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海岸社區-海岸吊橋的美麗與哀愁













海岸社區 海岸吊橋的美麗與哀愁
海岸吊橋興建於民國69年(1980),全長250公尺,橫跨南澳溪,橋面距河床高度約5公尺,可供小型車輛及人員通行。兼負著娜娘及海岸兩村主要交通重任,維繫兩村的物質流通和感情交流,那時吊橋常常被暴漲的溪水沖壞,村裡的壯丁不管多麼窘迫,輪到自己當值時都會不顧一切放下家計將吊橋修補起來。民國82年(1993)起,堅固厚實的海岸大橋建成,再也不怕被溪水沖斷,但遺留著先民們辛勤汗水與沉重腳印的斷裂吊橋,仍隨著海風飄盪,不斷提醒著海岸社區居民「沒有計較、只有相互幫助體諒」的精神要繼續傳承。為喚回過去的美好記憶,海岸社區居民全村動員,齊心努力鋤草種花的將海岸大橋妝點成現今的美麗模樣,更著手古吊橋的保存及重生工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海岸社區-古老神秘隧道













海岸社區 古老神秘隧道
為了讓南澳溪清澈甘甜的溪水能充份灌溉社區農田,早在數十年前即由頭城來的老師傅依南溪水道開鑿成一人高的隧道,引溪水入田渠。有時海岸吊橋遭大水沖壞,居民也需要仰賴隧道來與外界相通,甚至迎送、嫁娶也得靠它來完成,你是否能想像當年經過昏黑矮小隧道而來的新娘,如何在漆黑的山洞中摸索著未知的命運?而今隧道口枝枒叢生的雜草像簾幕般遮掩著神秘的古老氛圍。撥開藤蔓涉水進入,仍見原始簡單工具斧雕刻鑿的痕跡,溯溪而上穿隧道進出的魚、蟹是否也會在古老神秘的加持下平安回到大海,像新嫁娘般的為延續後代而勇敢承擔。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海岸社區-渾然天成的地質景觀













海岸社區 渾然天成的地質景觀
海岸社區所在地,地層具有明顯的縱向和橫向交錯,屬東臺片岩山地之東北端,地質屬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大南澳之片岩,主要由黑色片岩、綠色片岩、石英片岩及結晶石灰岩所組成。陡峭的山壁緊臨海邊,經年累月的海蝕加上風蝕作用,形成特殊之海蝕地形,如海蝕洞、海蝕凹壁、落石堆等。較大海蝕洞高達20公尺,寬約15公尺,在洞裡面,可以看到岩層內部結構的縱切面。本地區因山脈急降入海,常造成面積大小不等之山崩,土壤之化育和山崩的發生,是控制本區植物演替的主要因子。由於地形陡峭,海灘極窄,大風大浪時海水沖刷山壁,使海邊的植物種類及數量均較稀少。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海岸社區-漁村故事













海岸社區 漁村故事
早期海岸社區大部份的男人扮演著漁夫與農夫雙重角色,每日晨課由下田照顧莊稼開始,然後洗把臉,騎著機車再往社區外圍名列蘇澳鎮前茅的定置漁場上工。每年除了7到10月的颱風季節休場以外,漁人們每天都要頂著海浪,用力將舢舨划向海中收網2至3次,再將滿網的魚兒推上舢舨,趁著海浪搶灘卸下。這是這個小小漁村最主要的經濟活動,也是祖先傳下來的生存之道,奉行父祖世代叮嚀要勇敢、堅毅、忠貞守護海洋的村民們深深相信,守護海洋就是守護住世代子孫的希望,所以每逢初1、15,村民們定會以簡單的牲禮祭拜海龍王,他們說:有拜就有保庇,保庇大家都賺大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海岸社區-海岸晨曦













海岸社區 海岸晨曦
當清晨朝陽照在北緯24度26分18秒,日射波光緩緩由沙灘穿過海岸社區,往青山腳邊漫漫攤展,像逐寸拉開的一幅舞台背景,稻田屋角漸漸清晰明亮,當協天廟、天祝宮兩面金黃色的廟頂襯著碧嵐山色閃閃發亮時,晨風輕拂,你站在海邊沙崙上往北方眺望,宜蘭海岸的名勝烏石鼻、定情湖,鴛鴦山的無限風情便一一呈現,喚你想起情人手撫鴛鴦山面向定情湖、許下山盟海誓、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麗傳說。回首南望,神秘海岸的藍色弧線倚著翠巒在晨霧籠罩中,反射入你驚歎的眼眸,大海像一汪朦朧的藍寶,鑲在雄奇的地貌片岩中,呼喚你前去探訪獨特的觀音海蝕洞、每逢颱風必改變地形後的神秘痕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海岸社區-咱的家園、好所在(觀音海岸自然保護區)













