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民權社區-全民防煞













民權社區 全民防煞
民國92年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入侵台灣,宜蘭市首例疑似病例又發生在本社區內,一度造成大家的恐慌,社區即於民國92年5月17日晚上召開第一屆第二次理監事會中研議,如何讓社區住戶大家攜手全面抗疫,經與會顧問李明毅先生、楊坤田先生暨全體理監事的討論,一致認為防疫工作,人人有責,只要每一位民眾遵守政府所頒佈的方法,確實力行,必能讓SARS在最短時間內消失,所以居民必須主動配合量體溫,若有發燒症狀,應立即載上口罩就醫。本社區全體理監事及顧問共同集資購買最新科技產品簡易測量體溫片,於5月22日全面免費發送SARS警示卡予本社區每一家戶(全縣首創),隨時測量體溫來配合中央全民防疫計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民權社區-抗日先賢蔣渭水先生的故鄉













民權社區 抗日先賢蔣渭水先生的故鄉
領導台灣非武裝抗日民族運動的蔣渭水(1890-1931),是日治時代最重要的政治社會運動家,他所領導的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工友聯盟,從事反抗日本殖民政府的專制與苛政,爭取台灣同胞的自由與平等,犧牲奮鬥,堅強不屈,成為台灣人自覺運動的主要象徵,更為台灣近代史寫下了可歌可泣的重要史頁。而宜蘭市正是這位賢者生長的故鄉,這是宜蘭人莫大的光榮。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抗日鬥士,宜蘭市內這條通過民權社區的省道「渭水路」即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可惜這條二次大戰後命名的渭水路,竟然很諷刺的依宜蘭縣政府的省道統一命名政策,於民國93年8月23日(剛好是73年前於台北市舉行的蔣渭水大眾葬告別式的同一日)由省道旁住戶投票下,被「中山路」所取代,這是一件很令人感傷與遺憾的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民權社區-空留回憶-追尋鼠疫醫院的省思













民權社區 空留回憶-追尋鼠疫醫院的省思
社區的中心地帶-復興路、中山路、農權路、中華路所圍成的這一區塊,現在雖然蓋上了警察局、衛生所、自來所公司宜蘭營運所,及警察局停車場等雄偉的辦公大樓,及寬敞的停車場,但在老一輩社區居民的心中卻永難忘懷那一頁頁的辛酸。早期醫療不發達,一種經由老鼠傳播的傳染病-鼠疫,無藥可醫,日本政府就在這一塊地上蓋了簡易醫院,將患者集中,束手無策,待其自然死亡之後,即送至「燒死番」(現今宜蘭高中操場)火化之,傳說中亦有逕行就地掩埋之,是以蓋在該處之警察局官舍,偶有靈異事件傳聞,而該警局官舍少有人進住,荒煙蔓草,更增添幾許神秘。從日治至現今傳染病之預防與治療實為衛生醫政單位重要之課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民權社區-香火鼎盛-鎮南宮













民權社區 香火鼎盛-鎮南宮
鎮南宮建在民權社區,早期地名叫南門外帝君廟,宮內奉拜關聖帝君,本宮有百年歷史,當初建築是木造廟宇(聽說以前是用泥土雕塑神像),坐南向北,廟內建坪不到5坪,神尊只有三尊,廟前有小庭園,因早期神農路路寬及民權路寬只有6公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光復後在原地改建磚木造,建坪約8坪左右,廟邊建有乙座(燒金紙用)金亭,(廟前有乙處自來水供附近民眾使用),民國58年神農路拓寬前,地方信徒耆老熱心募款,興建現有RC磚造,改建坐東向西,並且加漆眾神尊,雖然廟宇沒什麼古蹟特色,但鎮南宮歷史很久,10多年前成立管理委員會處理一切廟務,每年農曆6月24日是本宮關聖帝君聖誕,有多方信徒來參拜,香火鼎盛是本社區民間重要信仰寺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民權社區-斑剝的日式庭院眷舍













民權社區 斑剝的日式庭院眷舍
木造眷舍興建於日治時期。台灣光復後,政府單位轉撥配給宜蘭農校(今宜蘭大學)、蘭陽女中作為教職員宿舍。
光復初期,由於政府經費拮据,所有建設幾乎全盤停頓,以致年久失修,每遇颱風過境,損害尤烈。迨至民國52年前後,學校經費稍微寬鬆後,立即於每戶中加蓋一間四坪左右的水泥平房,供作防颱之用。
這批眷舍屬日式庭院、木構建築,庭院寬敞、冬暖夏涼,種樹蒔花,居住舒適怡人。
民國60年代以後,台灣經濟快速起飛,連棟透天式、雙併式、公寓大廈的興建日趨普遍,相形之下,這批老舊眷舍將慢慢地走入了歷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民權社區-豆油館













