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港口社區-海邊鳳梨













港口社區 海邊鳳梨
林投主要生長在海岸林的最前線,烏石港週邊腹地,常成叢聚生,構成海岸灌叢;有些也長在近海沙灘上,是早期最佳的防風定沙植物。社區海岸線,起自港澳溪南至大坑社區止,林投抗鹽耐旱性強,後因海岸遭浪侵蝕,族群銳減,又因建港而鏟除,目前只有烏石港南邊有較完整的族群。早期本社區居民,利用林投葉編織成各種蟲魚鳥獸形狀,成為小孩最佳的童玩。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港口社區-滾動的雪球













港口社區 滾動的雪球
濱刺麥耐鹽性、抗風性都很強,所以沿岸沙地都有它的蹤跡,是沙質海岸防風、定沙的重要植物。雄穗以數枚著生,而且是雄雌異株。雌花序是球狀,成熟時整個花序會脫落,因為種子輕,又具有絨毛,所以雌花球脫落後便容易在海風的吹動下滾動,這也是它擴展領域繁殖的絕技。更是孩童在風中追逐玩耍的天然玩具,每到冬季來到港澳海濱,因東北季風強烈吹襲,每每可見圓形種子團隨風滾動,真是精采的特技表演!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港口社區-懷念粿葉













港口社區 懷念粿葉
看到黃槿,就有許多的回憶。小時候,常會和同伴爬到黃槿樹上抓蟬玩;採下黃槿的花蕊黏附在臉頰、鼻尖,扮小丑等趣味遊戲;媽媽要做「包仔粿」時,總免不了叫小孩去採些又大又鮮的「粿葉」回來包粿。用黃槿葉包的「包仔粿」,蒸出來真的很有媽媽的味道!由於樹性堅韌又耐鹽,所以是很好的防風定沙樹種,更是鳥兒們絕佳的棲所。黃槿通常分佈於熱帶及亞熱帶濱海地區,在社區防波堤一帶最為常見,但因墾地種植作物以及建物日益增加之故,目前族群已較往昔減少。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港口社區-北堤













港口社區 北堤
烏石港北堤,位於漁港北側向東延伸,主要功能是防止冬季隨東北季風及洋流南下的流沙進入烏石港,為防治流沙問題,意外造就全縣最大的沙灘,更因其長度延伸至太平洋,而造就新漁場,近海漁源不斷增加。夏天是白帶魚、龍蝦等聚集,冬天更有黑毛等鯛魚類接近,這些高經濟漁類也成為愛好海釣人士的最愛。不分晝夜,北堤總是人潮洶湧,釣客絡繹不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港口社區-海洋的眼睛













港口社區 海洋的眼睛
「伏浪載舟輕 過盡皆無語 孤眠獨夜明」,正是燈塔最好的寫照,然燈塔主要功能為導航,也即是讓航行海上的船隻找到正確的航道,避開危險暗礁、沙洲,每座燈塔都建在海岸岬角、離島,而烏石港燈塔屬「堤燈」矗立於港口最前端,負責指引夜晚船隻進出安全。雖光力度較弱,無人看守,採自動開關裝置,另裝有副燈(備用燈),主燈光如故障時,副燈會自動開啟。夜晚時,如同一對大海的眼睛,緊緊看守著沿岸作業的船隻,待東方出現魚肚白,它才卸下重任,稍作休息。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港口社區-美麗的沙灘













港口社區 美麗的沙灘
港澳沙灘的形成,是因潮流經過以及強烈東北季風將北方海沙往南流動所形成,後又有烏石港於民國80年(1991)建港,為維護船隻出入安全,建立烏石港北堤,北堤向東延伸,恰巧攔阻海沙通過,將南流海沙阻隔於此,所以北堤有多長,港澳海灘就有多大。海沙不斷流動,沙灘腹地亦日益增加,最後形成眼前風貌,目前是縣內最寬最廣的沙灘。因其腹地遼闊,海象平穩,已成為衝浪的最佳場所,假日遊人如織;平日愛好水上活動者已將平靜的沙灘妝點的五彩繽紛,港澳沙灘已成夏天的另一個代名詞。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港口社區-碉堡













港口社區 碉堡
港口社區週邊佈滿眾多古老碉堡,其成因依造型、建築年代、建材等可分為兩時期,一是清朝嘉慶年間,吳沙率眾入墾蘭陽,在今頭城設圍建立據點,吸引各地移民前來。位於頭城北端的烏石港便成為宜蘭最大最重要的水路要津,商務貿易日益繁忙,清廷於是設砲台、駐軍、海關以防止敵蔻入侵,其年代較早,形狀以石頭疊砌而成,多分佈於近海沙灘。另外位於省道兩側的水泥結構碉堡,則是日據時代,日本軍隊駐紮時所建。時代不同,目的卻都是為防止敵人從烏石港入侵,可見當時地理位置之重要。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港口社區-不見天泉













港口社區 不見天泉
不見天泉,顧名思意即為地底之泉。但亦非一般井水。由社區耆老口耳相傳得知,”不見天泉”是於日據時期,軍隊駐紮於此,因東烏石港西側緊靠雪山山脈,無溪流通過,軍隊飲水來源缺乏,無計可施之下,動用專業人員探勘地底水層,將引水管線深植地下水層,成為一自然湧出之天然泉水,因完全看不到水的源頭,故以「不見天泉」稱之。直至今日,泉水依然清澈冷冽,口感香甜,長期為村民所喜愛,更是愛好茶道人士擁為上品的泡茶好水,每日皆見汲水人絡繹於途,盛水容器一字排開已成一大奇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港口社區-董慶寺













港口社區 董慶寺
董慶寺建於民國38年(1949),祀奉神醫董公真人,俗姓董,名伯華,因得異人傳授醫術日精,唐太宗時,國母太后重疾,群醫束手無策,董公謁見太宗,進藥而癒,時年僅13,其一生不求名利富貴,唯請賜廟號-進寶殿。並封為董公真人,繼而以濟世度人無數。董慶寺為北港口(火燒寮)居民的信仰中心,因地處社區中心,佔地廣闊,一直被居民視為活動集會的最佳場所。每逢董公誕辰,更是全村動員,熱鬧非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港口社區-福德廟













港口社區 福德廟
社區中兩大信仰中心一為南港口福德廟,一為北港口董慶寺。目前福德廟供奉的福德正神,據耆老述說,最初神祇來自吳沙公由烏石港進入蘭陽開墾時,隨眾所帶入,上岸後一直奉祀於此,距今已有210年歷史,長期以來一直是村民的守護神,亦是村民最大的信仰支柱。早年在本社區供奉福德正神,只於遍地烏石間,以草搭建遮蔽,後由居民協力集資蓋建土埆厝為廟,經多次翻修改建才有今日樣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