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羅莊社區-回顧與省思













羅莊社區 回顧與省思
十六份圳溝用來灌溉農田,昔日居民沿兩側居住,因無自來水,每天清晨必須提水,將家中的水缸注滿,婦女們利用清澈的河水洗滌衣物、閒話家常、聯絡感情,也是孩童撈魚戲水的好地方。這條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命之河,隨著環境改變,配合馬路拓寬加蓋而沈寂。(本圖由吳菊芬女士提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羅莊社區-大地之母













羅莊社區 大地之母
南門港流經羅東鎮市區後稱十六份圳,清朝時代是羅東鎮對外重要的一條船運河道,在今羅東聖母醫院北側與羅東國小交界處,設有羅東十六份圳閘門,其現址為南門路覆蓋。圳旁有三井寺及小涼亭,此閘門有蓄水及排洪等功能,提供羅莊十六份地區農田灌溉用水,早期羅東鎮龍舟賽曾在此舉辦。(本圖由吳菊芬女士提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羅莊社區-儒林記事













羅莊社區 儒林記事
早期的羅東國小(羅東公學校),學校雖已成立卻沒有自己的校地,只能借大眾廟上課(就在中正路上的城隍廟,當時稱為教場),十分不便與吵雜。日本明治40年(1907)當時地方仕紳張能旺先生捐出位於十六份的土地以供興學(即今校地),自此羅東國小成為當時溪南首屈一指的學術重鎮。大正7年(1918年)敕石記功「德被斯文」,碑文內容記述張老先生捐贈校地,功在儒林的事蹟。
「德被斯文」碑記如下:
竊以勒石紀功,千秋盛事,豐碑載德,萬事傳名,羅東公學校創設之初頗乏基址,時十六份庄富紳張能旺裔孫等,急公好義,悉將公學校所要用之地,全部寄附,如此實可謂有功儒林而流澤後世,我先帝陛下敕語云:「進廣公益,斯之謂歟。」爰掇數語,以垂不朽云。 大正7年10月1日羅東公學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羅莊社區-羅莊社區













羅莊社區 羅莊社區
古稱十六份屬羅東鎮管轄之羅莊里,東北方以十六份圳(南門港)與十八埒(東安里)、月眉(新群里)為鄰,東、南邊以冬螺圳與武罕、九份(冬山武淵村、群英村)為界,西邊以鐵路與南昌里相隔,清代時因16人合作開墾分配而得名,光復後以此地係羅東境內之庄腳(多農田)更名羅莊里。面積0.5536平方公里,居民3,120人。民國69年納入「北富農地重劃」,民國80年實施「羅莊市地重劃」,將羅莊劃分成東、西兩大區塊,西邊光榮路(環鎮道路)至鐵路間已變為大樓林立的新興住宅區,東側則依然保有農村風味,以「環境保護」為發展主軸,是一個典型的環保社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解構傳統思維的新建築-戶政、衛生聯合大樓













大忠社區 解構傳統思維的新建築-戶政、衛生聯合大樓
杏和醫院對面夾在基督教長老教會、育英托兒所及中華電信公司中間的一棟引人注目的新建築,即礁溪鄉戶政事務所、礁溪鄉衛生所聯合辦公大樓。民國93年8月3日,舉行盛大熱鬧的落成啟用典禮。
?開了傳統建築中軸拉開,左右對稱的思考,當建築物以不規則的形式呈現,確實引起向來保守的村民一陣議論。建築師把建築當作是一件藝術品,將當地的人文景觀與臨近的空間地貌融入,欣賞者的詮譯,見仁見智,各有所持。實用與美感,傳統與前衛、孰輕孰重,後人自有評斷,倒是建築師的知名度,與其特有的建築風格,經過此地,少有人不多看它一眼。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杏和醫院













大忠社區 杏和醫院
蔣醫師,高雄人,曾在台中榮民總醫院擔任外科駐院醫師、外科總醫師,並具有外骨科醫師資格。之後來到羅東博愛醫院任職後,有感於礁溪地區醫療資源缺乏,才決定設立診所,提供地區基層醫療及外科急救服務。
民國76年,起初診所設在中山路,毗鄰協天廟。8年後新蓋大樓擴大規模,在礁溪路上的杏和醫院,除了內、外、骨科外,更增加了物理治療及電腦斷層掃描等最新設備。
如今不僅礁溪、壯圍、頭城的民眾,看病方便多了,甚至不少蘇澳人也聞名前來就醫。同時觀光客傳開來,還專程包遊覽車來看病。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產婆—消失的行業













大忠社區 產婆—消失的行業
民國70年代,醫師證照改行新制,經驗豐富卻無照的產婆,遂漸漸走入歷史中。今年68歲的耆老許阿蘭女士,翻著新生兒的泛黃名冊,回憶著那曾經接生近兩千名嬰兒的過去輝煌的紀錄,難忘嫻熟的助產技術。
民國55年許阿蘭在礁溪熱鬧的舊路上,開西藥房兼產婆,為本地鄉下偏遠的產婦,提供到家的接生服務。她說生產前必須準備的東西有:沸騰的開水,火燼灰,麻油、當然還有消毒過的醫療器材和西藥。
臉上時時露出笑容,篤信基督教的許女士,在15年的產婆生涯中,不居功地將一切的榮耀,歸給全能的上帝。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耆老講古













大忠社區 耆老講古
為了蒐集社區歷史故事,社區發展協會去年特地辦了兩場耆老座談會。耆老們一場比一場更踴躍參加,發言更熱烈,欲罷不能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最高齡93歲的林曾阿幼,時間還沒到就穿戴整齊到場了。退休老師曹錕同、民代林金朝及公所退休、戶政機關退休等多位耆老,暢所欲言提供私房典故,實在有趣。
曹錕同耆老訴說礁溪國小點點滴滴的過往,住在國聖廟附近的林坤松耆老,談著廟的變遷經過。林炳華耆老則提供礁溪戲院始末。林蒼在耆老說起番仔路的過去。還有林木全、吳國裕、王子桐等等…,每位都是大忠之寶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社區營造成果













大忠社區 社區營造成果
每當社區舉辦活動如綠美化、園遊會、各式集會之時,大忠社區發展協會的幹部們,皆個個卯足全力總動員。
譬如:家政班發揮專長,負責提供餐飲、點心,媽媽們的手藝往往讓人驚奇。而前理事長的家就像是社區廚房,一群媽媽們在那裡忙進忙出,同心協力完成令人垂涎的風味餐。接著其他團隊精湛的表演,營造出歡樂氣氛,展現社區的活力。而我們的守望相助隊,總是擔任每次活動的搬運部隊,還有交通管制與維持會場秩序的重責,使活動能夠順利舉行,圓滿結束。然社區幹部們在活動前後密集會議討論,集思廣益,咱們一次比一次更有默契、更有創意。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忠社區-聞雞起舞營造健康社區













大忠社區 聞雞起舞營造健康社區
大忠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民國88年,至今已近7年餘,在賴前理事長及理監事齊心努力下,曾獲得縣政府社區營造評比優等。
早在政府推行全民運動,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之前,社區的阿公阿媽們、家裡的長輩、親戚、鄰居、朋友們一一組成了健身社團如:社區元極舞隊、大忠有氧健身會、大忠忠美健身會、社區十八式氣功隊及自強土風舞隊…等等。每天一大早或天未亮,風雨無阻的爬山健行、跳舞、練氣功。更經常參加縣內外及鄉所舉辦的各型活動,個個團員愈練愈健康,充滿著朝氣與活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