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大忠社區-國聖廟













大忠社區 國聖廟
清光緒21年(1895),一群住在協天廟附近的小孩子在廟後的楓香樹下,用泥土塑了一尊5吋高的神像,玩起拜神遊戲。不料其中一名小孩被附身而起乩說:「吾身乃是延平郡王開墾台灣的鄭成功,吾要駐在這裡!」此事傳開來,令居民們嘖嘖稱奇,故簡單的蓋了一間茅屋,安置著這尊神像,供人膜拜。
6年後,當地居民募款集資興建「國姓公廟」。民國66年新闢台9線時,「國姓公廟」正在道路中,故須拆除,因此神像就暫時奉於礁溪協天廟內。至民國83年的農曆11月11日才重建落成,並命名為「開台國聖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礁溪消費合作社













大忠社區 礁溪消費合作社
李清林議員有鑑於礁溪大量的觀光客及日漸增加的居民,遂招募地方人士共同經營消費合作社。位置設在和平路與仁愛路的轉角,佔地約1000坪,非常寬敞,交通便利、停車方便。民國88年5月24日隆重開幕,消費採會員制。其價格比一般超市更為優惠,日用品、雜貨、生鮮食物、罐頭和飲料…等應有盡有。不僅嘉惠鄉民及觀光客,並帶動地方繁榮與發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跑馬古道













大忠社區 跑馬古道
在德陽路與大忠路交會口,再往山邊五峰路200米,即是跑馬古道的南側出入口。其前身為清代的淡蘭便道,早期是先民進出礁溪及宜蘭,運送物資的重要聯外山徑。開發初期,為了採伐木材,設有木馬枕,故稱為「木馬路」。日軍改用馬車搬運軍需物資,並拓寬成為重要的守備道路,遂稱為「陸軍路」或「跑馬路」。迄台灣光復後,北宜公路全線通車,此段古道才失去運輸功能,而漸受遺忘。近年來林務局已整修成為生態觀察、踏青健行之國家級步道,其林相完整,有闊葉林木、蕨類、特種毛杜鵑、樹蛙、蝴蝶、大冠鷲及各式各樣的珍奇鳥雀等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聖母山莊傳奇













大忠社區 聖母山莊傳奇
沿著五峰旗瀑布前的登山叉路,可登上聖母山莊。聖母山莊的由來,是義大利沙列茲人,即巴修士,不辭辛苦,從山腳下用雙手雙腳搬運建材上山。
山腰的聖母塑像的傳奇有此一說:曾經有登山隊,從坪林入山,要從礁溪下山。到了此地時,天已黑了,心裡不免擔心害怕,只好虔誠的在聖母像前祈求保佑一路平安。5位隊員就秉燭摸黑下山,一路上跌跌撞撞,到了山腳下,停下來休息時,忽然看到相思樹上有白色人形,在黑暗中散發出光芒。當晚五人甚感莫名不解,後來才想到下山時,祈求聖母保佑之事。感激之餘,就在聖母瑪利亞顯現之地,建了此座聖母塑像作紀念。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五峰旗瀑布













大忠社區 五峰旗瀑布
耆老所說的「五方旂水淙」就是礁溪著名的風景區。噶瑪蘭廳誌有云:「…以形得名,五峰排列,如豎旗幟…」故名為「五峰旗瀑布」。
瀑布高100公尺,分為3層:下層高約20公尺,除瀑布下方自然形成水潭之外,順流而下亦有數處低窪的水潭,中層的水鍊由壁中穿出,高約30公尺,築有「觀瀑亭」視野極佳,可遠眺翠綠的山巒;最上層高約50公尺在狹窄的山谷中,奔流而下。
五峰幽谷是五峰旗瀑布的源頭,其入口處在土地廟旁,順著小路,上行約1小時可到達。那裡的水,非常清冽甘甜,旁邊還有露營地,知道的人並不多。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番仔路、和平路、補習街













大忠社區 番仔路、和平路、補習街
本社區綠美化最成功的道路「和平路」於民國82年拓寬。之前是石頭路,很狹窄,到處是草叢,過去很偏僻,少有人出入,從前是一條原住民下山出草必經之路,舊名為「番仔路」。
和平路兩旁擺放大型花盆,由各戶居民自動自發照顧。此項綠美化,是在前任社區理事長賴寶川女士,也是前村長任內的建樹之一。和平路的改變,塑造成寬敞、清靜、優美的街道,許多補習班紛紛遷來這裡;又在礁溪國小旁邊,側門的出入口,學生們下課後可直接到補習班或安親班,非常方便。因此和平路儼然成為「補習街」,下課後,銀鈴般悅耳的童言童語,散播在整條和平路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瓦茨邸—福陽商城













大忠社區 瓦茨邸—福陽商城
古時候一般平民百姓用茅草覆蓋當作屋頂,只有富人才住得起瓦片屋頂的房子。礁溪的福陽商城,也是礁溪的第一棟5層公寓大樓,簡稱「洋樓」,這裡就是瓦茨邸。
世居瓦茨邸的林氏宗族約300人,係前清武秀才林祖陳之後裔。林祖陳字妙修,年少修漢學,壯而習武,獲得「武秀才」之頭銜,在鄉裡頗為眾望。日本大正2年(1913年),獲日本總督府頒授紳章。大正10年10月(1921年)被任命為礁溪庄首任庄長。
武秀才第三代目前最年長的長輩,就是93歲的耆老林曾阿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礁溪老戲院













大忠社區 礁溪老戲院
礁溪戲院位於舊西門口,建於民國44年,為呂雲霖建築師負責監造的,業主為林松輝先生。面積300坪,建坪120坪,2樓挑高為放影機房,樓下是販賣部及辨公室。座位達1032個,因當時電視尚未普及,故帶動人潮,造成風光榮景實功不可沒。
當時以歌仔戲、電影為主,偶而也有台式話劇、歌舞團、特技團等演出,是礁溪鄉民主要的休閒娛樂之一,時常爆滿座無虛席。各機關團體、學校也都曾經借用做為開會、表演或學生畢業典禮。直至民國60年代電視普及,便結束營業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楓仔腳













大忠社區 楓仔腳
協天廟後方到戲院前,有整片楓樹參天,據附近的耆老說,因為闢建道路,整地築屋之故,楓香樹全遭砍除,或逐漸枯死。
以前在老楓樹下有間土地公廟,而附近居民都會帶子女來求「貫」。意思即若遇有吵鬧不休的孩子,便由父母準備雞酒、米糕,領著孩子一起來拜。還要摘一片楓葉,連同古代的方孔錢一起包好,用紅繩穿過,戴在孩子的脖子上。每年七夕,再回到樹下來換「貫」,直到16歲為止。目前仍有人照往例前去換「貫」,但小廟早已在開路時就被拆除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協天廟的老戲台













大忠社區 協天廟的老戲台
礁溪協天廟廟前原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老戲台,建於大正14年(1925年),是台灣僅存唯一的大木結構戲台。屋頂為「歇山重簷」式,是較尊貴的建築型式,加上高突地面的基座,更突顯出非凡的氣派。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有一座仿自協天廟老戲台之新戲台。
民國84年6月拆除戲台係因腹地不足,所拆掉之木材已搬至忠義大樓後方鐵皮屋內妥善保存。預定將來在戶政事務所舊址重建,照原來的樣式、建材再重建戲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