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大興社區-歷史的長河-林吉記圳 大興社區 歷史的長河-林吉記圳 火燒城開墾時,由詹阿闕先生在武荖坑取水開鑿火燒圍圳。1818年(嘉慶23年)賣武老坑取水口的水權一半給林寶春圳,形成一陂兩圳,1863年(同治2年)林秋華等買下火燒圍圳,更名為林吉記圳。將近190年來,這條水圳源源不絕的引進武荖坑清澈的水源,灌溉火燒城一帶良田。祖先們依靠圳水安家立命,孕育火燒城的眾多子孫。喝圳水長大的火燒城子弟,當知飲水思源,愛鄉愛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興社區-生機盎然的老茄苳 大興社區 生機盎然的老茄苳 振安宮前有一棵老茄苳,是宜蘭縣政府列管的老樹中,唯一從外縣市移植而來,老茄苳原本生長在花蓮縣和平的蘇花公路旁,民國72年蘇花公路拓寬,必須將老樹砍除,恰由冬山鄉的一位營造商得標,就想盡辦法,將這棵老樹移植到振安宮廟前空地上。民國81年,經鑑定樹齡已300多年,老樹雖老,?生機盎然,樹幹長有兩顆樹瘤,極似玉女雙峰。許多久婚不育的夫妻,常到此撫摸雙峰,祈求早生貴子,雙峰也越來越豐滿壯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興社區-一號及二號環保公園 大興社區 一號及二號環保公園 龍德工業區設立於民國64年,區內大小工廠約三百家,原水尾仔拆遷約百戶人家,是工廠、住家密集的地方。為讓眾多員工及居民有休閒的所在,就規劃設置1號、2號環保公園,但隨經濟不景氣,發展未及,以至計畫被擱置下來,目前兩處公園用地經社區用心經營設有兒童遊樂設施、籃球場、涼亭、綠樹及草皮等,是工業區內作業人員,紓解工作壓力,附近居民,話家常最方便的地方,也是外勞經常聚集的所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興社區-城隍廟 大興社區 城隍廟 城隍廟城隍廟—有應媽會找失蹤孩童,有應公廟供奉38具無頭顱的骨骸。龍德工業區設立時,兩廟遷移合併改建為城隍廟,農曆7月振安宮普渡,必定會請城隍爺與會。龍安宮龍安宮–位居龍德工業區內,奉祀抗清英雄鄭成功,香火鼎盛。為工業區內民俗、信仰膜拜中心,更是附近居民,閒聊話家常、休憩的好地方。民國94年舉辦全國性開台聖王鄭成功春季聯誼會,給地方帶來文化藝術饗宴。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興社區-土地公廟 大興社區 土地公廟 土地公廟位於火燒城內,在一百年前就建有石壁瓦頂的小廟,戰後才改建加大,廟裏的土地公、土地婆是本區域居民的守護神,每天由居民輪流上香拜拜,每年農曆2月2日、中秋和年底,家家戶戶都來土地公廟前拜平安,祈求風調雨順,全家平安,六畜興旺。大眾爺廟以前,在火燒城一帶開墾遇到無主墳墓或挖到骨骸,是最棘手的事,為了撫慰亡靈,讓祂們有安適的歸所,約在民國64年興建大眾爺廟,將這些遺骨安奉在廟裏。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興社區-扶鸞問事 大興社區 扶鸞問事 信眾如遇家運不順、婚姻、事業、身體病痛、小孩不乖受驚嚇等等疑難雜症,就會到振安宮求助眾神明。振安宮扶鸞是武轎式,由二人抬轎,事主將疑難待解之事告知,乩童就依示恭請神靈駕臨,輦轎在案桌上畫著圖案,由桌頭解讀。然後依神靈指示辦事消災解厄,林阿清先生目前是振安宮的祭典組長,組員共15人左右,年齡都在60至70歲左右大家都是義務職,歡喜做好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興社區-王爺公過火真熱鬧 大興社區 王爺公過火真熱鬧 大興振安宮為全台三山國王廟聯誼會總會,每年三次的「過火」儀式,盛大隆重,過程嚴謹,參與者先經「塗符」淨身,再由廟公帶領繞場,此時廟公手持「茉草」沾符水,揮洒四週,清淨場地,三巡過後,再由聖誕神尊之輦轎引領信眾從火堆中依序通過。大興振安宮「過火」係由信徒敬獻紙錢為火材,每次都是二、三卡車,可見信徒之虔誠,而「過火」儀式中之「符水」、「茉草」更是信徒的最愛,爭相取回家中,可保平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興社區-振安宮三寶:陰陽劍、銅鏡、古香爐 大興社區 振安宮三寶:陰陽劍、銅鏡、古香爐 陰陽寶劍:據說38位先賢來開墾時,就帶來陰陽寶劍和銅鏡,陰陽寶劍兩劍合而為一,插入同一劍鞘,劍柄外觀像一支劍的劍柄,取出劍後,可分為陰陽兩劍。銅鏡:來源同陰陽寶劍,銅鏡和陰陽寶劍同為辟邪、驅魔的法器。目前,振安宮只在中元普渡法會使用,法會中將陰陽寶劍、銅鏡、油燈、秤、尺等五寶放置米斗上作為法器。古爐:在後殿二樓有一個清咸豐7年(1857年)的石香爐,是猴猴仔信眾劉國所先生答謝的。後殿落成時,劉家子孫另捐新香爐一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興社區-火燒城的王爺廟-振安宮 大興社區 火燒城的王爺廟-振安宮 大興地區約在1812年由粵籍移民入墾。在今新城法華寺現址,搭建茅屋小廟奉祀二王,後來遷移到吳氏厝前。約在清末由林本源捐地,在現址新建石牆紅瓦三門式王爺廟奉祀三山國王神座,民國73年增建後殿。振安宮現為香和、東城、大興三村等庄民的民俗信仰中心,香火鼎盛。歷經數次增建,始有現今美侖美奐的大廟規模。因香火鼎盛,信徒分佈各地,遂有信徒回振安宮刈香建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興社區-武荖坑與火燒城的過往 大興社區 武荖坑與火燒城的過往 早期火燒城人,開墾武荖坑,種植茅草、茶葉。如今事過境遷,先民遺跡,我們仍然可以觀其一、二,而武荖坑更成為今日政府開發供民眾休閒的場所,對於地方觀光體系,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每年的綠色博覽會,都吸引國內外觀光遊客,絡繹不絕,到此一遊。好山好水,天然景觀的綠色草原、潺潺溪流,水質清澈,是最佳的旅遊景點之一,早期火燒城人的開墾貢獻實功不可沒。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