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中華社區-社區林業計畫介紹 中華社區 社區林業計畫介紹 這是中華社區的第一擺,政府有補助,大家做伙來;社區怎發展,專家來講解;社區怎營造,觀摩去看覓!首先登場是兩天講習,在社區的協天廟廣場召開,課程包括「社區林業」、「步道整建與居民?與」、「水土保持及土石流防範」、「生態工法」等。經此次活動,對社區營造,雖無立竿見影成效,卻在人力整合與凝聚向心力方面,也算成功跨出一大步。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華社區-茅仔埔、樟腦寮、竹管水、香茅油 中華社區 茅仔埔、樟腦寮、竹管水、香茅油 早期在中元節過後,社區山頂上常會出現一群拎著一袋糕餅、一壺水的村民,到茅仔埔割茅草,以備料蓋屋頂。曬乾後儲備好,到了「換工蓋屋頂」的時候互相幫忙,把每一家的屋頂換上新茅草,這種茅屋冬暖夏涼,可惜現在都改建了。早年社區內山上很多原生樟腦樹,山坡上也種了很多香茅草。樟腦與香茅草都可以蒸餾出精油,精油製造在村中興盛一時,現在這些山坡地已改種其他林木。過去住戶皆取用溪水飲用,當水源乾旱時就用竹管接水,現在有了塑膠管很方便,由較深山內的水源區接水過來,水質甘醇甜美,煮出的飯菜別有一番風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華社區-來、來、來-有吃又有抓! 中華社區 來、來、來-有吃又有抓! 「橋頭小吃」就位於粗坑的大橋頭,賣的是經濟、實惠的鄉土風味餐,除了有一手好廚藝,最特別的是忙進忙出的女老闆,總給人一種就像姊妹般樸實、親切、誠懇與關懷的感覺,讓遠、近曾來過的客人都說「讚」。「山」產野菜好口味,「水」清甘醇好泡茶,「農」場民宿好安睡,「莊」稼常有好客來。這就是「山水農莊」的寫照,位處於粗坑派出所斜對面,面積約2公頃,環境優雅像兒歌,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魚兒優游,水鴨唱清歌,四週花木扶疏,綠意盎然,還設有民宿、蘭園、茶亭、餐廳、游泳池、浣衣小水溝,每逢假日常見佳賓滿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華社區-補蜂人家 中華社區 補蜂人家 「蜂酒蜂飯蜂美食」;緣自本社區居民呂秋火先生,在員山消防隊擔任義消,因常受民眾請託為民捕蜂除害,漸成捕蜂英雄而獲「捕蜂英雄」之名,呂秋火開設小吃部,更將捕獲之成蜂、蜂蛹浸酒或加工製成美食,據聞對風濕患者、婦女養顏美容均有莫大功效。「捕蜂」是種新奇又特殊的行業,不但要有一套完全自我保護的裝備,還要有過人的膽識、豐富的經驗,與矯健的身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華社區-福德融資中心-福德廟 中華社區 福德融資中心-福德廟 土地公即是福德正神。村中每逢插秧、收割或賣大豬時,村民會準備牲禮到廟裡答謝土地公。每年農曆2月初2(冥誕)及8月半(生誕),是最熱鬧的土地公誕辰。村民得先擲筊,徵得土地公同意,借「土地公錢」來投資事業,讓土地公的福氣保佑事業順利,賺大錢,第2年本錢加利息一併歸還,也有向土地公求米龜,帶回家吃平安,隔年再還。另有一不成文的規定,即是誰家生男孩,第2年就要製作特大號的「新丁龜」來祭拜土地公。並贈送「新丁龜」給街坊鄰居,讓大家來分享喜氣。村民藉由土地公來凝聚居民彼此的關懷,透露著中華村濃厚的人情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華社區-先民智慧的傳承-輪水鬮 中華社區 先民智慧的傳承-輪水鬮 「好山好水好居住」;「地利人和隨緣屬」,早期粗坑的墾戶以耕田維生,若久旱不雨,田裡無水灌溉怎麼辦?先民的智慧告訴我們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當水源不足時,共推村中大家信賴的藍姓家裡的一個時鐘為準,由藍家主人依各戶耕地大小範圍分配供水時數,使每一株秧苗不虞缺水枯死,並由各家抽籤決定灌溉先後順序,排定無異議後,製表貼在藍家廳牆上,輪水期間藍家泡好茶水,夜不閉戶,方便前來看鐘看表的人,村民彼此信賴,守著原則輪流灌溉水田,度過天旱。粗坑人的「輪水鬮」是自治社區最美好的典範。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華社區-大臉盆(粗坑)中的信仰中心-協天廟 中華社區 大臉盆(粗坑)中的信仰中心-協天廟 粗坑地形四面環山,俯瞰狀似大臉盆,中央是平坦的平原。早期交通不便,生病發燒,病情危急只能請「帝君公」開藥方。要蓋房子動土建地基,要得到「帝君公」的應許。家禽家畜飼養不順,要祈求「帝君公」的庇祐。諸如此事,都能一一化解,平安度過。所以「帝君公」在大家心目中是有求必應的守護神。至今村民們依舊虔誠供奉。早期帝君公的金身和香爐是由值年的大爐主供奉在家裡,後來村民為了答謝神恩,募款興建協天廟,於民國65年(1976)完成,至今已有31年的歷史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華社區-垂掛珍珠的水簾-粗坑溪攔砂壩 中華社區 垂掛珍珠的水簾-粗坑溪攔砂壩 哪裡美?粗坑溪的攔砂壩,哪裡涼?粗坑溪的攔砂壩;這裡的水上游無污染,是純淨的山溪水。你可以來這裡戲水,雙手捧起垂掛的珍珠,下水游一趟,就可全身透涼。滿山谷的菅芒花紅白相間,坡上的山月桃、藤花香氣襲人,沁入心胸,非常舒暢,這裡還有一個美麗的別名叫做「曉翠谷」。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華社區-人文匯集的十二股 中華社區 人文匯集的十二股 早期未開發的粗坑是一片原始森林,樹木高大,雜草叢生。相傳之所以取名為「十二股」,是先民徐在忠等看上這塊平坦的良地,而規畫十二個股份來開墾,因而得名。另還區分成「前股」和「後股」。十二股有條溪穿越,提供灌溉之水源,土壤肥沃適合耕種。後來人口漸多,曾是「萬富」分權的所在地。接著陸續建設帝君廟、學校、托兒所、衛生所等。現在是村民閒聊或開會的地方。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華社區-社區傳統產業-蔬果種植與禽畜養殖 中華社區 社區傳統產業-蔬果種植與禽畜養殖 中華社區居民原先以種稻米為主,夏秋季收割,除了少部分請工人幫忙,大部分採「換工」方式來完成插秧和割稻,1天吃5頓,菜餚比平時豐盛,並取一天「起工」來慶祝如「播田起工」或「割稻起工」。曾幾何時實施休耕或轉作,部分的田地休耕了,也有部分轉種水果,養豬或雞。種植楊桃、柚子、金棗、火龍果等,果質都很香醇;養雞場曾有多家,但近年來雞豬養殖過剩,加上禽流感的恐慌,現只剩下3、4家,養殖業賺的是”土地公錢”,有人賠錢,有人卻大發利市。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