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仁和社區-東雲閣酒家













仁和社區 東雲閣酒家
  羅東曾是台灣第一大木材市場,1950年代,全鎮有四十多家大小酒家,做為木商交際所,東雲閣酒家的設備,酒女姿色均勝過羅東會館。自從1970年代太平山原木砍完,木材商不來,東雲閣在2000年停業,現己改為羅東鎮農會南門分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仁和社區-百年老店—李阿又餅店













仁和社區 百年老店—李阿又餅店
李阿又餅店是羅東人及附近鄉鎮大家都知道的百年老店,純漢方製作。
  老饕最愛的豆沙月餅採用花豆做成的內餡,李阿又餅店堅持自製內餡,以維持品質及衛生,因此每到中秋節前的販售季節,都是親朋好友全體總動員,每天將近20位的親友幫忙製作。前年更投入巨資整修老舊的店面,煥然一新的店面空間及衛生設備,要給消費者呈現最好的消費空間及產品品質。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仁和社區-羅東會館













仁和社區 羅東會館
  羅東人口中的「會館」原為「羅東街食料品小賣市場」,屬街營性質。1935(昭和10)年舊市場遷至今民生路、中正路一帶,即今日民生市場。1938(昭和13)年,羅東名紳藍新長子藍淥淮購得羅東舊市場約280多坪的產權,隨即興建南北兩排背對背的二層樓房,建構大抵以木造為主,共計一樓14間店面,二樓則成立「羅東會館」,為商人交際娛樂場所。戰後出租經營酒家,直到1970年代才告沒落而歇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仁和社區-舊文宗社













仁和社區 舊文宗社
  1862(同治元)年,羅東仕紳黃永在等74人,共同出資計龍銀180圓為基金,創設奉祀孔子之永遠祭產公業—文宗社,並建聖人祠於本鎮義和巷20號。至1900年(明治33)年擴建文宗社廟,做為祭典傳承漢學之基地,敦請三星漢學家黃熾秀才,駐廟教授漢學。1967(民國56)年,該社將舊廟及成功國小東北邊附近土地出售,鳩資興建孔子廟於北成街地段,原址改建成日新戲院。現在的文宗社除了祭孔大典之外平時更提供學子一個讀書的好環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仁和社區-震安宮













仁和社區 震安宮
  主祀媽祖,俗稱「媽祖宮」,創建於1817(嘉慶22)年,於1837(道光17)年,1867(同治6)年、1892年(光緒18)年5月間、及1905年(明治38年)均曾重建。1922年(大正11)年間因地震損毀,由胡慶森主導重建成今日廟體。於1980-1982年再整修,置換屋頂、修補柱樑、改磁磚舖面為磨石子地坪等,並改建後殿1樓天花板樓梯。2008年又全面翻修樑桁、屋頂。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仁和社區-天地盤













仁和社區 天地盤
  1912(大正元)年,在今中正路與中山路交會處,建有輕便車的調車迴轉站,俗稱「天地盤」,方便輕便車和牛車起落人貨。當時輕軌車北至二結,南至蘇澳,東至利澤簡,西至三星和寒溪,均由天地盤附近發車。以竹竿為推力,載人也載貨,在未有汽車之前,輕便車是羅東對外的主要交通工具。現在天地盤己不見古早的景象,但仍是羅東鎮的交通樞紐。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仁和社區-大稻埕













仁和社區 大稻埕
  大稻埕是仁和社區的小地名,它濱臨南門港的北岸一帶,在清代是一片空曠地,為在地農民的晒稻穀之處,因此暱稱「大稻埕」。日治大正年間,該區逐漸興建住宅,居民漸多,江湖商賈便利用叉路空間擺攤賣藝,「大稻埕」遂成為「打拳頭賣膏藥」的表演場,迨至1960年代此風才告消跡。
  現今的大稻埕雖然已不復見,但仍是社區居民的活動據點。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仁和社區-義和里(仁和里的前身)的由來













仁和社區 義和里(仁和里的前身)的由來
  義和里的舊稱康樂里,顧名思義就是提供尋芳問柳、飲酒玩樂的地方。
  日治時期至戰後40年代,因羅東是全台灣木材第一大市場,來羅東購買木材的商人多,康樂里是商人交際飲酒的集中地,是羅東酒家最多的地方,成為羅東風化區,中心地區是民族路康樂巷一帶。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仁和社區-仁和社區沿革













仁和社區 仁和社區沿革
  仁和里原名為義和里,於2006(民國95)年1月1日因羅東鎮行政區域整編將居仁里、義和里及仁德里部份轄地合併為現今的仁和里。因地處羅東鎮的市中心,因此居民大部份以商業為主。仁和社區發展協會於2007(民國96)年成立,由現任里長陳圳茂先生擔任第一屆的理事長,第二屆理事長駱李娟娟女士擔任,社區至今只有四年多的時間,屬於一個新興的社區,在居民的同心協力下,為成為一個進步、繁榮的社區而努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