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廣興社區-福德廟 廣興社區 福德廟 年代已經久遠的福德廟,守護著鄉土、人畜、莊稼,永遠只有付出,在鄰近廣安的菜園畦中,大樹濃蔭的遮蓋下,沒有宏偉的廟宇,卻是附近民眾長年來的心靈庇護所,想要拜見土地公、婆,就得彎下身子,行個九十度的鞠躬禮,短牆石桌、紅柱紅瓦,頂上加蓋的鋼架屋頂,可以容納2、30人,週遭整理得整潔優雅,莊嚴肅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廣興社區-佛教聖地-白蓮寺 廣興社區 佛教聖地-白蓮寺 本寺創立於民國50年(1961)左右,接受女眾出家修行,弘揚佛教,因出家信眾日多,逐漸擴建成現今模樣,為回饋地方、造福廣興地區居民,設立禪明托兒所,捐贈一層樓予冬山鄉公所作為圖書館之用,92年(2003)捐贈一部消防器材車給廣興消防分隊,熱心公益,堪稱宗教界的楷模。佛曆2480年妙慧尼師、胡覺宏、林覺說等居士,在冬山鄉草漉山建立草庵至佛曆2464年信眾感於交通不便,由妙慧尼師、達真、達願尼師、何福、張阿力、林阿旺居士等,發起在現寺址建設白蓮寺。至民國58年(1969)八月初因被波蜜拉颱風襲擊,本寺大雄寶殿暨講堂屋頂摧折慘重,住持妙慧尼師與莊阿鳳、何阿木、廖兩周、范達龍、廖達容、林達賢、徐達淵、李達華居士等再籌募,重建寺容。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廣興社區-綠蔭遮天的大樹 廣興社區 綠蔭遮天的大樹 廣興宮旁有三棵榕樹如三個綠色巨人,綠蔭如茵,是附近居民聚集、活動、閒話家常的好地方、尤其是炎炎的夏天,冰涼的石墩、小小的板凳,涼風吹來,人生最大的享受,莫過於此,更別說再有一把躺椅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廣興社區-社區居民的信仰中心 廣興社區 社區居民的信仰中心 奉祀三山國王的廣興宮原名「廣安宮」始建於牛寮仔底,民國3、40年代羅東溪潰堤,遭大水沖毀,神像及部分建材,漂流至現址附近,?人將之重建於此,歷經數次的翻修改建,才有今日的宏偉風貌,並將廟名改為「廣興宮」。民國94年(2005)自大陸迎娶三山國王夫人,係全台灣首創之先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廣興社區-廣地必興 廣興社區 廣地必興 廣興,相傳為粵人先民自清朝嘉慶14年(1809)渡蘭陽溪,來此開墾時的意念也是如此,取其「廣地必興」的雅意,「廣興」地廣物豐、蓬勃興盛,地靈人傑,是先民拓墾此地的夢想,也是今天每一個社區居民共同奮鬥的目標。正如現任廣興村村長吳炳茂先生追求地方和氣,期盼著廣興村日益繁榮。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廣興社區-美麗健康的社區團隊 廣興社區 美麗健康的社區團隊 社區一直在推展各種活動,目前有一群快樂的媽媽與社區人士,成立了土風舞隊、排舞、有氧舞蹈、歌友會等..,暫時離開庖廚,拋卻俗事,舞出韻律的身段,舞出健康與美麗,如山谷黃鶯,唱出快樂之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廣興社區-長青會 廣興社區 長青會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歲月的摧殘,雖然會在身體或容貌上留下註記,但那絕對是經驗累積下來的智慧標誌,社區長青會,就是把社區內每一個家中的寶,集合起來,提供他們寶貴的生活經驗,擔任導航者,給予社區建設及發展的方向。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廣興社區-十八式氣功 廣興社區 十八式氣功 十八式氣功是集合現代與古典、醫學與武術、氣功與韻律,適合男女老少的一種全民運動,以往社區民眾須遠赴北成大橋參與宜蘭縣十八式氣功推展,經前會長 張木樹登高一呼與廣安地區的民眾的結合及全力支持,成立了興安支會,也減少會友每日為健身長途奔波的時間。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廣興社區-社區活動中心 廣興社區 社區活動中心 佔地143.3坪的社區活動中心,於民國76年(1987)2月27日破土開工、同年(1987)8月4日落成啟用。由當屆的理事長林連成向上級申請補助款及社區居民集資興建現有之活動中心,兼具多功能用途,是社區居民集會、活動的場所,平時也常見地方父老、婦孺在此聚會、學習才藝。新任理事長黃財添於95年(2006)4月16日接任,並聘任邱福隆總幹事,為社區居民服務。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廣興社區-細說廣興 廣興社區 細說廣興 本社區位扼羅東西邊臨山的要道,早期木材業發達時,從大元山運下來的紅檜、扁柏等高級木材,都須經過此地,因此也是從寒溪、碼崙下山交易貨物的泰雅族原住民進出的門戶,可想而知,這裡是早期先民開荒闢土時,漢人與原住民爭執的所在,流傳下來不少的傳說,只能從耆老們的口中及一些文物中去追尋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