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玉田社區-玉田國小













玉田社區 玉田國小
日治時代本村無學校,子弟須遠赴鄰村就讀,相當不便。光復後經由村民爭取,乃於1946年9月利用踏踏集會所設立四結國校玉田分班。至1948年6月,當時的村長吳坤榮先生捐地一公頃做為校地,並募款建校,還發動村民到村長的山上砍柴當樑柱,乃得以興建兩間教室,成為四結國小玉田分校,同年8月1日則奉准獨立為玉田國民學校。之後歷經50幾個寒暑,在政府、地方仕紳與學校老師們努力不懈之下,乃有今日之規模,也造就無數玉田子弟成為社會棟梁。
玉田金言: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玉田社區-踏水車與戽斗













玉田社區 踏水車與戽斗
茅埔一帶是古蘭陽溪沖積的高灘地,地勢較二龍河高,以致乾旱時難以取水灌溉,但當二龍河氾濫時,卻也會淹水成災。這種艱困的「看天田」,「踏水車」及「戽斗」就成了很重要的農耕工具。在稻子種了30天之內,乾旱天要踏水車來取河水灌田,下雨淹水時則用戽斗將水戽出。這是本地的特色,踏水車與戽水時,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出動,有時累到三更半夜,會從水車上摔下來。
玉田金言:不求金玉重重貴,但願兒孫個個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玉田社區-古早味─菜脯香













玉田社區 古早味─菜脯香
本村製作菜脯的方法是將菜頭洗淨之後,連皮切成小塊或切片,陰乾後加鹽,再壓製二天便大功告成,成品不添加任何防腐劑,有古早味的菜脯香。1995年全國文藝季時,這味「古早菜脯」經過美麗的包裝,甚受到參觀者喜愛。
玉田金言: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立。好酒出深巷,嚴父出孝子。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玉田社區-老阿伯的手藝













玉田社區 老阿伯的手藝
老阿伯從小生長在玉田,想當年,為了全家的三餐,一大早即下田工作。那怕烈日當空、風吹雨淋,老阿伯一身粗布衣,一雙手足就以「真皮」與大地做最直接的接觸。
雖然沒有高學歷,老阿伯卻能善用智慧及當地資源,在農閒之時,利用稻草編織既實用又高雅的拖鞋─草拖鞋,來保護自已的雙腳。老阿伯說:穿著草拖鞋,除有稻草香外,也不會得到香港腳。這得意的手藝,老阿伯不甘讓它失傳,有意學習者可洽協會報名。
玉田金言:池塘積水須防旱,田地深耕足養家。根深不怕風動搖,樹正無愁月影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玉田社區-修了證書













玉田社區 修了證書
日治末期,為了推廣皇民化運動,普及日語,在各地設置日語講習所,教導當地民眾學習日語。
在典型的農庄-玉田也不例外,利用當時的集會所(今日玉田國小的前身),做為教學所在。修習一定的時數之後,即發給「修了證書」,相當於今日的學分證書。
玉田金言: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玉田社區-阮的期待













玉田社區 阮的期待
玉田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居民多半務農,最大的產物是稻米。
自古以來,玉田人不論男女老少,莫不擅長於農務。種植水稻從插秧至收成,無論踏稻、?草、駛牛犁田、插秧、割稻、曬稻子、鼓風鼓,樣樣都須大量人力,因此全庄人都會互相換工逗幫忙,共同完成。到了收成的季節,每張臉龐上都顯露著一同豐收的喜悅。
農忙時,拿鋤頭掘田頭,農閒時,夯獅頭、拼拳頭,勤奮的玉田人終於營造出屬於自己的文化與產業—「玉田稻米」、「玉田弄獅」。且拭目以待,我們玉田人有的是勇敢不懈的精神,有朝一日,玉田終將再度脫穎而出,茅埔菜脯香全庄,「玉田米」供不應求。
玉田金言: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玉田社區-玉田古厝













玉田社區 玉田古厝
百餘年前,吳家的祖先來到玉田,身無分文,以「瞨田做農」維生,為了起造一間棲身之所,乃前往林尾(林美)山上,割取「菅蓁」做屋牆的建材。望著腳下廣大的蘭陽平原,有感於「無田頭就無勢頭」,乃在庄內借到40元,部份用來建造房屋,部份用來購買田地,開始打拼事業。
起初,吳家的居所僅為一間10坪不到的草屋,但經過族人同心協力、努力耕耘,不數年即擁有40餘甲田地,並建造雙龍式三合院,而吳家後代子弟也都秉持其先人努力不懈的精神,在各行各業都很有成就,成為玉田的第一大望族。
玉田金言: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玉田社區-茅埔堡路的舊橋













玉田社區 茅埔堡路的舊橋
這一座百餘年的舊橋,橋圍由磚塊砌成,形式古色古香。它橫跨茅埔港圳,曾是茅埔與塭底的聯絡要道。據傳此橋是由兩庄人士集資所建,官方並無紀錄,因此實際興建年代已不可考。本地實施農地重劃之後,有了新橋,這座小橋便功成身退了。
玉田金言:流水下灘非有意,白雲出岫本無心;當時若不登高望,誰信東流海樣深。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玉田社區-車路頭庄













玉田社區 車路頭庄
古早時候,蘭陽平原裡河川密佈而又漂移不定,陸路難行,因此內陸運輸乃以河川航運為主,而水陸轉運的地方,就稱為「車路頭」。
「車路頭庄」位於玉田村的東半側,與礁溪塭底及壯圍大福相鄰。庄內有十三股溪,早年曾是宜蘭河的支流,在「三抱竹」匯入宜蘭河後,繼續北流至烏石港出海。由於這裡是烏石港進出口貨物的水陸轉運點,因此行旅繁忙,在清代及日治都自成一庄。1924年鐵路通車之後,內河航運驟然沒落,「車路頭庄」乃迅速蕭條,光復後則併入本村。
玉田金言: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玉田社區-踏踏社













玉田社區 踏踏社
踏踏社位於玉田村的南半部,約在加油站一帶,1650年代荷蘭人稱之為Tabbetab,謂有40戶、201人;之後漢人稱之為「倒麥倒麥」或「達普達普」;通判姚瑩在《東槎紀略》載:「道光元年(1821年)踏踏社有161人、頭目名為武歹」;《噶瑪蘭廳誌》(1852年)則載:「達普達普即踏踏,屬淇武蘭庄」;1904年日本人測繪的堡圖則記載為「踏踏庄」與「踏踏社」。
踏踏曾是一個大社,可是經不起大批漢人入墾的洪流,沒幾年便人煙渺茫,如今僅殘留一小塊墓龜,憑弔著從荷蘭、滿清、日治、到民國的歲月痕跡。
玉田金言:會說說都市,不會說屋裡;一人傳虛,百人傳實。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