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永美社區-農業轉型成功典範-永美花市 永美社區 農業轉型成功典範-永美花市 永美花市是社區內企業化農業經營的典範,早期徐明石先生種植盆栽,行銷全省已屬創舉,其後由第2代承接擴大經營推廣之,民國78年(1989)更在農委會、農林廳、農民銀行、省農會的「輔導農村青年創業與改進農場經營計畫」下接受輔導,精益農場經營提昇產值,民國71年(1992)更為因應時代潮流及農業轉型之趨勢於中山休閒農業區內開闢農場,投入休閒農業,而今已是蘭陽地區重要的休閒農場之一,樹立農業轉型成功之典範。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美社區-十大傑出農家 永美社區 十大傑出農家 民國73年(1984)9月2日,國際同濟會中華民國總會8屆十大傑出農家選拔表揚,全國只有10位,社區中的種田達人黃正杉先生實至名歸榮獲殊榮。黃正杉先生一生克勤克儉,樸素踏實,同時更有創新研發之精神,配合農糧單位從事各種農業經營管理技術的優良示範,屢獲農糧單位的獎勵,也由於其勇於嘗試創新改良,提昇了稻作的產值,更由於克勤克儉改善農家生活的品質,足為楷模,乃獲同濟會十大傑出農家選拔委員的一致肯定與讚賞。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美社區-孩子的快樂園地-永美托兒所 永美社區 孩子的快樂園地-永美托兒所 民國5、60年代,正值台灣經濟起飛,農村青年大多外出工作,小孩就由家中父母親照顧,但一到農忙期,父母親又要忙於農事,而小孩何去何從,因此由政府主辦的農忙托兒所應運而生,早期社區活動中心未興建時,此農忙托兒所便借用鎮安宮旁的廂房及廟埕權充上課教室及活動場所,後來社區興建完成加上幼兒人數不斷增加,乃將社區一樓提供為教室讓幼兒得以有個舒適、安全的上課環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美社區-路祭 永美社區 路祭 美和路是社區中通往市集之路,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橫貫社區的大路,來往車輛頻繁,加上縱貫其上的村路不計其數,飛馳的大小車輛往往輕忽村路縱貫而發生車禍,為慰往生者及提醒現代人而有了路祭之祭禮,傳統的祭禮於七月普渡時在常發生意外事故之路段舉行路祭,一方面普渡因意外事故不幸往生之亡魂,一方面也藉此告知來往車輛人員經過此路段時務必小心駕駛,遵守交通規則,以維大家「行」的安全,珍惜自己也珍惜別人的生命安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美社區-仁心仁術-黃崇聘中醫師 永美社區 仁心仁術-黃崇聘中醫師 在「打那美」墾拓史中,社區的黃氏家族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現今「四十份」百畝良田便是辛勤墾拓的歷史見證。黃氏族人胼手胝足開拓墾植令人尊敬外,已故的 黃崇聘老先生,少年時除了辛勤耕種外更利用農閒時勤讀詩書及鑽研中醫,爾後更將所學奉獻鄉梓,懸壼濟世,早期大家生活困苦,老先生皆免費診治,真是仁心仁術,其善行義舉永遠深植在「打那美」這塊土地,永遠讓世人懷念感恩。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美社區-長青會 永美社區 長青會 老人是智慧與經驗的代表,老人更是曾經推動社會進步的動源,彌足珍貴,而隨著社會的進步,老人社會的提早到來,如何使老人晚年有良好的生活與社會活動是我們大家應該共同來關心的,目前是由張阿城擔任會長,會員人數有221人之多,平日大家有空就聚集在社區或廟埕樹下談天說地,或唱唱卡拉OK,過著逍遙自在的人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美社區-元極舞 永美社區 元極舞 元極舞是力與美的結合,社區元極舞由張阿城先生擔任會長,每天早晨於佛祖廟廣場由何春銀小姐義務指導,歡迎社區有興趣的民眾可一起來加入,每當社區有活動時,這群元極舞隊便義不容辭的表演,讓活動生色不少。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美社區-美麗健康-太極氣功 永美社區 美麗健康-太極氣功 太極氣功是由莊垂霞女士擔任會長,每天早上5時15分至6時30分在永美社區廣場運動,由多位教練輪流義務指導,現有會員人數45人,運動有益身心健康,要活就要動,趁著早晨空氣好,多運動,一方面可聯絡感情,另一方面互相鼓勵切磋,使得每位會員看起來都顯得朝氣蓬勃,年輕十來歲喔。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美社區-黃家古厝 永美社區 黃家古厝 早期的打那美一片荒野,茄苳林立,先民胼手胝足辛勤墾殖,造就今天的一片沃野良田,深印社區居民心中的「二十份」就是最佳範例,而「二十份」是世居社區中的黃氏宗族開墾出來的,而黃家的祖厝頗值得珍惜,黃家古厝為一座三合院,早期大家族聚集在一起,後因時代變遷,子孫事業有成,紛紛另建新厝或遷移,如今古厝依舊,雖然曾經局部修建,但廳堂內的建材設備,還保存得很好,這見證打那美演進的歷史建築,彌足珍貴。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美社區-懷念的竹籬 永美社區 懷念的竹籬 翻開兒時記憶的篇章,農村竹圍的景象一一湧現,早期的農村聚落,竹圍是標竿,竹圍內親情洋溢,竹圍外綠色秧禾搖曳,一片片綠油油滿盈生命的活力,稻子成熟時,竹圍又是金黃色海中一點翠綠,滿溢豐收的喜悅,竹圍除擁有圍牆之防衛功能外,竹蔭下更是夏日炎炎時的最佳乘涼處,而竹子的功能除防風外,成竹亦可取下編織竹器,更是早期農村社會的另一項重要經濟作物。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