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大興社區-社區安全的守護者-守望相助隊 大興社區 社區安全的守護者-守望相助隊 龍德工業區,就在本社區,雖提供居民就業機會,但外勞的引進,影響社區的治安,民國84年在莊朝旺理事長的號召下,成立「大興社區守望相助隊」巡守社區。自守望相助成立以來,社區治安明顯改善。歷任隊長劉長流、黃昭郎,現任隊長游朝陽,隊員70多人,除平時排班巡守外,社區舉辦活動或社區居民大小事時交通秩序之維護及安全維護,守望相助隊都會一肩扛起,他們的犧牲奉獻,負責盡職,令人敬佩感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興社區-休閒的好所在-鴨母埤仔 大興社區 休閒的好所在-鴨母埤仔 金榮發湧泉,位於社區北端,東興國小旁,是一處天然湧泉,早期稱作鴨母埤,係一灌溉用水之埤塘,湧泉水源充沛,水質清徹,水生植物、魚蝦豐富,早年除灌溉外更是居民捕魚撈蝦摸蜆的好所在,更是小孩戲水的天然游泳池,後因工業區之開發,水田變工廠,湧泉遭遺忘,雜草叢生,民國90年北宜高就在湧泉旁施工,轟隆轟隆的築路聲,震醒社區居民的警覺,再度對湧泉加以關注,湧泉水域面積只有半公頃,但水生植物相當豐富,又鄰近學校,現在已整理成為水生植物生態園,是教學、休憩的好所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興社區-長者的俱樂部 大興社區 長者的俱樂部 民國70年在黃添枝先生等人的熱心奔走下,大興社區長壽俱樂部正式成立,是社區成員最多的團隊,目前會員二百多人。25年來,他們彼此關懷,溫馨滿盈。平時大家相聚大樹下唸歌、下棋、慶生。遇有社區舉辦活動,振安宮熱鬧的廟會,他們都會熱心的協助參與,使活動辦得熱鬧滾滾。現任會長林阿發先生,熱心?與,使長壽俱樂部更有活力與和諧,像一個大家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興社區-錦成仔伯和老歌仔班 大興社區 錦成仔伯和老歌仔班 本社區歌仔班聞名溪南,歌仔班的主唱簡錦城先生人稱錦城仔伯,生角是本行反串旦角更是一絕,古早的橋頭詩,琅琅上口。89歲人瑞邱連春先生至今樂此不疲,宜蘭縣社造10年成果展,陳碧練先生帶領全團擔綱演出,贏得最熱烈的掌聲。歌仔班成員10人,均年逾70,但對歌仔班乃深深愛著它,現因年青人四處謀生,有後繼無人之虞,對傳承更是憂心,歡迎後生一起來參與,讓這社區傳統藝術之光,永續流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興社區-化腐朽為神奇-環保工藝創作- 大興社區 化腐朽為神奇-環保工藝創作- 回收木家具,廢木料,也能做為工藝再生利用!社區青年謝東育先生推展環保再生藝品,以廢棄的木料為素材,包括回收的家具、工程模板、包裝木板、電纜線木軸、棧板等。利用碳燒處理,除防腐防蛀外,更能呈現質樸特殊的木紋之美。他創作的木紋畫,曾獲全國藝術創作比賽優勝。為推廣這項環保工藝,他很樂意提供機具、設備教導社區居民、學生創作再生工藝品。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興社區-阿公阿嬤來講古-耆老座談 大興社區 阿公阿嬤來講古-耆老座談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阿公阿嬤的知識與經驗是一部活歷史,古早古早發生也代誌,他們都記得清清楚楚,三五老友相聚,老茄苳樹下或洗衣棚,講起以前小時候的生活點滴,開墾的艱辛與甘苦;談民俗典故、地方歷史、對地方產生影響的陳年往事,好像才發生不久的事,讓後生晚輩聽來感受無限的溫馨與甜蜜,也給年青人寶貴的人生經驗與啟示。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興社區-喚起居民共同記憶的古文物 大興社區 喚起居民共同記憶的古文物 八腳眠床、四腳眠床、腳桶、石磨仔、赤箕、魚籠、腳桶、米籮、籤擔、牛擔、豬槽、棕簑、碌碡、石臼、舂槌、草鍥仔、大罩、石磨仔、風鼓、大拖、秤仔、謝籃等,這些都是早期農業社會,農民利用木材、石材、植物藤類等原始材料製作,經常使用的生活器具,現今都已被鐵、鋁、塑膠、化學製品所取代,看到這些古文物,就想到古早古早的時候,生活的艱苦,但回味起來,卻甜蜜在心頭,也感嘆時間的無情,歲月催人老。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興社區-老照片說故事 大興社區 老照片說故事 手摹-這是一張清咸豐10年(1860年)的土地買賣契約書,記載著平埔族人賣地給漢人的買賣合約。平埔族人不識字,只能按手摹,銀貨兩訖。這張照片似乎在述說一段平埔族人的傷心史。牛車-牛車上滿滿的一車稻草,老牛正吃力的拖著前進,這是50年前農村常見的景象,牛車在當時是農村重要的交通工具。農家依賴牛的勞力養家活口,繁衍後代的我們。水車-田地未重劃前,農地落差很大,農民大都利用水車來引水灌溉。踏水車雖然辛苦,但也懷著豐收的憧憬。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興社區-難忘的廟公化冬 大興社區 難忘的廟公化冬 約在40年以前,農村生活貧苦,廟宇的收入有限,王爺廟的廟公是沒有薪水的,全靠化冬所得來維持生活。宜蘭地區的水稻收割分為上冬(夏)、下冬(冬)兩冬,廟公在稻子收割後,挨家挨戶化冬。化冬時廟公挑著洋箱,裝著糖果、餅乾並攜帶王爺廟的平安符。來到農家時,農家歡歡喜喜的用畚箕盛稻穀,倒在籮筐裏,由工人挑回廟裏,廟公也大方的給小孩糖果、餅乾、平安符。農家、廟公、村童皆大歡喜的場面,令人難忘。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興社區-洗衫兼開講的好所在-洗衣棚 大興社區 洗衫兼開講的好所在-洗衣棚 在圳邊洗衣、洗菜,閒話家常的場景,隨著生活形態的改變已逐漸淡去,清澈的流水依舊沿著林吉記圳源源流經火燒城,為了重拾往日溫馨、真實的生活情境,民國87年在圳邊搭建洗衣棚,體貼的為主婦們擋雨遮日,婆婆媽媽們就相招來洗衫兼開講,夏天更是孩童戲水的好去處,洗衣棚是社區婦女聚會的好所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