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羅莊社區-大鑼鼓踩高蹺













羅莊社區 大鑼鼓踩高蹺
廟會慶典總少不了鑼鼓喧天,第二屆方錦發理事長,邀集一群熱愛農村風味鑼鼓文化的居民籌組大鑼鼓隊於民國88年成立,聘請專業老師傳授敲鑼、打鼓的決竅,配合節奏及排場的技巧。民國90年結合羅東鎮藝穗節踩街活動,加入青少年踩高蹺隊伍,成立社區文化工作隊,每逢社區活動、廟會活動、迎接外賓、踩街活動均熱烈參與,鼓舞民心士氣提振團結精神,增加社區熱鬧且對文化傳承更是貢獻良多。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羅莊社區-逗腳手-來換工













羅莊社區 逗腳手-來換工
羅莊舊名「十六份」是典型的淳樸農村,居民務農為生,昔日機械未發達,一年兩季的插秧、割稻,都要結合厝邊隔壁的青壯年來『換工』,其中最令人懷念的是豐盛的點心、午餐及晚餐,農田主人會把家裡最好的菜餚端上桌,『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輪到最後的甚至一桌就有30道菜以上的山珍海味。庄內遇有婚喪喜慶,厝邊隔壁都會放下手邊工作,一起來『逗腳手』,典型的農村就是有這種溫馨的組合,進而強化社區的凝聚力。
註:早期農村每遇婚喪喜慶,莊民逗腳手要借桌椅、碗盤,主人家只準備筷子而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羅莊社區-石磨轉-米食香













羅莊社區 石磨轉-米食香
「羅莊」顧名思意就是羅東的田莊(庄腳),自古以水稻為主要農作物,村民對米食有一份難以割捨的情感,終日辛勤耕耘,所期盼的是三餐溫飽,而白飯就是最基本米糧。每逢節慶依祖先傳下的活動祭典,敬天地、拜祖先祈求平安,而點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米食糕餅。自新春至歲未,春、夏、秋、冬各種節慶來臨,家家戶戶高興地舂米磨米再搭配各式的佐料,製作甜粿、發粿、菜頭粿、包仔粿、黑草仔粿、紅龜粿、芋仔粿、碗粿、金瓜粿、九層吹……,讓終年辛勞的人們口中含著米香,感受一份歲月的悠遊與滿足的喜悅,我們將這份米食當成文化,永遠傳承。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羅莊社區-古厝新饕













羅莊社區 古厝新饕
淳樸農村、高級宅院。張正洪先生的「日式建築」有其獨特的風貌,採光良好、冬暖夏涼、庭前花木扶疏、荷塘含煙帶雨的柳絲搖曳,真有「觀荷紅芰花光潤、避暑綠楊木氣涼」的意境與「晴波浮席皆詩料、曉浪上簾歸畫圖」的享受,堪稱是早期羅莊高級宅院。這棟碩果僅存古色古香的日本式住宅雖已易主,但仍保存原有風貌,目前經營「簡餐」與鄰近大樓相比獨樹一格,在此用餐,令人有「雅趣久分交契密,高情坐得笑談香」。
地址:羅東鎮羅莊街425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羅莊社區-張家古厝-十六份姓張邸













羅莊社區 張家古厝-十六份姓張邸
相傳祭祀公業,張七合成公第17代大房掌門人——張能旺,經營土壟間〔碾米廠〕生意有成而建造。古厝所使用的石材、油面磚、木料均自福建船運而來。而建築師、工匠、亦來自內陸。民國70年代,陳定南縣長有意將張家古厝編入古蹟保存,遭張家子孫反對而作罷,至今任其倒塌荒廢,至為可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羅莊社區-田莊ㄟ城堡













羅莊社區 田莊ㄟ城堡
以前農村的房屋極為簡陋,經不起強風吹襲,以致在房屋四周種植高聳密集的長枝竹,不僅可以防止颱風吹襲、冬天北風凜冽凍膚、盜賊侵擾,夏天又可在竹圍下乘涼睡午覺、品茗、下棋、童玩遊戲等,竹圍底諸多往事難以抹滅。日治時代遇空襲轟炸時,居民都以竹圍來掩護。其中較具規模的包括鐵路腳的姓林邸、姓陳邸、姓宋邸、姓張邸,廟邊姓林邸、姓方邸、姓曾邸、姓江邸、姓洪邸、大張瓦厝邸等十餘個竹圍,而這些竹圍隨著時代的進步,住屋的更新及建地難覓的情況下,姓陳邸已改建為高級別墅,姓方邸已改建為「北鄉名邸」,姓江邸改建為溫哥華別墅,姓洪邸已改建為英雄世家,其餘的竹圍也漸漸在消失當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羅莊社區-靈龜祈福













羅莊社區 靈龜祈福
本社區結合仙蜜果產銷班,舉辦火龍果文化藝術節,精心籌劃一系列活動:社區巡禮認識羅莊、火龍果烹飪研習、寫生比賽、耆老講古火龍果大餐歡迎來品嚐、火龍果龜祈福法會,整個過程社區居民都很盛情的接待客人,有如羅莊人辦喜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羅莊社區-大樹下土地公













羅莊社區 大樹下土地公
虔誠的庄民、感恩的心,相傳姓江邸竹圍後方(今已建設為溫哥華別墅)有兩棵一大一小的荊棘樹(大的約需2、3人合抱),庄民每逢插秧收割、家中男嬰出生、豬母三朝(母豬生小豬)都會到此膜拜感謝土地公的庇佑。光復初期地方仕紳在大樹下建一土地公祠,民國60年間將土地公祠重建為福德廟。農曆2月初2及8月15日福德正神千秋,全庄住戶均會準備牲禮、水果、糕餅等前來祝壽,每月初2、16生意人做牙也會到福德廟來向土地公求財利,是庄民重要心靈寄託中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羅莊社區-九芎頭化觀音













羅莊社區 九芎頭化觀音
相傳一百年前在「十六份圳荊仔頭彎」流來一支九芎大樹瘤,居民將樹瘤雕成觀世音佛祖,在現址建一茅草小廟來膜拜稱佛祖廟,早期農業社會醫藥沒有今日發達,居民若有身體不適或家中遇事難抉擇,就會到佛祖廟燒香膜拜,祈求庇祐頗為靈驗,以致香火鼎盛,日治時代因廟宇管理規定,正名為慈安寺。民國60年間,由地方仕紳整建鋼筋混凝翅脊式廟宇,並於民國63年冬舉行慶成祭典。每年農曆2月19觀世音佛祖聖誕佳期,舉辦大型廟會活動,恭請天上聖母(媽祖)諸神列聖,遶境祈安活動,陣頭神像綿延數公里好不熱鬧。如今是社區居民的信仰中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羅莊社區-蛻變的喜悅













羅莊社區 蛻變的喜悅
十六份圳昔日是一條重要的船運河道,如今因路運發達而被取代。久未疏通的河道過於彎曲,加上土堤竹叢林立,經多年颱風與洪水的肆虐及下游排水不良經常氾濫成災,政府在民國69年實施北富農地重劃,將十六份圳截彎取直,並整治下游冬山河,使之發揮排水功能,因此十六份圳目前已成為羅東鎮最主要排洪河道。羅東鎮公所在民國92年爭取經費,以生態工法整治,環境綠美化斐然有成,河道兩旁也已規劃成自行車專用道。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