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協和社區-澤被蒼生─景德宮 協和社區 澤被蒼生─景德宮 景德宮位於中一結,與社區活動中心為鄰,原奉祀福德正神,後因改建目前奉祀五穀先帝,自道光年間創立迄今已160多年之久,早年未成立管理人制度,廟產股份被瓜分帶到外地,於民國38年9月2日在新生報刊登公告,籌回股份、設立賣渡証以求完整性,歷經六、七代主任委員,信徒漸眾。原先財產有3.6甲土地,光復後土地被放領〈375減租〉僅剩1分1廟地及6厘建地,開銷費用以徵收丁口稅維持廟務。廟內有「澤被蒼生」橫匾,係由地方仕紳恭請當時任監察院長之名書法家 于右任先生,所書寫之墨寶,殊屬難得。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協和社區-心的凝聚─社區活動中心 協和社區 心的凝聚─社區活動中心 位於景德宮旁的活動中心,提供居民及老人的聚會場所,更是社區最近舉辦如重陽敬老、新春踏青尋根、音樂的饗宴、好厝邊健康檢查、元極舞表演、成果展示等活動之主要場所。活動中心內有擺設簡單之運動設備,提供會員與社區居民們閒暇時活動筋骨、鍛鍊身體的所在,設立在活動中心的有鄉立托兒所協和分班,社區的居民將寶貝兒女交與認真負責的幼教老師教導,讓社區活動中心內洋溢一股活潑純真的氣息,在這裡可以看到本社區老、中、青三代的精神及永續的傳承。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協和社區-築夢踏實─未來的展望 協和社區 築夢踏實─未來的展望 本社區為傳統的農村社區,就現階段而言,邁向觀光及更高附加價值的精緻農業,為最佳之途徑,社區發展協會及社團組織發揮社區總體營造的精神及願景如下:一、辦理文化公益活動,推廣民俗才藝活動。二、落實政府政策,配合政令、環保等法紀宣導。三、提高生活素質、充實精神內涵,凝聚社區居民共識、熱心參與事務。四、珍惜歷史景觀資源、文化、古蹟資產保存與維護。五、促進農業現代化,結合社區產業,發展無污染的觀光事業。六、加強社區建設,維護環境衛生、美化,達成社區公園化之理想家園。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協和社區-尋根傳承─撒播希望的種子 協和社區 尋根傳承─撒播希望的種子 本社區在理事長李照禎先生的帶領下,希望將勤樸而實在的協和精神發揚出去,加強倫理精神及文化建設,以環保、觀光、米食產業等軟體建設為發展工作的重點,在各位理監事及社區會員共同奮鬥下,開發社區的特殊產業「粿的美食文化」。社區環境幽靜,民情純樸,農產豐富,聞名全省的親水公園位於本社區之內,更為社區開啟了觀光、休閒渡假、飯店、民宿等行業的商機。相信本社區在李理事長及歷任村長前瞻性的策略規劃下,攜手共創協和美好的未來,協和有夢且築夢踏實,美好的果實一定指日可待。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協和社區-資源豐富的好所在 協和社區 資源豐富的好所在 社區內有三大廟宇,中一結景德宮,大埔成安宮,?橄社福安宮及數座土地公廟及大眾廟,平時為居民心靈寄託及集會場所,也是民間文化傳承之所在。社區內冬山河親水公園名聞國內外,五股圳、大埔圳、黑水港、二結圳流經轄區內注入海洋,魚蝦類頗豐沛,是早期居民經濟來源之一。廣大的農田是著名的越光米及五農米的產地。此外目前亦正在推廣有機蔬菜種植、米酒釀造、古法燻製的鴨賞等。景觀資源豐富,建於清光緒7年(1881)的永安石板橋,為縣定古蹟。大型飯店、餐廳、民宿都頗具規模,還有加油站,花藝園、奇木館等,提供前來親水公園的遊客服務與選購。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協和社區-社區簡介 協和社區 社區簡介 本社區面積351.5公頃,總戶數962戶,人口3161人。位於五結鄉東南方,東隔季新、利澤兩村,西對五結村南與冬山鄉為鄰,北接孝威村,範圍包括中一結庄、大埔庄、?橄社及青仔地四部分,台灣光復後,將三庄一社合併成一村,並改名為協和村,希望四區聚落人民能協力相助,和平共處,共同開創新局之意。居民聚落大部沿著冬山河河畔分佈,以務農為業,親水公園在本轄區內,民國83年冬山河親水公園正式開放入園,帶來一波波觀光人潮,不僅打響了宜蘭的名聲也帶動本村開發與繁榮,外來人口增多,改變社區人口結構,商家、大樓林立,觀光飯店、餐廳、民宿如雨後春筍,帶給社區無限的商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未來願景 大福社區 未來願景 大福居民的五大心願(1)補天宮的香客大樓趕快建好,為全省香客提供更好的服務。(2)老舊的活動中心趕快改建,提供居民寬敞的活動場所。(3)養殖業早日復甦,重振經濟奇蹟。(4)闢建海濱公園成為遊憩勝地。(5)營造大福成為安康樂利的高水準生活空間。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海岸沙崙的變遷 大福社區 海岸沙崙的變遷 耆老們說:小時候,大福有三層沙崙、寬廣的海灘,沙崙上,有數座碉堡守著朝陽與浪花。曾幾何時,碉堡傾頹、埋沒了,海岸後退了,每當颱風大浪來襲,沙岸就被整層刨走,海水直撲沙崙腳下。然後,沙岸上築起一座座突堤並大量拋石,才換來海岸後退的減緩。蘭陽平原啊!美麗的沙岸逐日在受到侵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才華洋溢的鄉土畫家 大福社區 才華洋溢的鄉土畫家 住在大福補天宮斜對面、自強肉舖的吳長哲先生,喜歡繪畫。早年他到台北接受正規美術教育後,原先從事設計工作,後因母親發生車禍,家裡欠缺人手,只好回家幫忙賣豬肉。雖然從早忙到晚,但他仍然執著插畫、水彩畫、壓克力畫。民國93年本社區辦藝文展時,村民看到他的作品,才知道賣豬肉的阿哲,原來還是個畫家呢。他工作時用屠刀賺錢養家,閒暇時拾起畫筆從事創作,屠刀和畫筆交互運用,自得其樂,還真是個天才。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福社區-學出身的何教授 大福社區 學出身的何教授 何正榮君也是本村的博士之一。其父親何聰明先生早年以養鴨為業,後因鴨群染病,全軍覆沒,血本無歸,只得北上到工廠當工人。雖然父母皆目不識丁、經濟困乏,但仍排除萬難讓子女安心地受教育,小孩也個個奮發向上,不負父母所望,大兒子正宗君是高中老師,二兒子正春在銀行界服務,而正榮君排行第三,從大福國小、壯圍國中、宜蘭高中、清華大學一路苦讀,終以公費留學,獲得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回國貢獻所學,現在是嘉義中正大學教授,專攻光學、雷射等極精密尖端科技。其不畏艱難,奮發向上的苦學精神,值得年輕人學習。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