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大忠社區-社區守望相助隊













大忠社區 社區守望相助隊
本社區的守望相助隊,成立於民國89年12月。隊員將近70人,有男有女,其中不乏夫妻檔,使得社區守望相助隊,陽剛中帶柔和之氣。
隊員排班,平日輪流犧牲睡眠時間,執勤巡邏至凌晨時分為止。如遇社區內有婚喪喜慶,仍需出動人力支援,擔任交通疏導等維持秩序之工作。
隊員之間秉持互助合作之精神,犧牲奉獻,為的是使社區居民多一份安全與保障,同時社區居民彼此間的互動關係,也越來越緊密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盪鞦韆踢鈴鐺













大忠社區 盪鞦韆踢鈴鐺
盪鞦韆踢鈴鐺—結合力與美的表現,是礁溪傳統的一項民俗技藝,源自早年農業時代。每當農忙過後,正值中秋佳節,便藉此來聯絡情誼,消磨時間。同時更重要的是,青年男女才有機會見面,而後再進一步認識交往。
搭建前,首先上山採藤條與尋找大杉木作為主體結構,鞦韆架的高度有18呎,完全靠藤條固定,不用鐵釘,藉著老師傅的經驗累積,然後選定良辰吉日舉行動工儀式,並請關聖帝君作鎮壓煞,祈求搭建鞦韆架能安全完成。
停辦多年的盪鞦韆,前年藉「宜蘭縣政府社區營造員培訓輔導計劃」在前後任理事長賴寶川、歐鴻德的率領下,重現盛況,然而此一技藝也面臨後繼無人之窘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社區產業與農業













大忠社區 社區產業與農業
本社區地理環境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有三分之一為山丘地,即著名的五峰旗風景區,三分之一為城市,另三分一為農地。日治時代村民必須依靠農地種植甘藷、稻米、金棗及蔬菜以維持生計是居民認同的黃金地段。歷經社會變遷,工商業為主的時代,農地多為中老年村民渡假之場所,上班族能夠持續經營菜園的僅為少數。本社區林朝信理事在下班後不畏辛勞,種植鳳梨、金棗,更邀集六結社區理事長林福山先生在此種植桃果,共同分享農田之樂。林理事將其農地經營的有聲有色,成為社區優良典範。未來期盼規劃為觀光果園,與社區當地各項著名景點連結,締造礁溪未來套裝旅遊之先鋒。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五星級旅館-礁溪老爺大酒店













大忠社區 五星級旅館-礁溪老爺大酒店
民國94年4月,著名的五峰旗風景特定區注入了新泉源「礁溪老爺大酒店」。享有「居城市之中而不失山林之勝」的寧靜環境,以雪山山脈為屏障,左邊為青翠的山巒,右邊則為得子口溪及礁溪高爾夫球場,視野開闊,白天可以俯瞰整個太平洋,夜晚可以遠眺蘭陽平原的燦爛夜景。酒店以「日式溫泉旅館」型態為主,秉持簡潔與深度美感的設計。結合國人的使用習慣及方便性,加入西方旅館的經營理念,展現灑脫的後現代日式風格。此外,結合五峰旗瀑布、跑馬古道等健行步道,融入蘭陽氣息,包括象徵童玩節的裝置藝術及各鄉鎮農特產品等,在在流露出老爺酒店自然、樸實的風格,不禁讓人流連忘返。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山內礦泉水(礁溪廠)













大忠社區 山內礦泉水(礁溪廠)
民國77年,轉型成功的山內礦泉水股份有限公司,位置在五峰路上,得子口地段,公司轉型之前,原為海蜇皮加工廠。
山內水源取自地下,即雪山山脈所蘊藏之水脈,由於雪山山脈經年累月受到大自然雨水的洗禮,經過層層岩層的滲透、分解及過濾,所以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對人體相當有需要。
公司在民國86年通過食品GMP認證,品質嚴格把關,在飲料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位。目前有4種不同包裝的產品,其中「杯水」是山內最先在10多年前就開發出來,當時曾獨霸礦泉水市場,供不應求。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化龍二村













