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港口社區-烏石港遺址公園













港口社區 烏石港遺址公園
早年本社區沿岸,遍佈釉黑大石,俗稱「烏石」,天然良港因此而得名,「烏石港」名稱沿用至今。舊烏石港雖已淤積,但舊港區遺址中依然矗立三顆大烏石,是明顯的地標,亦成為現代人緬懷舊烏石港的理想地點。目前宜蘭縣政府已劃定17公頃土地,做為烏石礁公園預定地,並與蘭陽博物館做整體性規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港口社區-烏石港-正港













港口社區 烏石港-正港
烏石漁港,係一天然港口,自清代吳沙開蘭起,即是宜蘭縣的海路門戶,主導著蘭陽平原產物及移民進出。後由官方授予「正港」封號,貨物進出必須有正港字樣始可放行,不然則為私貨,於予沒收。民初後因美國大型舢舨船擱淺,阻礙船隻通行,後因淤積而棄置。直至民國80年(1991),經政府重新規劃斥資重建。早年烏石港面積,由今港口社區起,東到大坑社區南至頭城市中心青雲路止,連接頭圍(頭城)港,造就頭圍十三行商城及和平路商店街,是頭圍城貨物進出的命脈。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港口社區-石港詩帆













港口社區 石港詩帆
右柱 龜山朝日 清 李望洋 龜山聳翠銷中流,萬頃煙波濯素秋。天為我蘭開半面,好觀海日滾金毬。中柱 相度築城建署地基有作(節錄) 清 楊廷理 背山面海勢宏開,百里平原實壯哉。六萬生靈新戶口,三千田甲舊蒿萊。?舂夜急船初泊,岸湧晨喧雨欲來。浮議頻年無定局,開疆端待出群才。左柱 石港春帆 清 烏竹芳 石港深深口乍開,漁歌鼓棹任徘徊。那知一名南風急,無數春帆帶雨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港口社區-大樹下













港口社區 大樹下
烏石港入口處舊稱「大樹下」,起因於社區入口與台二省道交接處,聳立一棵百年大葉雀榕而得名。相傳大葉雀榕為早期烏石港邊一棵綁船的小樹,因年代久遠及雀榕成長迅速,才能長至高聳入天,長期成為社區居民聚集聊天的最佳場所,也是台二省道行旅的一處休息站,後因省道擴建,老樹擋道,村民不捨老樹遷移,在施工單位遲遲未能動工之際,有多位村民夢見老樹入夢惜別:「吾已老矣!不再佔道」,待村民早起巡視,才驚見老樹已於夜裡倒塌,從此道路變寬,老樹不在,地標不存,大樹下已漸漸被遺忘。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港口社區-鰻苗屋













港口社區 鰻苗屋
每年東北季風開始吹拂,也是溪流中的鰻魚下游至河口繁殖的季節,因此港口社區也開始熱鬧起來。因人工養殖鰻魚外銷興盛,目前還是高經濟行業,而鰻魚無法人工授精,魚苗必須以人工捕捉,因冬季風沙大又寒冷,故於沙灘以竹條兩端插入沙中,築一圓拱屋狀,再覆以防風防雨帆布,以利蔽風遮雨之用,因下海漁民眾多,以致鰻苗屋亦相對增加,每到冬季,一字排列於港澳沙灘,甚為壯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港口社區-烏石港遊客中心













港口社區 烏石港遊客中心
烏石港遊客服務中心造型獨特,外表猶似一艘停泊於烏石港上之帆桅大船,表現出烏石港正處於古時河道與今日海港交會之特殊地理位置,採「透明盒子」設計以達到連接河海的視覺設計。視線穿過玻璃,透明影像與無限延伸的水平視野重疊在一起,如果在烏石港搭船出遊,遠眺陸地上的遊客中心,就好像另一艘船停在港內,遠遠就可以看到高聳的船桅。因位於烏石礁公園旁,腹地廣大,遊憩面積寬廣,館內提供全方位旅遊資訊服務,供賞鯨登島候船遊客休憩及海上旅遊諮詢服務。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港口社區-蘭陽博物館













港口社區 蘭陽博物館
以「宜蘭是一座博物館」的概念,設置一綜合性地域博物館,其功能兼及調查研究、收藏維護及展示教育,公開民眾利用。未來將積極參與本縣自然與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民俗活動之提倡,並推動全縣整合性動態教育活動計畫。更要整合宜蘭博物館資源,推展全縣博物館事業,鼓勵民眾參與博物館活動,激發縣民愛鄉愛土的情懷,塑造宜蘭成為永遠的「心靈故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港口社區-牽罟













港口社區 牽罟
港口社區靠海,又有黑潮經過,前有龜山島為天然漁場,舊日漁源較豐,每逢有魚群經過,海面掀起陣陣白浪,此「罟主」即吹起海螺號角,通知村人前來幫忙,村民以船將罟網載出海,在海面上圍一圓圈,將魚群圍住,再由陸上村民通力合作,面向大海倒退著拉繩,大家同心協力慢慢的把大網拉上沙灘。待漁網拉上岸,不論漁獲多寡,按照傳統,罟主取部份其餘均分給參與拉繩的村民,早期魚源豐富,牽罟即成為村民增加收入、貼補家用的一種營生活動,現今已成為觀光休閒的趣味活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港口社區-搶孤













港口社區 搶孤
搶孤在台灣,以頭城規模最大 ,也最神秘刺激。此一傳統民俗活動,源於漢人 離鄉背井渡海來台,歷盡艱辛入蘭開墾,由於天 災、疾疫及人禍的關係,命喪斯土而無人祭祀的先民比比皆是,於是在每年俗稱鬼月的農曆7月,舉辦普渡以奠祭孤魂。烏石港是漢人墾荒的第一個據點, 於是由附近八大庄的居民,集資辦理超渡法會, 並在關鬼門關的當晚,舉行盛大的搶孤儀式。 搶孤頗具人飢己飢、普施仁道的慈悲精神,如今演變為富有挑戰性的運動競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港口社區-永不向命運低頭













港口社區 永不向命運低頭
吳竹圍先生,3歲遭火車碾斷雙臂手掌,因其堅毅不拔的海口人性格,自懂事以來任何事從不假他人之手。為求一技在身,自食其力,不累家人,自13歲離家,四處幫人養鴨,學習技術,最遠到達屏東縣;稍長回到故鄉從事養鴨事業,孩童們常可於晨昏見一無掌人騎乘鐵馬趕鴨覓食,令人印象深刻。30歲後開始從事農耕,目前長期於外澳山上種植柑橘果樹,舉凡施肥、除草、收成、搬運等工作,他依然一手包辦,不怨天,不尤人,樂天知命,行有餘力,更不忘捐贈慈善團體,是村中青年人的典範。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