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外澳社區-?仔魚













外澳社區 ?仔魚
?仔魚它學術上的名稱叫做「日本銀帶鯡」,它的學名是Spratelloides gracilis,英文名稱為 Silver anchovy,silver herring,身體細長且略成圓筒狀,前後側扁,體側有銀色縱帶,全長可達10公分。分布自日本經韓國、中國至澳洲及非洲之南端等,是一種外洋性的魚類,但於繁殖期較接近沿岸。台灣產於各地沿海,其中澎湖、台北縣、宜蘭縣、台南縣及東港等地較多,尤盛產於澎湖群島西南之台灣淺灘海域。因為屬趨光性魚類,且多為群體活動,較容易在晚上捕抓。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外澳社區-牽罟













外澳社區 牽罟
牽罟-是早期外澳常見的漁撈作業。必須20至30個人手共同合作,舢筏先將漁網拉至海上,岸上的人們分兩邊將海上的漁網往內拉成一個半圓弧,在往岸上拉圓縮小的過程,魚群就成了網中物。牽罟的么喝聲中,展現了早期人們互利共生的合作精神。因漁業科技發達,加上漁村人口外移,牽罟只成了耆老腦海中的記憶畫面。近年來,因應觀光事業的發展,遂又可見港澳海灘牽罟的身影,讓現代人體會牽罟趣味性的同時,那份傳統的合作美德及樸良風俗,在觀光的熱潮中逐漸重現。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外澳社區-鹹水月芭樂













外澳社區 鹹水月芭樂
本社區鄰近海洋,所以空氣中的水氣與土壤的水分含有鹽分,使得本地區出產的芭樂肉質特別甜美,稱為「鹹水月芭樂」,也是本地區陸地上種植面積最多的農產品,其味道甜美遠近馳名,本地區所出產的芭樂幾乎供不應求。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外澳社區-小卷













外澳社區 小卷
小卷也是地方的主要魚獲,新鮮的小卷,味道佳肉質甜美,現撈的小卷,經過簡單烹調,便是餐桌上的一道佳餚,是本地區的主要天然特產,此地區居民與天搏鬥與海奮鬥求生存,這些漁村的精神都在漁產的新鮮與美味中呈現。在此常常可以見到漁民家中,正在處理剛剛捕撈到的小卷,將一尾一尾的川燙後風乾,空氣中總散發出新鮮小卷與海水的味道。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外澳社區-沙案沿岸的交界













外澳社區 沙案沿岸的交界
在地景上要看到砂岸與岩岸同時存在的地方,外澳是絕佳的一個選擇。由於兩種不一樣的海濱生態,卻可以同時存在這個地方,在此可以觀察到岩岸與砂岸生態,對於喜愛大自然的人們,是一種加倍滿足的收穫。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外澳社區-小澳













外澳社區 小澳
小澳,是外澳兩大灣澳其中之一,正如其名地她擁有較大澳略小一點的海灘,大澳靠南,小澳靠北,皆以乾淨天然的大片沙灘著名;大小灣澳從高處眺望,就像是外澳的兩彎眉毛,而論及美麗迷人的程度,我們只能說風景不能比較,江山本無價!值得一提的是,小澳有多處民宅因保留較完整,顯得古色古香,曾為電視節目台灣奇案當成拍攝現場!每年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坐落小澳的慶天宮依例在小澳海灘進行「過火儀式」,成為外澳的年度盛事。近年來,小澳的海灘也大受衝浪初學者的青睞,因有一處隱蔽的小灣,尤其冬天東北季風強盛時,成為冬季全台獨一無二最適合衝浪的地點,紛紛來此,享受陽光,沙灘,及御浪而行的快樂。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外澳社區-大澳













外澳社區 大澳
大澳擁有一大片藍天碧海黑黝的沙灘,與港口里的沙灘連接延綿至烏石港北端,目前正規劃為頭城海水浴場,有極高的觀光價值,適合各種海上活動。?敞的沙灘、清淨的海水、環抱的群山等陸海空三域的遊憩勝地,發展觀光旅遊潛力無限,更有許多民宿如雨後春筍般林立,提供外來遊客親和舒適的住宿空間。大澳沙灘有兩大特色活動,一是乘風的「飛行傘」,一是駕海的「衝浪」。在積極發展高空飛行傘外澳海濱,儼然已成為飛行傘基地,時常在山海之間可見一隻隻如蝶的飛行傘翱翔其間,成為一幅奇景。而衝浪好手大量聚集,夏日海灘中洋傘林立,海浪上衝浪板點綴其中,共譜出外澳旅遊全新交響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外澳社區-石空舊聚落













外澳社區 石空舊聚落
石空,係一小村,位於梗枋溪上游谷中,因山壁遭河流侵蝕狀若山洞,因此得名,先民自烏山遷移至此栽植大青,隨後便定居於此,故石空舊聚落一帶仍可見開墾遺跡,目前還可以隱約見到以往的房舍、廚房、豬舍、農田、大稻埕等,房舍還是以竹編與泥土製作的牆壁與屋頂,以及被荒草覆蓋的「菁ㄐㄧㄥ礐ㄑㄩㄝˋ」,可以想像當初生活的情景。昔日石空人植栽大青取藍製作藍泥,再挑擔沿古道經南勢溪、烏山、湖桶、坪林尾(坪林)、深坑抵達景尾(景美),是石空舊聚落居民賴以維生的產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外澳社區-容嶺













外澳社區 容嶺
此地舊名「榕嶺」,相傳榕嶺原有棵可被數人環抱的大榕樹因而得名,後因林務局造林而伐除大榕樹,只空留舊地名懷念。經過柑橘園、蓮霧園及廢棄稻田便可見「榕嶺土地公廟」,土地公廟上可見人工平台及石砌水道,周圍農地有先民耕種的痕跡,廟右側香亭後方有一座三塊石頭砌成的小石棚,這便是昔日的舊廟,於民國67年(1978年)改建為現在的模樣。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外澳社區-石空古道













外澳社區 石空古道
石空古道,是淡蘭古道支線之一。淡蘭古道的官道繞經台灣東北角,自艋舺至宜蘭城全程約200里,路途遙遠,商旅感到不便;於是民間商旅另走出一條捷徑,從頭城外澳附近,取向西北行,斜過石空仔山,走往雙溪,再經由平溪,出汐止,使宜蘭城至艋舺的距離縮短為125里,石空即位於這條淡蘭古道的路線上。《臺灣府輿圖纂要》中的《噶瑪蘭廳輿圖纂要》提及,道光年間,駐蘭營的千總黃廷泰率員入墾雙溪大平地區,即是經由石空古道進入雙溪鄉。其路線為:「由頭圍北關內土名外澳仔,登山至外石空嶺,轉北5里為內石空嶺,越嶺東北支分小路一條,7里至烏山溪尾寮……」。 此古道,後來也成為安溪茶商由艋舺進入宜蘭的一條捷徑。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