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永美社區-陳五福博士













永美社區 陳五福博士
慕光盲人重建中心創辦人陳五福博士生於民國7年,民國86年(1997)11月8日因肝癌過世,享年79歲,陳博士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堅守以希望與愛的精神來服務社會,關懷弱勢族群,積極奉獻,並以「敬畏生命,關懷視障」的信念為其終生的志業,因此可以「信、望、愛」三字來形容其一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美社區-二塹地名之由來













永美社區 二塹地名之由來
打那美,乃源於噶瑪蘭平埔族打那美(Tenab oeran,Tanaborauan,tennboeran)社之簡稱,社名推測係為該社婦女名。二塹港,是指與二塹港平行支長安圳,因該圳有擋門,將圳水分為高低兩段,故稱為二塹港。蓋二塹,臺語因為二段之意。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美社區-八仙橋













永美社區 八仙橋
古早傳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故事精采,小孩子最愛聽了,而在咱們社區裡也有個八仙傳說,而且有一座八仙橋。「八仙橋」據傳說有八個羅漢腳 (單身漢),來到此地耕作維生,之後相繼過世,因未留下任何的紀錄,後人便以諧音為該地域之名稱,蓋8個羅漢腳即8個大男人,而男人又稱先生,故八仙仔就此傳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美社區-天美福德廟













永美社區 天美福德廟
天美福德廟原係田頭的土地公,現今冷凍廠後面的一棵烏?樹下(如今已被後來的榕樹纏住,如不仔細瞧,可看不清呢),當時只用四塊石板砌成了一間廟,民國65年(1976)農地重劃,居民們乃利用河川旁之畸零地,地方士紳魏阿月、魏光雄、林淵培、陳燦煌、魏成光、魏炎輝、洪光輝、魏成源、張漢洋...等大家出錢出力蓋成現今之土地公廟,每年8月10日做戲酬神,由於時代的變遷,早期都是演歌仔戲,而今已由布袋戲取而代之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美社區-永美佛祖廟













永美社區 永美佛祖廟
本堂祀奉觀世音佛祖,乾隆49年(1784)有林振賢居士在水堆(現今西安里的西安圳)拾到了觀世音佛祖與玄天上帝二尊神像,請回家中奉祀,7天後發爐稱:觀世音佛祖與玄天上帝要前往打那美,光緒10年(1884),當時由熱心公益的一位阿爐嫂捐獻土地3坪就這樣將草廟蓋成。時值地方發生瘟疫,觀世音佛顯聖,只要求得廟前泉水飲用即能痊癒,一時信眾絡繹不絕,香火鼎盛,救人無數。光緒20年(1894)在林漢泉居士出資六百銀元以及各委員共同努力之下完成石頭廟一座,為本堂奠立宏基。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美社區-慕光簡介重建中心













永美社區 慕光簡介重建中心
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慕光盲人重建中心是由眼科醫師陳五福博士於民國48年(1959)11月3日創立於羅東鎮北成街,這是台灣第一所由在地人創辦的視障者福利服務機構,由於服務的人數逐年增加,遂於民國67年(1978)將中心遷至現址:冬山鄉永美村冬山路3段179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美社區-永美鎮安宮













永美社區 永美鎮安宮
本宮座落於永興路,社區活動中心對面,創建於民初年間,由先賢捐獻田地砌土牆為祠址,奉祀三官大帝、福德正神,自奉祀以來聖德浩蕩,香火鼎盛,威鎮蘭疆,惟改建廟宇之時適值本省光復物料缺乏,致使廟宇以簡就陋,復遭歷年數次颱風侵襲損壞慘重,為求聖像免於雨淋日曬,於62年(1973)孟春開工興建迄至65年(1976)仲秋完成正、副殿、金亭、民眾活動中心牌樓等工程,95年(2006)修建拜庭,完成後更顯神聖、莊嚴與宏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美社區-永美社區簡介













永美社區 永美社區簡介
「永美」古稱打那美,屬冬山鄉的永美村。東臨台九線及北迴鐵路,西有順安國中及國小2所學校,與清溝村、順安村為鄰,南近冬山河上游與太和村及八寶村為伍,北邊有群英村及羅東市區,清朝年間先人自唐山來台開墾成為一片美麗的平原,光復後政府更名永美村面積有2.2898平方公里,人口2800多人。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枕山社區-神龍擺尾-水尾仔













枕山社區 神龍擺尾-水尾仔
水尾因位於枕山村最尾端而得名,本來枕山地區就缺水,水尾更是缺水,小時若要水喝必需至牛奶城(現今永和村)挑水,後來草湖底防空洞有山泉水流出,居民聯合建造一座蓄水塔(位於以前靶場附近)以解結該地區居民挑水之苦另因該水尾於頭分村、永和村相鄰故流行一句話,撒一把尿可淹過三個村莊。因枕山地形造勢;前有望龍埤,後有水尾仔的流向,故有神龍擺尾之稱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枕山社區-現代桃花源













枕山社區 現代桃花源
為了確保農業發展的永續性,休閒農業恰好可以提升農業經營效益,藉由精緻農業發展觀光、休閒,以改善農民的生活,提高農村生活品質,透過社區總體營造,保有農村原有的特色與美德。中長期規劃:1.耆老講古座談會的舉辦。2.培育優秀之社區解說員及文字工作者。3.環境綠美化及道路認養,並培育志工團體。4與休閒農業結合,共同營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5發展主題、特色,多樣化活動。6守望相助隊,人員素質的培訓及教育。7社區老人關懷系列,多元化實施。8培育新生代共同關懷社區與學校結合創造現代的桃花源。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