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南澳社區-傳承使命-泰雅工作室













南澳社區 傳承使命-泰雅工作室
泰雅族獨特歷史,象徵智慧經驗與生命力,像是紋面、織布等,在自然和文明赤祼祼的較勁搏鬥中,這份原住民最重要的資產,正逐被消逝、遺忘。紋面、織布的消失,以及泰雅族長者的凋零,是時間遲早的課題,在一片「生態保育」、「動物保育」呼聲中,文化將死,如何「文化保育」的課題是值得大眾深思的。這也是促使泰雅工作室成立的主因,背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也乘載著文化復興的功能,更是文化交流傳遞的平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南澳社區-稻田













南澳社區 稻田
綠色的秧苗正被人一把一把的栽種,像是作畫一般將整塊稻田染成綠色,風吹日曬幻化成美麗的稻穗。垂首的結實的稻穗隨風搖曳,在他們身旁經過都能感覺到稻穗在說HI,他們綠色筆直的身軀帶著美麗花環的稻穗,彷彿都能看到農夫們驕傲的笑。是啊!辛勞的栽種美麗的結果,那千古不變的人生道理,輕而易舉的展示著,「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我們也可以擁有美麗的結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南澳社區-黃色精靈-小米













南澳社區 黃色精靈-小米
小米又名「粟」,在原住民的傳統社會中,「小米」除了做為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用於炊飯、煮粥、製飴、及釀酒等,風味特殊。小米釀成的小米酒在原住民社會中更是或不可缺的。小米酒在原住民的生活、祭祀、禮俗上佔有很重要的角色。怡情、祭祖、交誼…有其不同的使用方式和場合。在原住民豐年祭的祭典中,小米也是不可缺少之祭品之一。在各族的社會、文化與祭儀中,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以布農族為例,在傳統的布農社會中,小米是農業祭儀的中心、象徵著家庭的財富,小米種植與收成是他們生活中最注重的事項,也包含著許許多多的禁忌與規定。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南澳社區-解熱高手-生薑













南澳社區 解熱高手-生薑
生薑的好處不在於提供營養素,而在於它具有多樣的保健功效。它的功用如預防暈車、暈船、促進血液循環、防膽石、停止孕吐&解決便秘的法寶等,不僅如此,生薑的抗氧化效力比多數的蔬菜、水果都高,而生薑所含的薑醇類成分,可以抑制血小板的凝集,這些作用都是對抗心血管疾病的利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南澳社區-飄香之味-香菇













南澳社區 飄香之味-香菇
香菇曾是南澳?經濟收入主要的來源之一。香菇本來是一種菌類,它寄生於腐朽枯木,產生能量供自己生長繁衍。它具有特殊的香氣,也因為其中的核甘酸、氨基酸、有機酸等物質微妙的搭配,造成了它甘美的風味。香菇也被認為是有助於增進免疫力、防癌、控制血脂肪的保健食品。雖然香菇的氣味濃,用量低,不如一般食物可大量攝取,善用香菇作為料理的一部份,讓香味增加,絕對可以使菜餚的健康美味加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南澳社區-東部鎖鑰-蘇花公路













南澳社區 東部鎖鑰-蘇花公路
蘇花公路北起蘇澳鎮,南迄花蓮縣。在北迴鐵路開通前,蘇花公路負起連接蘇澳至花蓮之最重要,也是唯一的運輸通道。南澳鄉南澳村則由於位居公路中段位置,因此往往成為過往車輛休息與補給的重要地段。本路段東臨太平洋,西靠中央山脈之北段東斜面,依山傍海,沿線多懸崖絕壁地勢險峻,山光海色景觀壯麗,舉世聞名具備特殊觀光條件。自蘇澳以南有蘇澳港、南方澳內埤海灣、東澳烏石鼻、萼溫斷崖、觀音瀑布、清水斷崖等觀光據點,而174k以南至太魯閣口段並已劃為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每逢假日人車擁至絡繹不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南澳社區-南澳森林教室













南澳社區 南澳森林教室
南澳森林教室以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南澳工作站為主軸,規劃林業、生態展示館及原生樹木園,園區面積8.99公頃,平均海拔25公尺,地勢平坦。園區以生態旅遊、植物簡介、社區林業、大南澳未來遠景、生物多樣性、森林保護、生態造林、森林生態系經營等解說為主題,提供一系列森林教育解說環境。是宜蘭縣中、小學,甚至北部地區學校一處校外教學之優質場所。依據郝欽森分類系統規劃園區植物栽植,目前種類計有,類植物1科2種,裸子植物8科19種,被子植物58科168種,其中竹類植物就占了24種,水生植物12科15種,合計79科204種,以木本植物為主,藤本、草本為輔。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南澳社區-南澳之美-社區風貌













南澳社區 南澳之美-社區風貌
本村為南澳鄉行政中心,位居南澳北溪左岸,源頭山南方山麓,為海拔50-70 公尺的台地。本村位於蘇花公路所經之地,南與碧候村,北與東岳村為鄰,前與蘇澳鎮的朝陽、南強二里毗鄰相接。南澳地名,始見於清嘉慶15年(1810年),當時因此地位居蘇澳之南,便稱為「大南澳」。大正元年(1912年),改稱南澳,昭和 7 年(1932年)成立一社,名曰「南澳社」,南澳這個地名就為大家所接受。「南澳」我泰雅原名為「基男」,意思是非常美麗的環境。三面環山東臨太平洋,居民以泰雅族居多,有少部份之漢人,大都以務農為業,少數為公務人員及靠運輸業維生,風景優美民風純樸。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南澳社區-「伊娜」-泰雅工作坊













南澳社區 「伊娜」-泰雅工作坊
「伊娜」泰雅工作坊,位於宜蘭縣南澳鄉及蘇澳鎮之間的位置。於民國92年(2003)9月17日登記為伊娜─泰雅工作坊。「伊娜」泰雅語是指媳婦的意思。在泰雅族的社會裏,會織布的女人,才可做別人的媳婦,為族人來延續文化傳承。工作坊負責人顏姝珍、顏秀梅老師也於民國89年(2000)4月起到94年(2005)期間成擔任金洋、南澳等國小的編織老師。以及擔任行政院勞委會手工藝的講師,包括宜蘭社區部落大學串珠和編織講師。目前伊娜泰雅工作坊,呈現出琳瑯滿目的編織作品和串珠等工藝作品,每件作品都具有真情流露的泰雅文化風味情。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南澳社區-壓傷的蘆葦不折斷-真耶穌教會













南澳社區 壓傷的蘆葦不折斷-真耶穌教會
民國34年(1945)花蓮縣山里教會包百合姐妹,來到南澳探望親友,乃藉此機會介紹福音始有三男二女,接受真道,為第一代的信仰種耔。日人佔據臺灣時,信徒常受信仰逼迫。曾有一位姐妹福田靜子被打被踢而腦震盪,犧牲寶貴的生命…顯出真信徒血可流命可滅,但對主信仰不可毀,大無畏的勇敢精神,至死忠心勇往直前。臺灣光復後,信仰獲得自由,於民國41年(1952)8月建立等一間教會。但後來因孩童不慎引發火災全村燒毀,僅存留位於村中央的會堂未毀。民國52年(1963)建立第二間教會。民國59年(1970)第三間教會重建。民國72年(1983)11月重建新會堂,歐式兩層挑高式的建築,鶴立村中央,現已成為南澳鄉新地標,新穎而亮麗的會堂愈發耀眼,高舉神名。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