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大忠社區-協天廟春秋祭典 大忠社區 協天廟春秋祭典 農曆正月13日為關聖帝君成仙吉日,亦是協天廟之春祭大典吉日,每年這天舉行「乞龜」拜拜,八大村民便以米糕與紅片粿,製作成兩隻大壽龜為春祭祭典之獻禮。為酬謝神明護佑之恩,並祈求來年平安順利,許願者更須以雙倍斤數甚至更多來還願,並於農曆正月16日舉行乞龜儀式。農曆6月24日為關聖帝君的聖誕千秋之日,「四佾舞」是為秋祭的祭典儀式之一。另外分靈到各地的帝君神像,都要「歸寧」祖廟。由於分佈廣闊,每一尊神像進殿時,便得馬上編號入座,此時大殿供滿千百座關聖帝君,蔚為奇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關公銅像 大忠社區 關公銅像 礁溪南下交叉路口,位在礁溪國中正對面的三角槽化島,有座關公騎神駒之銅像,在熙來攘往的車水馬龍中,非常醒目,是礁溪的地標,也是一件藝術品。作品出自林正仁藝術家之巧手,這位曾遠赴義大利國立卡拉拉美術學院雕塑系深造的他,闡述此創作理念,其一:塑造礁溪「觀光城市」的意象;其二:展現礁溪民俗文化的特色;其三:創造活力的公共空間。故以關公騎赤兔馬,右手持青龍偃月刀,左手捻鬚為主題造型。銅像在民國86年秋祭大典揭幕,並請名書畫家周澄教授書寫基座碑文。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礁溪協天廟 大忠社區 礁溪協天廟 協天廟是由清同治噶瑪蘭廳台鎮使者劉明燈上表,清廷頒旨?建的。協天廟建於清嘉慶9年(1804年),初期只有茅屋三間,只奉祀關聖帝君。日本大正3年(1914年)重修廟宇,添購各項祭壇設備,並置石獅於廟前。同年宜蘭廳警察課課長破例,請森林機關奉獻樟木,雕塑關平、周倉兩座神像陪祀。大正14年(1925年)又建戲台一座。民國55年建造牌樓,劃清聖地。之後眾信徒鑑於廟宇年久應修,提倡重建,因此成立管理委員會,信徒選出委員並組織修建委員會。翌年6月正式興工,正殿供奉關聖帝君,並以關平、周倉陪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礁溪老街 大忠社區 礁溪老街 礁溪老街一帶,地勢較高較乾燥,平埔族人鮮少涉足,先民移徙拓墾時,便擇此良地聚居。嘉慶5年(1800年),吳化途經礁溪,所率墾民,有部份亦定居於此處。關聖帝君顯靈稱此乃聖靈之地,林添郎公及林應獅公等人遂於協天廟址處,安奉帝君之神尊。之後以協天廟為中心,形成礁溪老街市之雛形。古時候設有東、西、南、北城門。東門在大義路尾的鐵路平交道下,土地公廟附近;西門在瓦茨邸;南門就在萬善堂;北門在中山路的礁溪街口附近。礁溪老街上有家60年歷史祖傳三代小吃(義眾小吃部)由林彩雲創立,起初用挑擔、推車,至今有一家店舖,味鮮料實,遵循古法製作魚羹,其招牌更名魚羹之家。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社區簡介 大忠社區 社區簡介 大忠社區舊名「頂堡」其範圍即礁溪老街至五峰旗,光復後以大忠為名,係源自協天廟所奉祀關聖帝君為忠義之代表人物。社區發展協會由當時村長賴寶川籌劃,於民國88年12月5日成立,過程篳路藍縷,雖然目前使用的活動中心是暫時的,但我們卻能將它發揮至最大的功能:譬如舉行社區各項會議,作為舞蹈練習、娛樂及休閒性社團等之活動聚會場地。我社區得天獨厚,轄內的協天廟香火鼎盛,又有礁溪國中、國小、中華電信、衛生所、戶政事務所、電池廠、杏和醫院等機關,還有著名的五峰旗風景區、聖母山莊和生態豐富的跑馬古道等。