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海岸社區-橫行霸道的螃蟹













海岸社區 橫行霸道的螃蟹
在螃蟹的生活史中,大海、河川、溪流,所提供澄淨水源的優質棲地環境,不僅是螃蟹家族成長、棲身之所必需,也是它們繁殖之旅的通道。其中的每一環節必須維持清澄、通暢,才能讓螃蟹族群永續生存,而實質掌控此一環節關鍵的,正是強勢耗弱著自然資源的我們…人類。從社區海岸線至南澳溪出海口,是一片面積超過百甲的沙灘,在海岸社區的自然保護機制、以及污染少的有利環境下,種類繁多的螃蟹在其中悠然閒適的與居民共生,較著名的有台灣絨螯蟹、宜蘭澤蟹、菱形斜紋蟹…等。每年春夏之交梅雨季節來臨時,溪水混濁,對需要沿著河川降海洄游的螃蟹家族而言,需要深居簡出,待雨後溪水澄清之後,才開始隨著雨後高漲的溪水,踏上繁殖撫育下一代的艱辛旅程,往記憶中依稀記得的原鄉前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海岸社區-夜間精靈—青蛙













海岸社區 夜間精靈—青蛙
本社區座落於觀音海岸自然保護區,林木蓊鬱,水資源極為豐富,在本社區腹地範圍活動的蛙類,約有20多種以上……。你知道嗎,蛙類品種繁多,其實牠們又因種類不同,棲息環境及生活習性不一,有的生活於水中,有的生活於陸地上,有的則是水陸兩棲都能生活,但大部份的蛙類都是棲息於溫熱、潮濕的土地上。蝌蚪時期牠們以雜食為主食,成蛙則以昆蟲為主食。蟾蜍和青蛙不同之處,在於後腿較短,不善於靈活的跳躍,平時就以四肢行走,常出沒平地、山區和草叢,有晝伏夜出的習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海岸社區-種下傳承樹













海岸社區 種下傳承樹
生命的傳承,不一定需要文字語言的詮釋,不一定需要生命歷鍊的經驗智慧,阿公阿嬤親手虔誠種下的種子,由兒孫照顧著開枝散葉,留給後代庇蔭,就這麼簡簡單單,是無聲的告白,是有意的疼惜,95年(2006)3月26日(2006),這生命永續的種子,在海岸社區全體居民的見證下傳承,鋤開第一鏟家鄉芬芳的泥土,種下第一個阿嬤溫柔的祝福,長長 久久 遠遠…的祝福,庇佑子孫,庇蔭遊子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海岸社區-歸庄搏感情,快樂總動員













海岸社區 歸庄搏感情,快樂總動員
來到海岸社區,你不是陌生人,接觸不到陌生的眼光。海岸社區內有105戶人家,所組成的各志工隊負起整個社區的關懷照護責任:你可以白天在媽媽教室煮風味餐,下午到長壽俱樂部和村里的老人家喝茶講古,再不就去愛心媽媽隊的學童課輔班陪孩子做遊戲,晚上跟著元極舞隊健身、或踱到志願服務隊去量個血壓,深夜有守望相助隊讓你放心安眠,有心事可以到協天廟、天祝宮找管理委員會的熱心志工為你分憂解惑。我們就是要用真心的笑靨、快樂的熱情來渲染你、浸透你,讓你也被疼惜、被照顧,融入全村相互關懷的溫暖世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海岸社區-蘊育村庄知識寶庫的搖籃手













海岸社區 蘊育村庄知識寶庫的搖籃手
宜蘭縣蓬萊國小於民國37年(1948)在海岸社區內設立分班,並於民國40年因學生人數增多更名為海岸分校。大南澳所有社區的居民都是海岸分校的學長學弟,在那裡培養出自小到老的情誼,代代傳承著宜蘭人特有的淳樸厚實的生命教育,更在海岸社區保留住農村文化的學術氣習。民國76年(1987),海岸分校因生育率下降卸下了教育重擔,只留下空盪盪的教室在海風中緬懷40年來學童純真歡樂的流金歲月。如今,這個蘊育村庄知識寶庫的搖籃手,在居民的積極推動下,又恢復了昔日生趣,成為社區活動中心及社區學院生態教育館,讓居民再聚一堂,重燃學習的樂趣,拾回兒時濃濃的同窗情誼。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海岸社區-傳說中的千年古石棺遺址













