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信義社區-勸世堂













信義社區 勸世堂
勸世堂為清代蘭陽溪南三大鸞堂,也是竹林、信義地區居民信仰的主廟與守護神。現雖已停止扶鸞問災厄,香火仍舊旺盛,平日也是居民「開講、泡茶、博感情」的好所在。墾荒年代,醫藥不發達,居民就藉扶鸞求藥消災解厄,主祀救世真人,從祀太乙真人、莫真人、呂洞賓等諸神祉。堂內上方懸掛五結庄秀才張俶南所書「博濟」之木匾,及楊士芳進士所書「帝幸在茲」匾額,極具歷史價值。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信義社區-碉堡













信義社區 碉堡
二次大戰後,日人離開,國民政府繼續林業的開發,並將其視為國家的重要資產。為加強保護林區資產,便建了這兩座防衛的碉堡。以前有一對,保衛森林鐵道,現在只餘一個。另外一處碉堡,位於林場西南側,現在夾在中正北路旁的水泥牆中,以前也肩負保衛台肥工廠區的重責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信義社區-台灣肥料公司第一廠羅東分廠













信義社區 台灣肥料公司第一廠羅東分廠
日治時期,此處為台灣電化株式會社羅東工廠,生產作為肥料的原料(電石矽及錳鐵);民國35年(1946)後,兼營製造矽鐵外銷國外,也為了國內農業的發展,而增產肥料。在那經濟起飛、農業產量上昇的年代,台灣肥料廠的設立代表著台灣經濟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由於社會環境變遷,肥料需求下降而走到了句點。現在只看得見幾棟搖搖欲墜的廠房和宿舍與一大片空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信義社區-林業博物館













信義社區 林業博物館
這幢木造房子,為典型的日式構造。上為四披水斜屋頂,下有磚砌台基,窗外設有木條格柵,四周的外牆加設斜撐,造形典雅,為林場中絕無僅有的一棟建築。周遭的庭院環境清幽、大樹林立,很適合在此散步、沉思。這裡最早是太平山林場的勞工俱樂部與園區的「松羅館」(林業博物館),展示著令人回味無窮的歷史風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信義社區-松羅埤、卸木台













信義社區 松羅埤、卸木台
這一大片生機盎然的池塘,原本是存放木材的地方喔!因為那時候檜木是最高貴的木材,從太平山坐著火車的上好檜木到達這裡後,若被太陽曬裂就太可惜了,因此就挖個大池塘來存放。而鐵道旁邊這段斜斜的平台,就是檜木從火車上要下去貯木池的溜滑梯,以前可都是滿滿的巨大木材躺在池裡,當時松羅埤中央還有間小屋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信義社區-舊檢車庫













信義社區 舊檢車庫
松羅埤西北角邊的這棟不起眼建築,原為一層樓的木建築,可是擔負著林鐵五分車維護的大任呢。後來颱風吹垮後改建成現狀,由檜木桁架支撐之高敞空間,窗戶外設木製格柵,也是建築特色之一。生態文化園區將此規劃為園區木材DIY場所,形塑人與自然新的關係。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信義社區-豊功偉業的老將-五分車火車頭













信義社區 豊功偉業的老將-五分車火車頭
太平山林場於大正年間開始伐木作業。早期生產之木材均藉由蘭陽溪水放流至平地河段撈集貯存,民國13年(1924)羅東森林鐵路開通後始由鐵路承接木材運輸任務,並輸運上下山旅客,及至民國67年8月1日(1978)停止太平山伐木作業後,該鐵路乃於次年夏天停止營運,歷經56年歲月,為地方交通及產業發展立下汗馬功勞,而今這些功成身退的火車頭仍以昂然之姿,為台灣林業暨經濟發展之艱辛留下見証。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信義社區-乘載著林木風華的希望-竹林舊驛













信義社區 乘載著林木風華的希望-竹林舊驛
日本人為了全面開發太平山林場,以鐵道取代蘭陽溪水運木材,並將出張所與儲木池設立於羅東,促成了竹林驛的出現,這段羅東森林鐵路自竹林至土場,原本載運木材,後來也開放客運。在那熱鬧忙碌的年代,竹林車站人聲與火車蒸氣聲不絕於耳,滿溢檜木香味。柴油客車「中華號」,幾乎是班班客滿。之後因林木資源衰竭與公路運輸事業發達,此鐵路也在民國69年(1980)功成身退,而車站也因颱風毀損破舊不堪,民國83年(1994)林務局予以拆除。竹林車站,滿載著眾多人們美好的回憶。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信義社區-豐富大地-竹林圳













信義社區 豐富大地-竹林圳
水圳除了提供灌溉用水外,也是各個村落活動的據點,婦人洗衣、孩仔戲水,鴨禽悠游,生命鮮活自在。而現代化的過程中,污水任意排放,將川圳加蓋、地下化,卻失去了水文所扮演的角色,也失去了環境中柔軟親密的面貌。信義社區有兩條川圳,一是竹林圳,因古時流過竹林莊,故稱之。現今的名稱為萬長春圳五結幹線。此圳為社區內重要的水圳,在清朝開鑿自然溝渠而成,灌溉面積廣達900餘甲,在羅東農業發展上地位極其重要。另一是打那岸圳,不過現在已經看不見它了,因為就在現今倉前路的正下方,因加蓋而失去了生氣。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信義社區-信義社區簡介













信義社區 信義社區簡介
早期先民來此拓墾,一片村莊田園,竹林繁茂,故清代稱「竹林莊」;如今已是交通縱橫、地勢平坦,人文薈粹。日治與國民政府時期太平山為全台產量最大的林場。那時羅東街長陳純精極力遊說羅東眾士紳,募集了五萬日圓興建歪仔歪至此的鐵路,並購買竹林莊十八甲土地,用作營林所廠址與儲木池。此舉使日本總督府營林所決定將出張所設在羅東,太平山林業開發帶來工商業發展與人口的聚集,使它從一個小鎮躍為全縣工商業中心。時代變遷,太平山林場因政策改變,由筏木至保育林木,社區從以往的熱鬧繁榮,回復到平淡寧靜的面貌。現有人口3,960人,65歲以上417人,佔10.52%(民95年5月),為一高齡化社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