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湖北社區-浮?橋 湖北社區 浮?橋 「浮?橋」是大湖地區獨特的水利設施,因大湖埤水位較附近農田高,湖水泄出皆排往溪裡,農人為了灌溉農田,利用木頭做出水路,架高接往田裡,「浮?」可說是水的高架道路。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湖北社區-油車 湖北社區 油車 湖北社區往昔榨油業曾一度發達,當時用芝麻、土豆榨油,將麻仔或土豆用鍋子炒熟,用麻布袋裝起來,然後用藤箍圈固定,放在材臺上旋轉將油榨出,因此湖北有個小地名又稱『油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湖北社區-船仔頭 湖北社區 船仔頭 「一隻船仔頭紅紅 載米載粟落基隆 阿娘仔吩咐十數項 大船若破找無人」,陸運交通未發達前,大湖地區的聯外交通皆以水運為主,小船轉大船將物資往外運送,一首詩歌道盡往昔時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湖北社區-明光寺 湖北社區 明光寺 明光寺,為大湖底地區重要的佛寺,該寺於民國52年(1963)由紹悟法師所創建,並於民國70年(1981)重建,隔年紹悟法師退休,由釋真明法師接任住持一職,法統一脈相承,致力於宣揚佛陀的教義,是地方重要的信仰中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湖北社區-土地公廟 湖北社區 土地公廟 俗話說「田頭田尾土地公」,土地公為地方的守護神祇猶如里長伯,大湖地區居民依水而居,沿著水路在前段、中段、後段,塑立著三座土地公廟,守護地方的精神一脈相承。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湖北社區-佛祖廟門開向西 湖北社區 佛祖廟門開向西 位於尚德村的慈惠寺,寺內奉祀的主神是南海觀音菩薩,坐姿高達13台尺,莊嚴慈祥,為全省最大的鎮殿神像,慈惠寺香火鼎盛為臨近地區的信仰中心。該寺建於清道光24年夏(1844),初建於員山鄉鼻仔頭頂(今逸仙村),數年後因洪水衝失乃遷至八甲頭,其後又遭洪水沖失遷於三鬮二舊廟,迨至民國14年(1925),由當地仕紳召集會議協商,決議重建大三鬮慈惠寺。在募建之初由於大湖地區信徒出資最多,所以決議將廟門朝西方(一般佛廟朝東),這是很特殊的典故由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湖北社區-水仙王公廟 湖北社區 水仙王公廟 初墾時期的大湖地區,水利設施未完善,周遭地區常受水患所苦,先民們有感於水仙尊王神威廣大,特赴大陸迎請至此座鎮,大禹為古代帝王,因治水有功而受後人所愛戴,先民祈請尊王至此治水,時至今日大湖地區己不再受水患所苦,沿著湖畔走,依然可見水仙王公廟座落在此庇佑著鄉民。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湖北社區-金大安圳 湖北社區 金大安圳 現址位於大湖風景遊樂區內,為控制大湖水位高度的水閘門,往昔『船仔頭』有船隻要出航時,即利用此閘門將湖水往下游排放,升高河流水位以利船隻通航;興建於清嘉慶17年(1812),取用金大安埤(大湖埤)為水源,灌溉內湖、茄苳林(今湖東村)、水源地(今內城)一帶農田約170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湖北社區-關於湖北 湖北社區 關於湖北 湖北村因位於大湖北邊而得名,在日治時期與湖東、湖西、逸仙等村通稱為大湖底,可見湖北村與大湖的關係十分密切。往昔,本地區的人們對外自稱為西勢大湖人,用以有別於梅花湖畔的東勢大湖人,初墾時期先民們備極艱幸,這也養成了大湖底人堅毅的特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湖北社區-八十佃 湖北社區 八十佃 據傳大湖地區的開墾,是由80位先民以大湖為中心向外開墾土地,開墾後畫分為82塊土地,其中兩塊是為土地公所擁有的義田,義田收成用以幫助地方貧困及助學,社區福利化的想法可說是相當的先進,也據此大湖地區有個古地名又稱為「八十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