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壯六社區-氣血通暢與養生之道 壯六社區 氣血通暢與養生之道 養生之道在乎氣血通暢,方能保持身體強壯、延年益壽,為配合政府政策,提昇運動人口倍增計劃,於每天早上5點至6點30分引導村民鍛練十八式氣功,促進血液循環。並於星期一至六,每日上午9點至11點,下午3時至5時開放社區活動中心及音響,鼓勵社區會員及婦女卡拉OK,展現歌喉,增加肺活量,陶冶身心健康,並舉辦有氧韻律舞蹈班,促進全民運動,以利氣血暢通,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壯六社區-祖先的軼事 壯六社區 祖先的軼事 壯六是樸實的農村,座落於近海邊,地形狹長是典型的農村社會,村民相處和諧,有一位叫林阿屘祖先,年輕時工作非常努力,待人和藹,日制時代受村民擁戴,曾任保甲,台灣光復後繼續擔任村長,計達6任24年之久,並多次受上級政府表揚為樸實村長,由於他謙虛客氣,處處為他人設想,與村民相處如兄弟,時常農暇時就三五相約喝酒,談天說地,和樂融融,但對小孩的管教嚴格,小孩長大後在社會有的經商或當公務員,都有所成就。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壯六社區-草垺文化 壯六社區 草垺文化 台灣光復後,大部分居民生活困苦連吃飯都成問題,當時婚嫁只要對方草垺越多就表示有飯吃,也是談論婚嫁最佳條件。農村種了稻子收成後,所剩稻草也可再利用,稻草可做草繩、草包,種蔥、蒜鋪蓋在土堤上減少雜草叢生,亦可做為柴火,現今將稻草做為精美裝飾品。隨時代改變草垺日漸沒落,而疊草垺更需要技術,如今皆被機械取代,現今稻草的利用價值變成製作工藝品,成為社區一項新的產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壯六社區-婦女成長 壯六社區 婦女成長 古時候的婦女居家煮飯做家事;男人在外,耕作種田,成為男主外,女主內之分工社會,此乃傳統習俗,代代相傳,但因時代演變,已打破傳統觀念,因此對於烹飪、家務成為男女共同承擔的事務,且許多職業婦女是不會煮飯的,因此本社區於民國94年(2005)舉辦家政烹調研習,教導村中婦女烹飪技術,由於大家都認真學習,成果豐碩,效果良好,頗獲好評,社區於95年度(2006)將繼續辦理,並擴及其它技術研習,以使婦女們個個都能成為烹飪技術高超之廚師。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壯六社區-農村生活的演進 壯六社區 農村生活的演進 古時農業社會,農家子弟均居留家中協助父母親從事農耕工作,如看管牛隻、栽種蔬果、耕田種稻、灌溉、排水、收割、晒鼓風選稻穀、裝袋或儲倉等繁瑣的工作。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倍極辛苦,但僅能供養糊口。直到農業機械化,一切農務全部由機械替代,農民工作輕鬆、效率超強、收入倍增。然而機械化的推廣致農村勞力剩餘,青年移往外縣市謀職發展。農村型態驟變,村裡僅留下老弱婦孺,農業有逐漸式微的趨勢。為使農業永續經營,政府應積極培訓青年農家子弟,輔導農業生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壯六社區-古蹟-游姓祠廟 壯六社區 古蹟-游姓祠廟 游姓始祖原姓王,以二世先益公時入贅游籍,改為姓游。承兩姓游、王香火源出於一脈,由於後代5世端清字前溪公,文武兼俱,官至千總武職,於萬曆元年遷龍潭分火創祠,生3子分居潮州、龍潭。至11世祖士恨、士怕移台墾土,家業大發,田園千頃,儼為蘭地之殷戶大族也。游姓祖廟興建於民國40年(1951),並在56年(1967)重修1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壯六社區-茄苳榕樹姻緣牽 壯六社區 茄苳榕樹姻緣牽 社區道路兩旁栽種路樹,以美化道路。居民於民國59年間(1970)栽種茄苳樹,數年後,茄苳樹漸成長,十分美麗。但不知何時茄苳樹上出現怪客榕樹生長其上。時間飛逝,茄苳樹已碩壯無比,寄居於茄苳樹上的榕樹,也藉由茄苳樹養分的供給亦成長迅速。其莖根纏繞著茄苳樹向上、向下延伸,致使兩樹密合形同夫妻狀,因此,居民稱該樹為兩姓聯婚之佳話,並已經快速傳遍全村甚為有趣。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壯六社區-健康便是財富 壯六社區 健康便是財富 健康就是財富。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整天臥病在床,即使有金山銀山,也沒有用。所以保有健康的身體是最為重要的,金錢雖然好用也是身外之物。鑑此,本社區為響應政府推動運動人口倍增政策,特辦理韻律舞蹈研習班,鼓勵居民踴躍參與,鍛鍊強健體魄及培養快樂的人生觀。更藉由研習班的成立,加強社區凝聚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壯六社區-水車之鄉 壯六社區 水車之鄉 水車是古時種稻用來抽水灌溉極重要的工具,本社區稻田用水主要有二條水圳,其一是金同春圳,其二為充館圳,因社區居二條圳之下游,用水困難,居民為灌溉用水紛爭不已,為求公平,大家不能堵水,改採水車抽取圳水灌溉,因此,每隔約50公尺就裝有一台水車在抽水,形成水車文化,至為壯觀。後來土地重劃溝渠變小,其設計採用引水灌溉方式。因此水車文化變成歷史,為紀念祖先們之辛苦,特以建造水車乙台,以茲紀念,並供為教育之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壯六社區-壯六(六結) 壯六社區 壯六(六結) 壯圍,原名鄉勇圍,俗稱民壯圍。清嘉慶元年(1796)年吳沙「」率眾人入蘭進墾,?保護墾佃安全,仍於嘉慶2年召募鄉勇江萬琴、陳尚奕、林明盞、李義純等入蘭護佃。並致壯一至壯七地域作為酬謝,其所建立的一個「壯大拓墾單位,即稱為鄉勇圍,或民壯圍。鄉勇入墾之後,一如蘭陽平原其他地區的開墾方式,在圍之下分成七個結,由於是民壯分墾區域,因此在結之上冠以「壯」字,即:壯一至壯七,此依第名特徵成為本鄉顯著的特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