民國94年4月30日礁溪老爺溫泉酒店開幕,更豐富了本社區的觀光資源與就業機會,也帶動社區的經濟發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協和社區-成長的喜悅─社造成果發表會 協和社區 成長的喜悅─社造成果發表會 本社區舉辦「新春健行,鄉野尋根訪勝」活動,進而計畫由文建會指導的「走過社區,重現協和風華」為社造工作目標,理事長精心領導與理監事配合支持,營造員的調查訪視而完成編印並推出的「社區導覽手冊」,涵蓋社區內一切人文、地理、景觀、特產等,是社區營造發展重要的藍圖。在民國94年5月15日的社造成果展示活動現場,安排一連串表演、搓湯圓、趣味競賽及粿王比賽,還有烹飪班展現手藝的20餘種各類粿的食品展示,炒熱活動氣氛,更以電動車乘載參與貴賓、民眾實地繞遊景點,場面盛大熱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協和社區-旅遊的歇腳處─民宿渡假飯店 協和社區 旅遊的歇腳處─民宿渡假飯店 本社區因著名的冬山河親水公園揚名國際,每年七月份的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更將世界各地及全省的人們帶來此地,促成本社區內的民宿、渡假飯店林立。宜蘭的好山好水在社區內處處可見,以冬山河為主軸而成立的冬山河休閒農業區,範圍跨越了五結鄉以及冬山鄉。本社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及親水擁綠的景觀、現在已成為宜蘭縣重要的觀光遊憩區,其中有地中海魅力的風情渡假飯店,還有異國休閒情調的品味、歐式的浪漫、純淨、和善、舒適且幽雅的民宿等等,讓旅遊者的疲憊在此放鬆、轉換心情,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協和社區-音樂的饗宴─藝術文化在社區紮根 協和社區 音樂的饗宴─藝術文化在社區紮根 為了結合學校社團豐富資源與宜蘭當地社區團體,本社區提供活動中心予台北市師大附中國樂社與中山女高國樂社聯合舉辦藝文體驗國樂寒訓營(隨團老師12位,演奏學員70位) 。除了提供練習與活動場地外,並邀請國樂社在社區活動中心內舉辦音樂會,讓鄉親共享音樂的洗禮。音樂會中除了精采的國樂曲目表演,也有指導老師穿插介紹樂器。本社區藉由此次的音樂會,讓社區民眾認識國樂的樂器並提倡社區音樂欣賞的風氣,並將國樂之美與宜蘭的好山好水推廣至大眾,深化音樂教育及自然環境保育的觀念。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協和社區-永保安康─全縣好厝邊健檢觀摩 協和社區 永保安康─全縣好厝邊健檢觀摩 為了營造健康社區,造福鄉親,本社區和五結鄉衛生所共同舉辦多次健康講座及健康檢查活動,如CPR之實際示範教學、嬰幼兒之撫育、營養衛生常識之傳授、瘦身美姿之指導等,由於本社區積極投入協助、學習,獲邀參加縣內表演及示範,舉辦全縣好厝邊健檢觀摩,頗獲好評,同時亦協助舉辦『蘭陽好厝邊健康檢查』活動,提供社區居民免費多項健康檢查,讓鄉親健康獲得更多的照顧和保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協和社區-美食的巧手─媽媽烹飪班 協和社區 美食的巧手─媽媽烹飪班 時代進步,科技發達,生活中的美食文化也隨著提升,社區媽媽教室為了改善社區民眾住家室內美的藝術,開辦花藝講座,學習插花藝術,更配合李理事長夢幻社區的理想,營造米食的做粿文化,永續經營工作,舉辦美食與米粿等講座,學習蒸膳與作粿等技藝,同時與社區的健身團隊(元極舞隊)搭配結合,成為社區推展各種大小型活動的原動力。社區媽媽教室的隊長是葉素嬌理事與吳秀鑾理事,烹飪班成員來自社區家庭主婦,目前共計有30名成員,烹飪班以不定時聚會,互相切磋探討,向外請益求進步,已經有相當的廚藝水準。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