海岸社區 咱的家園、好所在(觀音海岸自然保護區)
觀音海岸自然保護區,位於南澳溪沖積平原南側,因為自然生態資源豐富珍貴,於民國73年(1984)由政府設立為自然保護區。區內地質屬全台灣最古老的地層,也就是台灣在造山運動時,最早露出海面的人間淨土;四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相互撞擊,劇烈的地殼變動,不斷隆起上升的險峻大山與持續侵蝕下切的潺潺激流,在遠古歲月的見證下,成就變化多端的山水景緻,造就海岸社區山、海壯闊深幽的美麗風光。社區內人口稀、無污染的生態,造就這片渾然天成、山水氤氳的保存了景觀,不但成了民眾假日休閒的熱門景點,也成為台灣許多特有生物生存的最後樂園。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海岸社區-咱的故鄉、咱的夢(海岸社區簡介)













海岸社區 咱的故鄉、咱的夢(海岸社區簡介)
「海岸」社區座落於蘇澳鎮最南方的觀音海岸自然保護區,東臨太平洋、三面環山,若由北部經宜蘭縣行駛台九線南下,過澳尾橋後,在台九線134.5公里處左轉,銜接宜58線縣道,經過南澳農場後,便進入海岸社區。社區內的地質、生態及人文內涵極為豐富,氣候宜人、環境優雅,居民多事農、漁,是個典型農漁村聚落,區內人口僅298人,民風純樸,族群分佈有閩南人、客家人及少數的原住民與新住民,相處和諧。社區內重要景點有;南澳農場、觀音海蝕洞、蘇花古道、神秘海岸、海岸吊橋、南澳溪生態、古石棺遺址、站媽天祝宮、協天廟等,所構築的天然生態園區。觀光產業因著得天獨厚的雄厚天然資源得以自然發展成型,隨著不同的農村及漁村人文、生態…等套裝旅遊行程的開發,帶給遊客不同的生活體驗,推動地方觀光產業蓬勃發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海岸社區-發現海岸~另一個桃花源













海岸社區 發現海岸~另一個桃花源
沿蘇花公路南行,出了新澳隧道,眼尖的你,可以發現到一扇美麗的沖積平原,峽蒼巒迤邐入海,再驅車左轉,找尋到海岸大橋,便進到了寧靜美麗的海岸社區。通過海岸大橋,入眼可見「觀音海岸自然保護區」的告牌靜靜站在搖曳生姿的花圃中,好奇的你如果願意前行到社區中央的馬路,四向環顧,桃花源記中「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情景,便錯落眼前,再前行出村,豁然開朗,白色海岸線鑲著藍天沙灘,浪花輕觸腳踝,你想不想像桃花源記的漁夫般流連數日,看日出朝陽將沙灘染成金黃,品嚐海岸社區特有的農漁村風味餐,度過蝶舞漁唱、荷影花海的悠閒時光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美社區-福德廟













永美社區 福德廟
福德廟位於本社區北端佔地一分餘,早期來此墾拓的先民用三塊石板砌成小小空間供奉「土地公」祈求安居。陳進東先生擔任縣長時,正值政府推動農地重劃,以應全面機械化耕作之新潮流,有一次陳縣長巡視重劃工程路經此處,見「土地公廟」在此乃交待其弟陳進富先生購買此重劃畸零地,新建今日之「福德廟」再經地方善心人士陸續捐獻興建拜庭購桌椅,植栽榕樹,如今此廟不僅是本社區及鄰近群英,清溝等社區居民的信仰所在,也是健身活動休閒聚會的好地方。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永美社區-永美-永遠美麗的「打那美」













永美社區 永美-永遠美麗的「打那美」
「永美村」舊名打那美(閩南音),原有平埔族番社,由原住民所稱地名「黑搭拉汨」譯為「達拉糜」、「打那美」等。嘉慶年間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人孔酌、李佳宗等一行前來墾拓,就在原住民部落鄰近建莊,乃叫「打那美」。民國35年(1946)設村時,簡化村名改為「永美村」。據噶瑪蘭廳志載,滿清時曾經在此設有「打那美堡」、以打那美、順安、紅水溝、員山、零工圍、太和、冬瓜山等7庄為轄區。(取材自冬山鄉公所網站)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