在民國75~78年間,本社區養殖面積高達120公頃,年產值約3億元,有50%的利潤,讓業者大大的撈了一筆。可惜好景不常,自民國81年開始,陸續發生蝦苗大量暴斃,苦無對策,以致75%的養殖池荒廢。直到民國89年從美國引進白蝦試養,飼養面積約25公頃左右。白蝦適合夏天飼養,生長迅速,只要3個月即可出售,肉質鮮美,市場消費量大,但成功率不高,養殖技術和病害有待克服。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盛極一時的養鰻業













大福社區 盛極一時的養鰻業
民國60年代,宜蘭沿海盛產鰻魚苗,有少數人試養幼鰻和成鰻成功,本村濱臨太平洋,佔地利之便,於是農民紛紛把農田闢建成養殖池。剛捕撈的鰻線,1公斤約五、六千尾,有人飼養兩、三個月後,每公斤四、五百尾時出售。有人專養1公斤6尾的成鰻,7、8個月出售,都有不錯的利潤。這種榮景持續了十幾年,後來鰻苗來源短缺,價格上升,養殖成本增加,加上超抽地下水,以致水質變了,養鰻已無利可圖,乃紛紛停養,盛極一時的養鰻業,終於劃下句點。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海上漂來的黃金













大福社區 海上漂來的黃金
民國60年前後,宜蘭沿海忽然掀起了一股捕撈鰻苗的熱潮,從蘇澳到頭城蜿蜒數十公里的海岸,入冬後的夜晚,燈火通明,宛如不夜城;捕撈人潮一波波湧向海邊,大福居民少有不下海的。那幾年著實讓村民發了一筆財,本村就有不少人靠捕撈鰻苗讓孩子讀完大學、家裡蓋樓房的。近幾年來環境污染與惡化,鰻苗產量出奇的少,撈鰻客也隨之減少,搭建在海邊的蒙古包十室九空。現在就是漲到一尾三、四十元,一晚也撈不到幾尾,只能望海興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來大福嚐海鮮













大福社區 來大福嚐海鮮
大福原本盛產鮮蝦、九孔,3年前本村李建池先生,在濱海公路旁養殖台灣鯛魚。這種新品種的魚是從福壽魚改良的,以鹹水養殖,1年才能長到1公斤,但魚刺少,肉質鮮嫩,不輸紅魽,而魚皮含有豐富膠質,1斤多的最適合清蒸,超過3公斤可以做生魚片。因為養殖的人少,目前是台灣消費市場的「國寶魚」。李先生在養殖池旁開了一家台灣鯛美食館,現撈現做,可以做出十道鯛魚大餐。要想品嘗此地的特產—台灣鯛、鮮蝦、九孔,請來大福一遊,保證你口齒留香。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大家來牽罟













大福社區 大家來牽罟
民國40、50年代以前,大福還是個很典型的海濱村落,村民種田兼捕魚,常利用農閒到海邊「牽罟」。村內有幾戶大戶人家,購置小船、罟網等用具,當船主發現魚縱時,立即用海螺「嗚嗚嗚」的吹起來,村民立刻放下手邊工作,奔向海邊,把漁網抬到船上,再推船進海,在離岸數百公尺處撒網,然後海灘上的人則分左右兩邊,像拔河似的齊力拉網上岸。當活蹦亂跳的魚蝦被拉上岸時,大家莫不歡聲雷動,而參加者皆可分到漁獲。這種古老有趣又老少咸宜的捕魚方法,現在成了大福海濱最受歡迎的休閒活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濱海渡假村













大福社區 濱海渡假村
馬路東邊的沙崙下方,原是一片雜亂的老舊房舍。數年前被財團收購後,規劃成美麗又精緻的濱海渡假村,連帶使得周圍的矮房子,都改建成漂亮的洋房,整個社區煥然一新。居民不但有新房子住,渡假村也提供工作機會,加上絡繹不絕的遊客帶來的商機,帶動了大福的繁榮和知名度。這家宜蘭唯一靠海的渡假村,地理位置適中、休閒設施完善,開會、休閒、渡假皆相宜,極受各界的喜愛,曾榮獲上網率最高人氣的休閒渡假勝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百年刺桐













大福社區 百年刺桐
社區北邊的沙崙旁,原有兩棵樹齡超過200歲的刺桐。民國76年本鄉過嶺國小建校時,到此移走一棵,後來又以該棵老樹的枝條,栽種出30多棵小刺桐,形成一片刺桐林,如今子孫滿堂,每年五月間刺桐花開時,把過嶺國小的校園點綴得美麗極了,而留在大福的這棵老樹失伴之後,一直孤零零的聳立在荒煙蔓草間,兩年前樹旁建了一家建材行後,周圍環境才大大改善,現在他已有人作伴,不再寂寞了。民國93年秋末的強烈颱風,差點把它吹垮,好心的鄰居幫它修剪,雄偉的身軀突然矮了許多,不過現在又長出新芽,願它生生不息的一直活下去。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派出所













大福社區 派出所
礁溪警察分局大福派出所新建的廳舍,造型非常有特色,路過的人都會向他行注目禮。其正門是黑色的「龜山朝日」的造型,兩旁還有海豚飛躍的圖案,充滿濃濃的「宜蘭味」。派出所位於台二線濱海公路旁,來往車輛頻繁,假日到東北角海岸和宜蘭遊覽的車輛更多;為了維護治安,服務觀光客,大福派出所的地理位置更顯得重要。它是一間結合安全、服務和警政的多功能派出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