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協和社區-河面蛟龍─端午龍舟競賽













協和社區 河面蛟龍─端午龍舟競賽
農曆5月5日端午節,扒龍船是最熱鬧、最受歡迎的民俗盛會;所謂『五月五,龍船鼓滿街路』,就是最好的寫照。宜蘭縣龍舟錦標賽是前任縣長陳定南在民國71年任內開辦,迄今已有廿二年,每年在社區內的冬山河親水公園舉辦的龍舟競賽,已成為縣內每年最大的民俗體育活動之一,兩至三天賽程吸引數萬人次民眾觀賞。
民國93年端午節前,宜蘭縣政府決定龍舟錦標賽開全國之先,首次舉辦夜間龍舟競賽,活動主題為「蘭陽星空照龍舟」,每艘龍舟以五顏六色的小燈泡點亮,夜間在冬山河競速,猶如蛟龍在河面翻騰,炫耀奪目。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協和社區-國際童玩藝術節













協和社區 國際童玩藝術節
重視兒童教育的宜蘭縣,希望藉由舉辦以兒童為主要對象,同時兼具地方文化特色及國際交流的活動,來建立宜蘭新時代風貌,民國85年以「國際兒童嘉年華」為主軸企畫案,以「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為名的活動於焉開始,現今已成為宜蘭縣帶動文化產業、觀光活動的火車頭。
每年的童玩節主題內容豐富,為民眾營造一場童玩知識饗宴。國內國外的演出團隊,載歌載舞的表演,各具特色的民俗風格,讓前來觀賞的遊客嘆為觀止,亦留下深刻的印象。園區內的戲水設施在炎炎夏日裡最受歡迎,水迷宮、音樂噴泉以及倒轉水迷宮等,不論是大人、小孩,都可以在水世界中暢懷奔放,享受愉快的戲水經驗。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協和社區-長虹映波─利澤簡橋













協和社區 長虹映波─利澤簡橋
台七丙線橫跨冬山河的利澤簡橋原名為捷徑橋,是沿海的利澤地區通往五結、羅東鎮必經之處,因冬山河阻隔,需遠繞其他道路通行,民眾出入不便,經闢建乙座混凝土橋後,縮短民眾交通上之距離,故得名「捷徑橋」。民國80年間縣府為配合親水公園開園營運之景觀與功能的需要,改建為單孔鋼拱橋型式,大紅色的拱橋,橫跨約150公尺寬之冬山河,倒影河中,與晨曦晚霞、青山綠水相輝映,宛若長虹映波,四時變化氣象萬千,令人驚艷。因鋼拱橋氣勢宏偉,且結合冬山河親水公園景觀,巖然成為地區性之地標。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協和社區-協和之寶─冬山河親水公園













協和社區 協和之寶─冬山河親水公園
水是生命之源,河川更是大地的血脈。但近來由於水資源利用的改變,人們傍水而居的親密關係日漸疏離,冬山河親水公園的設立,喚回人類親水的天性,重建人與水之間的自然倫理,結合了政府的行政魄力、民間的參與及專家的智慧,展現出自然環境與人文建設,得到和諧平衡的具體成果,亦成為聞名的風景名勝地,因整治成功也被稱為『希望之河』。
除了硬體設施大量運用宜蘭傳統建材,處處呈現了既樸拙又精緻的「庄腳味」。軟體上,從傳統的龍舟競賽、國際性的名校西式划船賽、到每年暑假的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來到親水公園除了享受活動所帶來的刺激性,更可以充分體會宜蘭人的赤子情懷及純樸的風情。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協和社區-探尋舊地名─青仔地的由來













協和社區 探尋舊地名─青仔地的由來
青仔地位於協和路段,親水公園堤岸司令台對面,昔日為冬山河畔的荒埔地,居民以葉、林二姓居多。當地地勢低漥,冬山河整治之前,每逢大雨必淹且海水漲潮倒灌,無法種植水稻,而多種植藺草(鹹草),作為草蓆、草帽的原料。
青仔地地名由來已不可考,據已年近90高齡之地方耆老 林水盛老先生說法是因該地土地不適合種植水稻,而噶瑪蘭族種植俗稱青仔之檳榔樹,所以稱之為青仔地。也有另一說是因當地種植豆青(綠肥的一種)或染布的青仔樹等故稱之,因傍著冬山河,又有五股圳貫穿此聚落,景色十分幽美,置身其間,令人心曠神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協和社區-探尋舊地名─中一結的由來













