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壯六社區-壯六社區徽章 壯六社區 壯六社區徽章 象徵著–冉冉太陽的光芒四射大地,充滿人生無限的希望和前程。以雙手緊握著顯示友好、互助合作、團結一致、和樂融融的一群,戳力經營個人及鄉里的繁榮與發展。並以廣大綠地為基礎,它茁壯、成長、充滿快樂、營造可愛的家園。總之,它代表著快樂、幸福、美滿、愉快、樂觀進取、蒸蒸日上的可愛故鄉~~壯六社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壯六社區-壯六社區 壯六社區 壯六社區 本社區以農業為主要產業,人、文、地、產、景等在有規劃的營造下,呈現井然有序的無限資源,以提升生活品質;將來更朝向以生態環保為主的自然環境,找回前人生活空間文化,做為社區總體營造的基礎,讓下一代更加瞭解社區資源,而能代代相傳,永續經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外澳社區-黃金嶺土地公 外澳社區 黃金嶺土地公 黃金嶺土地公廟為大正年間村民搭火車抵福隆搬運福隆砂岩,雕鑿而砌成的,頗值得遊客前往一觀。民國62年(1973)石空帝爺公遷至外澳,村民曾向土地公擲筊請示可願一同遷至接天宮新址,為土地公不允,仍留在黃金嶺庇祐過往人行,每逢農曆2月初2及8月15村人仍會至此膜拜。小廟口有幅對聯「次天子位一,首諸侯空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外澳社區-浪花 外澳社區 浪花 外澳社區的生活與海緊密結合,走近外澳,充鼻盡是海的味道。忙碌的都會生活迫使人們回歸樸質的大自然,來外澳,靜下心來就可以聽見浪濤的聲音,那樣純粹、那樣自然;或是全家總動員地出動去踏浪,就可看見打在沙灘上的浪花一朵朵。聽浪、踏浪如果還不過癮,更歡迎您來外澳衝浪,享受速度與浪花衝出的快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外澳社區-竹筒仔火 外澳社區 竹筒仔火 竹筒仔火-約70公分長,是利用竹結與竹結的空間,裝入煤油,上頭裝上金紙,利用金紙吸上煤油而燃燒。是手電筒工業尚未引進時代,早期的攜帶式照明工具。本社區為讓年輕一代,體會先民的智慧與辛苦,特請社區耆老,製作竹筒仔火,給後輩體驗,也給自己回味。在寧靜的夜晚山路上,手持竹筒仔火,聆聽萬蟲齊鳴的大自然交響樂,遠眺大蘭陽平原的夜景。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外澳社區-外澳海濱景觀步道 外澳社區 外澳海濱景觀步道 位於烏石港北邊的一片廣大沙灘,因烏石港開闢興建,使本沙灘面積近幾年迅速的擴增,日漸吸引遊客成為頭城地區新興海岸休憩景點。而早期為保障社區居民身家財產所興建的防波堤,如今更是多了讓遊客與社區居民,觀賞廣大的沙灘,蔚藍的天空,無垠的海洋與靜靜矗立的龜山島美景的功能。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外澳社區-對外交通-濱海公路 外澳社區 對外交通-濱海公路 民國68年(1979)北部濱海公路通車以後,是宜蘭縣除了北宜公路以外的主要交通要道,民國95年(2006)6月國道5號北宜高速公路雪山隧道通車,下頭城交流道7分鐘的車程便可以到本社區,交通便利是本社區未來推動觀光產業重要的契機。但是交通的便利也為社區帶來許多問題,出了門總是碰見濱海公路上的大型車輛,使得地方居民終日提心吊膽,社區孩童上下學與社區長者出門,都總是令家人擔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外澳社區-外澳火車站 外澳社區 外澳火車站 外澳火車站曾經是外澳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往宜蘭羅東上學的學生,往基隆台北賣魚的販子,總絡繹不絕地出現在外澳火車站的月台上。十多年前,因為外澳人口外流,火車站幾乎面臨廢站的危機;當地居民極力保留,才使普通車(後來全改為電車)停靠。近日來,因為外澳衝浪及觀光的日新月異,月台上常見遊客等站的畫面,並常有外國遊客肩扛9尺衝浪板上車的鏡頭,車站旁有一棵百年老樹,陪伴外澳一起成長。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外澳社區-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金斗宮 外澳社區 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金斗宮 外澳金斗公廟,背山面海而建,廟前有一顆大石頭,廟與石頭間通道最窄3台尺,為早期來往台北、宜蘭兩地必經之路,百餘年來由吳姓人家管理,至今已第9代。清同治6年(1867年)鎮台巡撫劉明燈欲至蘭陽視察,行經該路段時,座轎應可通過,卻不知何故,始終無法通行,直到劉明燈下轎祭拜、擲筊後,方順利通行,之後,在廟旁建起「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立碑。日治時代至今共面臨3次的拆除,包括鐵路興建、濱海公路興建與濱海公路拓寬計畫,每當計畫拆除金斗公廟時,工程人員之身體即有不適,直到打消拆廟的念頭,才恢復健康,也因此讓金斗公廟得以保存至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外澳社區-建在石洞中的廟宇 外澳社區 建在石洞中的廟宇 理安宮奉拜主神三聖尊王(即三王公)與黑面媽祖,這兩尊神明於民國42年(1953)7月在外澳火車站的海邊被現任鎮民代表會副主席黃振燦等七位居民拾獲,起初於海邊搭草寮膜拜,後因為颱風的影響而遷入目前理安宮石洞內繼續膜拜,當時神威顯赫治癒魚鱗病人,一時轟動本村,隔三年後,於石洞上蓋一間簡單的寺廟,奉祀三聖尊王與黑面媽祖,民國65年(1976)擴建入廟,成為現在的理安宮。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