民權社區 豆油館
日治時代末期富商林本源家族在宜蘭現址農耕地修建木造紅瓦厝,分別為東、南、北三棟做為醬油工廠,林家醬油遠近馳名。醬油俗稱「豆油」,「豆油館」因而得名。
「豆油館」東棟採用日式地板房舍建築共四間,中間設有手拉車通道「巷衖」,左右各有二間做為辦公處和幹部宿舍。南棟有八間、北棟有五間是醬油工廠和職工宿舍,磚造方形煙囪設在南棟第五間屋後。三棟呈U字型排列,中間是曬醬油廣場,廣場東北角有一口自流井-「田井」,供應全部用水。
「豆油館」歷經民國50年9月12日波密拉颱風及民國51年8月5日歐珀颱風侵襲造成嚴重災害。房舍已無原來面貌,僅殘存南棟東側二間房舍和廣場東北角那一口「田井」的遺跡,供後人回憶而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民權社區-里阿卡路













民權社區 里阿卡路
社區南端地標處-即舊稱三角仔,是昔日農民進城的前哨站「土礱間」(碾米廠)集中地,最著名亦是當時最大的老字號「新茂興碾米廠」即位於此,老東家為現在森田園藝負責人陳嵩嵐的祖父陳木杞老先生。每逢稻田收割,農民就會用「里阿卡」手拉車將米榖運到「土礱間」換取金錢,購買其他生活用品,因此在嵐峰路一帶「里阿卡」絡繹不絕,居民就以「里阿卡路」稱呼之,此乃「里阿卡路」之由來。台灣光復後該地商人羅添木先生及陳木杞先生經營米穀買賣商務,其範圍含蘭陽溪以北,包括宜蘭市大部分及壯圍、員山部分地區,兼營生產米乾供糕餅店製作食品原料,另以米仔麩出售,供當時貧困家庭撫養幼兒之代替奶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民權社區-方德順古宅













民權社區 方德順古宅
現今中山路(原渭水路)最有文史意義的建築,就屬三級古蹟的昭應宮及本社區內的方德順古宅了。
方德順古厝興建至今已有70年的歷史,歲月的軌跡,雖為它的外表刻畫了幾許的斑剝,但卻無損內部的結構於萬一。
方家在日治時代向廖燦輝先生購得瓦厝三間,最南邊的這一間於方阿仁先生時改建為現今之歐式建築並取「方德順」為店名,經營什貨生意,生意興隆顧客涵蓋宜蘭、員山、三星、壯圍等地區的民眾,光復初期部份物資配給管制,始結束營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民權社區-林家紅瓦厝













民權社區 林家紅瓦厝
紅瓦厝是由林氏渡台六世林樹先生所建,因當時兄弟分居,在民國35年經人介紹向林本源先生租耕農地,於9月中帶領全家,由壯圍鄉美福村遷移來此耕作,因初來宜蘭無居所,暫時借住豆油館房舍。民國36年底才在本農地填土建築草茅房屋,於民國37年初完成搬入定居。經全體家人共同努力與打拼,稍有積蓄,始於民國41年用里阿卡拖運砂石磚瓦等建材,改建為磚造紅瓦厝。在此居住孕育繁衍的子孫約近百人,因時空的轉變已非昔日的農業社會,現均分散居住各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民權社區-示範農家













民權社區 示範農家
世居於本社區居民林阿渭先生,為早期政府推廣農業機械化農耕時期的先驅,全心致力於農機耕耘技術的提升,配合農業單位品種改良、示範農田設置與辦理示範成果觀摩等,成效顯著,於民國52年由台灣省政府糧食局選定為示範農家。而後仍積極的協助農政及農業推廣單位推廣農作物栽培,使我們的稻米生產單位面積產量倍數成長,對我國農業發展功不可沒,於民國57年再度膺選為示範農家接受表揚。而今本社區已發展成為市區,但本示範農家在郊區尚有農田耕作,生產技術仍然被肯定。農家至今仍保有鬧區中純樸雅靜的生活特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