協和社區 探尋舊地名─中一結的由來
中一結位於協和北路、中路鄰近孝威地帶,居民以林、何姓為主。地名與所有「結」的地名相同(以合股的方式,數十股為一結,以曉事而資多者為之首,稱為小結首。合數十小結首中舉一富強有力、公正服眾者為之首,名曰大結首) 。向政府具結申領墾照後,合資合力從事墾荒,以其編號稱呼,後來在該地形成聚落時,便以其為地名。
位於景德宮附近之林姓家族,祖先為習武之秀才,尚留有兩顆分別為「參佰觔(斤)」及「貳佰肆拾觔」之練武用石器,猶可見證早期先民尚武之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協和社區-探尋舊地名─?橄社的由來













協和社區 探尋舊地名─?橄社的由來
?橄社又稱打朗巷、達魯安、打那岸、打那軒,屬噶瑪蘭族打朗巷社,位於現在的五結中路西側、協和路兩旁,居民以陳、朱、馮、賴姓為主。
開蘭之初,該社約有五十戶人家,因漢人入墾,生存空間受到威脅而遷至加禮宛舊社、叭哩沙喃(今三星鄉)及花蓮等地。據噶瑪蘭廳志記載:「?橄社溪,在廳治(宜蘭市)東南二十公里?橄社之溪平陽中,以社得名」。同時『?橄社』地名也曾多次出現在水利調查的契約文書中,文中多言番界番田,可見其確為平埔族社,但早為漢人入墾,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於明治29年(1896)來宜蘭踏查平埔族群情況時,並未提到本處,本地當時可能早已成為純粹的漢庄。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協和社區-縣定古蹟─大埔永安石板橋













協和社區 縣定古蹟─大埔永安石板橋
大埔位於孝威南路南側,大埔排水線旁,居民以林、康二姓為主。據當地耆老口傳,拓荒初期,排水良好的區域先後被人開墾,最後僅剩排水較差的低地未開墾,自然形成一片荒埔地,因此得名。
大埔排水線上成安宮旁的永安石板橋(俗稱三板橋),早期橋的西南側有座渡船口,可通行『駁仔』船,輸運米穀雜貨到此地,為水路進入內地平原的要徑,原先是木造的便橋,因禁不起風吹雨打,本地居民於光緒7年〈1881〉募捐集資,重建成石橋,橋面為壓艙石鋪成,橋墩也是石板,在石板相接處是以榫接方式來穩固笨重石板,橋長約十四公尺,寬約一公尺,並以永安為名,矗立石碑,記載先民的付出。
民國88年進行修護與地景保存工程,並獲指定為縣定古蹟,四週環境樸拙、幽靜令人懷思古之幽情。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協和社區-開台遺跡─成安宮













協和社區 開台遺跡─成安宮
光緒19年(1893),大埔庄居民於現址濱臨永安石板橋橋頭集資,建成安宮奉祀開台國聖鄭成功,庇佑社稷民眾,祈求國泰民安。由於神威顯赫,保佑眾生十分靈驗,至昭和12年(1937)加以改建磚造屋宇,歷經四十有年的歲月,磚牆壁瓦已腐朽破損,迄至民國66年再募資重新建造,完成現今之畫棟雕樑的廟宇,香火嬝嬝,信徒眾多,是村民的信仰中心。廟旁農舍並保存有織草蔫機、鐵牛車等早期農耕的機具,一幅典型的古早農村景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協和社區-漳州開拓神蹟─福安宮













協和社區 漳州開拓神蹟─福安宮
福安宮奉祀之主神為「開漳聖王」,根據廟方記載在光緒10年(1884)有村民吳石樹以泥土雕塑「開漳聖王」神像一尊在家奉祀,因有靈感事蹟,鄰近居民前來求問,於是熱心信徒遂向「永鎮廟」刈香回來本村「福安宮」奉祀,為本村守護神。
日治時期,山胞不滿日人統治,常出沒騷擾日人及台胞,日政府徵召台灣人為「人夫」,是時被徵召之「人夫」都繫該廟「開漳聖王」香火臨陣,在戰場上聖王顯聖,頑強山胞終告投降。村民感激神恩浩大,將當時之草屋改建為磚造,至民國74年,正式向政府申請立案,召集信徒大會,組織重建委員會將廟宇改造成正面石龍盤柱,石獅鎮守,雕樑畫棟堂皇壯麗。現任主任委員林茂松先生熱心地方公益、出錢出力、慷慨奉獻,處理廟務20年以上,長期以來深獲地方各界的稱許和敬佩。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