海岸社區 傳說中的千年古石棺遺址
海岸社區發現的古石棺,現今只存遺址及仙靈祠供人憑弔。早在日治時代,海岸社區的居民就已發現社區後方山腰上榕樹下的附近山區,在距今300到400年前是當時住民之墳場所在。住民將去世親人的遺體,放置於四周圍以石板的石棺內,擇大樹底下葬;下葬地點的選定有階級高低之分,階級越高者,選定下葬的樹木越大,低階級的百姓只能選擇在裸露山區下葬,經長年雨水沖刷,骨骸四落,地方人士發現後為讓往者得以安息,集資完成仙靈祠。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海岸社區-來自大海的故事—站媽傳說













海岸社區 來自大海的故事—站媽傳說
人稱「站媽」的天祝宮媽祖,是台灣唯一的一座站立媽祖神像。 民國79年(1990),篤信媽祖的社區婦女林李桂香在睡夢中,得到媽祖明示:由媽祖親自從大陸運到走永灣的大批木材中,最長的一支,將是雕飾媽祖金身的材料,於是她便隨著媽祖聖影去到海邊,果然如所明示得到3丈6尺巨大漂流木,運回村莊,幾經奔走波折,終於得到居民協助籌集資金,送往宜蘭金官繡莊,依媽祖附身不識字的林婦之手所繪製的肉身形像,雕成媽祖金身,奉厝於天祝宮,得到社會大德信頌,香火鼎盛,善信如織。現今媽祖附身林婦手繪金身圖像,仍完整保留於天祝宮。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海岸社區-庇佑居民的神祇













海岸社區 庇佑居民的神祇
供奉帝君的協天廟,是保佑海岸地區風調雨順、居民安康的主要信仰所在。日治時代開發大南澳海岸地方,遂由礁溪割香奉敬協天大帝及福德正神,至南澳各處建立小型廟宇,各諸神保佑各里獲得平安,海岸社區協天廟,便因此於民國前11年(1900)興建。民國36年(1947)因颱風引起海水倒灌,村莊及本廟均遭損毀,後由朱金石先生捐地,重建於現址,於民國38年(1949)完成。歷經30餘年,因廟屋老舊,於民國73年(1984)在眾信徒一致通過下,再重建現今本廟。每年農曆正月13日帝君生,是全村的大事,當天有做大戲的活動及全村的大拜拜,熱鬧非凡,旅外的居民遊子也都會在這時候回家鄉參與慶典。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海岸社區-忙、盲、茫













海岸社區 忙、盲、茫
一年到頭都有忙不完的農事,因為空氣太新鮮,因為南澳溪的水太甘甜,因為土壤太肥美,因為種出來的莊稼太好吃,因為大地永不計較,有耕就有得,總是捨不得不讓種子在恰好的時間與土地相遇,深紫的茄子、紅粉的番茄、灰黃的南瓜、翠綠的辣椒……還有結實累累的稻穀,期待收穫滿滿的歡愉,只好不斷深耕,從早到晚、從晚到早,忙著播種、澆水、施肥、除蟲、拔草、包袋、收成、採擷、還要為果子們洗澡、穿衣、收聘金、嫁出門…,ㄧ抬頭,阿公嫌阿嬤,手粗皮又厚,細嫩嬌媚何在,阿嬤笑阿公,皺紋滿眼塵滿面,英俊少年不再。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海岸社區-南澳溪灌溉出的甜蜜果實













海岸社區 南澳溪灌溉出的甜蜜果實
在台灣現今高度經濟開發的風潮下,海岸社區因南澳溪的一水之隔,得以保持純淨、零污染的原始風貌。南澳溪發源大元山鬼湖,由南、北二溪匯流而成,北溪雄峙陡峭,適於戲遊。婉約秀麗的南溪則依山如帶,靜靜流經海岸社區入海,村民引其水灌溉耕作,推展精緻農業,衍生莊稼作物,稻穗粒粒飽滿、晶瑩剔透,蔬果新鮮水漾、香甜豐美,聞名全省的有辣椒、南瓜、西瓜、哈蜜瓜、鳳梨釋迦、桃太郎蕃茄…,走進社區,觸目所及一排排綠油油的棚架生意盎然,黃碧相間的西瓜渾圓密實的躺在瓜田中,在南澳溪水的甜蜜滋潤下,兀自釋放著燦然生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