大忠社區 化龍二村
化龍二村是礁溪鄉最早成立的眷村,乃是民國37年陸軍後勤單位遷台,擴建陸軍204廠(礁溪寶昌廠),用來安置技術員領班及行政文書人員。民國44年興建完成,位置就在礁溪國小圍牆後邊,當初這裡土地夠大,地點較偏僻。
當時僅有18戶,房舍外牆為木板,牆壁則是竹簡混合黏土。門前有庭院,以竹籬笆圍著。由於當時薪資微薄,每家每戶都自己種菜及飼養家禽。眷村內家家戶戶情感融洽,很能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彼此互相照應、幫忙有如一大家庭。
民國66年國防部補助經費改建老舊眷村為混凝土鋼筋式樓房,也擴建為42戶後,成為今日眷村之模樣。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礁溪國小













大忠社區 礁溪國小
礁溪小學創校至今有97年了,社區老小一家四代都是礁溪國小校友,不足為奇。75歲的耆老張文鵠及曹錕同回憶當時,學種菜、養豬、堆肥等農課及「赤腳一年、書包無一半、便當無一半」的學校生活。
緬懷90多年來薪火相傳,礁溪國民學校在歷任校長與師生慘淡經營,社會賢達的關懷之下成長茁壯。民國42年遷校時,這裡原是平房及克難教室(牆壁為竹片編織及石灰築成,屋頂為一般紅瓦)。如今,校舍脫胎換骨成美侖美奐、巍娥壯觀的黌舍,周圍有寬敞的活動空間,綠意盎然的草皮。猶如醜陋的毛毛蟲,蛻變成為漂亮的彩蝶般,展現校園一股生生不息的新生命。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礁溪國民中學













大忠社區 礁溪國民中學
國中校址原本是礁溪國小,民國42年礁溪國小遷出後,賣給精忠部隊。民國45年成立頭城中學礁溪分部,曾借用國小2間教室上課。翌年經地方熱心父老倡議,集資購地向軍方買回,興建校舍,設立初級中學,民國57年8月改制國中。
學校歷經六任校長,現任校長為林義雄先生。畢業校友已達一萬六千多人,傑出校友如知名企業家吳松柏、薪傳獎的胡琴高手吳榮燦、超導體博士王銘杰、國術國手林志杰…等等。
民國67年闢中正路時,學校拆除了舊大門。民國92年新校舍落成,全面改換新設備。去年重新整裝校門及兩側花圃,今天的礁溪國中令人有煥然一新之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得子口溪堤防步道–社區健康步道













大忠社區 得子口溪堤防步道–社區健康步道
民國93年開始拓寬台9線,路旁萬善堂至忠民橋的得子口溪堤防,總長400公尺,便有了新的契機。之前雜草叢生,無人能及。在社區賴前理事長及理監事努力推動下,開發利用作為開放空間,社區志工總動員將此路段打通,並配合林務局植樹節之推廣「社區造林」理念,在此種上數百棵的玉蘭花、水黃皮及楓樹。又在縣議員的協助下,將堤防步道再進一步綠美化,做為晨跑、散步等運動空間。
新闢之步道通達三民社區,便利兩地居民,也自然形成一個情感之溝通橋樑。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基督教長老教會













大忠社區 基督教長老教會
1883-1893年間,加拿大宣教師馬偕醫師翻山越嶺進入宜蘭,為了向當地噶瑪蘭人宣教而設立長老教會。當年馬偕醫生行至番社頭〈壯圍新社村〉時,有奇立丹人夏介辣,八寶龍與烏面等3人,相迎入村。村中長老決定,全村將信奉耶穌,接著在抵美簡〈白雲村大竹圍〉、武暖〈光武村〉,此3地均設立禮拜堂。馬偕病逝後,各地教會急速衰微,1910年後,此三間教會已不存在了。
日本大正9年(1920),傳道局始在礁溪開設講義所,昭和2年(1927)曾遷移至大義村,昭和12年(1937)教會決定建堂,故在昭和14年(1940)建造磚瓦式的禮拜堂。民國51年重建至民國56年獻堂,然後保存至今的樣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